刘小林

1 工程概况

昭庙全称宗镜大昭之庙,位于香山见心斋以南,东宫门以北,芙蓉馆东侧。原址旧有静宜园内一组古代建筑,清代初期作为皇家鹿园。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接待西藏班禅来京而建,因而世人称之为班禅行宫。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十九日,宗镜大昭之庙开光,庙宇仿西藏建筑风格,前有一座彩色琉璃砖瓦和汉白玉砌成的大牌坊,华丽壮观,坊上的云龙纹饰至今完好。其后为虹台,高10 m,砖石基座,中央部位下凹。天井中立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碑记,记述建庙缘由。庙院内山腰处有座七层八角密檐式琉璃塔,檐端悬挂铜铃56个。

2 历史特色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为嘉勉六世班禅入觐祝寿的行动,改建成为一组具有浓厚西藏建筑色彩的庙宇建筑。在清初五世达赖到北京的120多年后,西藏政教领袖之一的班禅,入觐为皇帝祝寿,清中央政府考虑到班禅在京过夏,天气过热,不太容易适应,所以决定选址在比较凉爽的皇家园林静宜园内进行建庙,以备班禅在京夏季居住。乾隆皇帝说:“既建须弥福寿之庙于热河,复建昭庙于香山之静宜园,以班禅远来祝禧之诚可嘉,且以示我中华之兴黄教也。”故当时有班禅夏居昭庙之说。但可惜的是,六世班禅在京仅仅住了两个月便去世了,在昭庙也只居住了几天,这座为班禅特地修建的庙宇,便成为供人纪念和瞻仰的一组建筑。

昭庙虽然没有真正成为六世班禅夏季居住地,但也曾起过它应有的作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九月,昭庙落成开光,六世班禅于九月十九日、二十日、二十一日在昭庙率众喇嘛念开光经三日。昭庙开光以后,乾隆皇帝每到香山,必定到昭庙上香。

3 现状及建筑特点

昭庙,以藏族碉房式建筑风格为主体,也用了一些汉式的遮檐手法,是藏汉建筑艺术结合的又一产物。昭庙的主体建筑,呈方形碉房式,东向,原有前殿、白台四层、红台四层,墙体上方四周,间隔设有藏式梯形窗户,窗口上部饰有汉式单斜面遮檐。庙前石台上有一座汉白玉砌成的大牌坊,用黄、绿两色琉璃砖装饰,牌坊顶上用飞檐式琉璃瓦覆盖,华丽壮观。牌坊上两面,均雕有清晰的云龙纹装饰,两面的正中有题额,用汉、藏、满、蒙四体文字刻成,东面题额为“法源演庆”,西面题额为“慧照腾辉”。在牌坊后前殿前,原有碑亭和石牌是乾隆四十五年九月所立,碑亭为八方重檐亭,碑的基座为砖石结构,中部下凹,在凹下的天井中立石碑,共约高10 m,碑上镌刻的碑记是乾隆皇帝御笔书写的三首五言诗,御诗中还夹有注释,说明了修建昭庙是为表彰六世班禅入觐及乾隆皇帝在该庙会见过班禅的事实。昭庙的这些建筑,与北京许多名胜古迹一样曾遭厄运,被帝国主义列强军队焚毁后,幸存的只有琉璃牌坊、白台、红台和石碑。此外,昭庙后面西山腰处,有一座七层楼阁式琉璃塔,高约30 m,塔顶有八条垂脊,平面呈八角形,中间以黄色琉璃宝瓶为刹,塔基八方围以一面坡瓦顶廊宇。琉璃塔与琉璃牌坊遥相呼应。塔的每一层的八角檐下,系有铜铃,有风吹来,铃声清脆悦耳,余音在山谷中回荡,形成别具情趣的“香山铃声”,使人流连忘返。若寻声而至,幸存的昭庙建筑,便可尽收眼前。

宗镜大昭之庙,第一层建有都罡殿三楹,上覆铜瓦镏金。正殿外檐向东挂御笔“宗镜大昭之庙”匾一面,系蓝地四样铜字,乾隆宝。环都罡殿为藏式白台群楼围绕其东、西、北三面,上下四层,南、北向东建有券门两座,可至井字御碑亭。南、北各建便门一座,可至白台内。白台外表用砖石修砌,壁面上有真假相间的藏式梯形窗子,窗头上浮嵌琉璃制垂花门头,表现了强烈的汉族风格。

4 保护研究

4.1 保护昭庙建筑的本体

昭庙古建筑蕴含着许多历史的综合信息,这些信息附着于建筑本体而存在。如若建筑本体不存在了,所包含的信息也将随之烟消云散。所以保护昭庙建筑本体的关键就是保护其建筑本身的原貌。古建筑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修葺不断,且每个时代的风格手法不同,遗留下来的维修痕迹在建筑上必然会有或深或浅的体现,所以对于建筑原貌的理解应该是相对的,客观的,动态的。香山昭庙曾被英、法联军焚毁,存留下来的仅有琉璃牌坊(见图1),四个幡杆石座,白台、红台基础;御碑一座(碑亭已毁,基础尚存);七层琉璃塔一座。后来虽修缮作为学校、医院等功能使用,但依然保留着创建时遗留下来的原貌,可以说这是一组保存较好的几百年的古建筑。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昭庙建筑的本体,对其修葺时应坚持能小修的绝不大修;能用原构件的绝不更换新构件;原构件能加固的尽量加固使用;能不落架的不予落架;能不迁建的尽量避免移动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保护原貌的要求,才能更好地保护建筑本体蕴含的大量历史信息。

4.2 保护昭庙建筑的历史环境风貌

古人选择建筑地理位置时会进行严格的考量。有的依山傍水,有的讲究风水,阴阳五行配置,有的按照尊卑观念,身处不同环境中的建筑反映出不同的建筑理念。位于山林之中和位于村镇之中的寺庙建筑体现出建设时截然不同的考究,前者体现超凡脱俗的宗教意识,而后者往往关注方位选择,以便神灵佛祖保佑苍生。古建筑周围的环境,直接反映了该建筑建于此的原因,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崇尚自然,尊重环境的建造法则。

昭庙位于香山公园,山清水秀风景美丽,昭庙与香山公园已融为一体,保护昭庙建筑历史环境,就是保护昭庙的原生环境或背景环境,是理想的最高标准。《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古建筑周围必须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法律形式对古建筑的环境保护做出强制性规范要求。我们应该严格依法行事,有效的保护和改善昭庙建筑的周边环境。

4.3 保护昭庙建筑的历史人文信息

古建筑通过反映出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形象的说明历史的渊源和脉流,是一部用建筑材料书写的历史。无论是万里长城,还是故宫、古寺等等,都饱含着丰富的史料。既有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等人的记载,也有“哭倒长城”的孟姜女等人的“别传”。透过古建筑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

同样在昭庙建筑中,建筑本体给我们留下考证悬念。香山静宜园宗镜大昭之庙是一座藏汉混合式样的大型喇嘛庙,是仿六世班禅所居住的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形制而兴建。其庙宇坐西向东,从总体上观是典型的藏式寺庙,但某些建筑个体和细部装修,又体现出汉民族的风格。寺庙的建筑布局有明显的中轴线,自东向西,依山傍水,建有三门琉璃坊、都罡殿、大白台、井字碑亭、清净法智殿、大红台、大圆镜智殿、七层琉璃万寿塔。这些历史人文信息与建筑的整体布局、形制特点、装修式样、装饰图案、彩绘内容等融为一体,是我们研究和了解古人审美观念、道德情操、礼制规则等意识形态的有效途径和珍贵资料。在保护和修缮昭庙建筑过程中,应十分注意这些历史人文信息的整体保护,不可随意改变或取舍古建筑的原有规制和历史面貌,避免昭庙建筑历史人文信息的残缺或损失。

4.4 保护昭庙建筑的科学技术含量

现存的古建筑或古建筑的遗址不仅使我们追溯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还可以给今天的科学研究和建筑设计工作以启发。昭庙是一座藏汉混合式样的大型喇嘛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当时用石灰与黄土配合比例灰土夯打而成。高等级建筑台基,还有打入长条柏木桩以求坚固的做法。落架重修昭庙建筑,基础部分处理应遵循原构传统形制,不应使用现代的建筑结构做法,维修结构也应严格遵循原有建材规制,以免将古人传统技术改变为现代技术而不伦不类。昭庙建筑中的油饰彩画,有严格的操作工序与配料规范,偷工减料或改变配料成分比例会导致彩画的很快脱落。严格保持昭庙建筑维修的传统用材和技术工艺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其原有科技含量的纯真和完整。

5 结语

香山昭庙建筑的保护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化和研究。寺庙古建筑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了解人们生存城市最真实的依据,应全力保护它们。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它们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的作用,去见证和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

[1] 陈锵仪.宗镜大昭之庙[J].北京档案,1996(11):41.

[2] 单士元.谈谈我国的古建筑及其保护[J].文物世界,2001 (3):68-69.

[3] 孟繁兴,陈国莹.古建筑保护与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4] 阮仪三,王景慧,王 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