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巍

(太原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1 项目概况

汾阳杏花村酒文化一条街位于汾阳杏花村307国道南侧,西接西环路,坐标(X=4133495.650,Y=577072.288),东接规划纵五路,坐标(X=4133523.286,Y=579141.382)。道路总长2069 m,道路宽度为26 m,21 m。属于城市次干路,设计时速30 km/h。

2 项目提出的背景

汾阳市位于山西省腹部偏西,太原盆地西缘,吕梁山东麓,东与平遥县、介休市接壤,南与孝义市交界,西与中阳县、离石市相连,北与文水县毗邻,距省会太原市仅108 km,地理位置优越。国家高速公路青岛至银川、国道307线横贯汾阳东西,其交通枢纽地位十分突出。此外,汾阳是我省城镇化战略1核1圈3群中太原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土开发重点区域。

在“十二五”时期,我省将以解放思想为指导,以转型跨越为目标,以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重要抓手,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努力把山西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强省以及文化强省,旅游业被确定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汾阳市将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扎实推进酒都汾阳、绿色汾阳、文化汾阳、卫生汾阳、平安汾阳建设。

杏花村镇位于汾阳市境东北部,全镇总面积82.8 km2。杏花村镇处在介孝汾城镇组群之中,介孝汾城镇组群将发展成为煤焦、酿造、食品工业基地,以晋商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经济区,使整个城镇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具备了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优势。而杏花村以汾酒闻名天下,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盛唐时,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的古都。历史上,我国著名文人、学者李白、杜甫、杜牧、宋延清、顾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赋诗赞誉。李自成进北京路经杏花村,停留三日,留下“尽善尽美”的题匾,杏花村曾一度更名为“尽善村”。

如今的杏花村镇,成为汾酒集团公司所在地,成了酒文化的古都、旅游胜地。这里的酒文化陈列馆、酒史博物馆,展示了杏花村的酿酒史,同时也展示了酒文化的风采。

为推进文化汾阳的建设,汾阳市将积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作为省、吕梁市转型跨越发展的标志性项目,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项目建设已经进入关键的冲刺阶段,年产10万t白酒项目的投产,对杏花村汾酒品牌和规模实力在白酒行业中位置前移、恢复过去的辉煌具有决定性作用,杏花村汾酒品牌的崛起也寄希望于这个项目,更重要的是因项目建设被征地的那些百姓的就业和生存也要依靠这个项目。

3 道路规划

根据《杏花村镇总体规划》(2007~2020)镇区道路规划采用方格网的布置形式。镇区内的道路按照功能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分为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三级。主干道是镇区道路网的骨架;次干道为辅助性干道,合理组织交通、疏导人流、物流;支路为居住区之间的联系道路。本次的道路工程是在充分结合规划路网基础上,不仅提高中心镇区内各主次干道之间的快速联系,完善了杏花村镇的道路路网,同时为改善杏花村镇的整体交通环境创造条件。该项道路工程对城镇建设、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具有明显的优势,是符合杏花村镇总体规划的。

4 方案设计原则

1)根据交通路网规划,该道路为城市次干道,设计需满足城市次干道标准。

2)以道路的建设带动两侧的土地开发给沿线商业、企业、村庄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带来方便。

3)线路的布线及走向需满足汾阳市规划的总体要求。

4)处理好沿线已建道路及规划路与本项目所拟建道路之间的关系,以利于路网的交通。

5)设计应做到行车平顺、路基稳定、排水顺畅、土方平衡、节省投资。

6)方案设计中既考虑景观效应,也考虑选用投资省,建设快的结构形式,同时也考虑远近期交通发展的要求,因地制宜地采用分步实施计划。

7)增设铺道,合理规划和组织交通,实现道路畅通。

8)打破传统做法,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增加文化艺术建筑品,提高道路建设文化艺术品位,体现精品工程。

5 道路工程

1)道路横断面设计原则。

突出主车道交通流连续、安全、快速特点,兼顾沿线交通服务,加强道路景观绿化,形成绿色对外通道。

2)横断面布置。

中间机非混行车道宽为14 m,两侧各3.5 m宽人行道;中间机非混行车道宽为14 m,两侧各6 m宽人行道。

3)纵断面设计。

道路纵断面设计以规划高程控制为依据,综合考虑并适应临街建筑立面布置以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和地下管线的布设,本着尽量少填少挖的原则来进行纵断面的设计。该道路设计纵坡最大为0.529%,所设计道路纵断面各项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4)路面结构。

该项目工程路基路面的选用进行了以下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比较。沥青混凝土路面具有表面平整、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振动小、噪声低、施工周期短、养护维修方便等优点,缺点是抗弯强度较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优点是路面强度高、稳定性好、耐久性好、养护费用少,缺点是对水泥和水的需要量大,有接缝,施工周期长,对地基不均匀沉降敏感等,修复困难,不适合于地下管线较多的城市道路。因此,本工程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机非混行车道路面结构自上而下为:4 cm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6 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1 cm厚沥青砂封层,20 cm厚水泥稳定碎石(3.5 MPa),20 cm厚水泥稳定碎石(2.5 MPa)。人行道路面结构自上而下为:6 cm厚荷兰砖,3 cm水泥砂浆找平层,10 cm水泥混凝土(C15),15 cm级配碎石。

5)无障碍设施。

为建设无障碍通行环境,提高人民社会生活质量,确保行动不便者能方便、安全使用道路,全线均按规范要求进行无障碍设计。全线在便道上设置条形盲道砖。在盲道起终点及拐弯处铺设圆点形提示盲道砖。在各交叉口进出人行道相应位置,设置缘石坡道,缘石坡道采用单面坡或三面坡缘石坡道。绿化带为行道树绿带。行道树绿带主要是为行人和非机动车庇荫,种植以行道树为主,行道树之间采用透气性路面材料铺装,保证行道树生长,同时也不妨碍行人行走。

6)路基处理。

根据所提供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道路有现状路基杂填土,本次设计拟全部清除,清除杂填土总量共计95810.926 m3。根据现场地下水位较浅的实际情况,采用1 m厚片石分两层对路基土进行抛填碾压处理,50 cm为一层。抛填碾压形成稳定的作业面后,分层进行路堤填土。路基填土应水平分层填筑、分层压实,分层厚度应按压实机械吨位进行确定,松铺厚度不大于30 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8 cm。路基土填筑完毕,进行路面结构的施工。

7)出租车停靠站设置。

出租运行方式采用路抛制式,结合沿线单位出入口及相交路口,出租车可利用单位出入口作为载下客的临时站点。道路沿线在局部道路交叉口出口处进行了出租车载客区与右转渠化一体化的设计,可将该区域作为出租车候车等待区。

8)施工注意事项。

a.道路施工时,应充分考虑与沿线各结构物的工序衔接,保证道路整体施工质量。

b.沥青路面不得在气温低于10℃,以及雨天、路面潮湿的情况下施工。

c.施工中应严格按照JTG 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3-9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等所规定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检查验收标准进行施工。

d.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用量、拌和成型温度、马歇尔试验的稳定度、流值、密度及空隙率,基层、底基层混合料的级配组成、配合比、用水量等均应在开工前通过试验进一步确定,并在施工中严格控制,以保证达到设计指标要求。

e.基层、底基层施工完毕后应立即进行养生,其养生期一般不得少于7 d。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应禁止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应从施工便道进出工点。

f.施工时如发现实地与设计不符时,请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协商解决。

g.其他未尽事宜,按有关规范执行。

6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本工程规模较大,内容较为复杂,故项目的组织实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宜早做准备,项目的前期工作应尽快落实。做好道路沿线居民、单位征地拆迁的思想工作,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2)为保证本工程项目的优良品质与工期进度,道路工程应对施工、监理等方面进行公开招标,优选资质较高、技术装备过硬的单位。

3)本工程建成后,道路沿线的土地要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利用,做到道路景观与沿线建筑景观相协调。

4)关于雨水管、污水管管材的使用,在下一步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根据现场工程的地质情况以及当地工程实际作进一步的研究。

5)报告中的征地数量的详细情况,需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进一步调查、核实。

7 结语

道路是一个地区、一个省、市的门面,它是内外交通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凡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它的道路和内外交通也都比较发达。所以说,小城镇的道路建设是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中之重。道路建设需因地制宜,或新建、或拓宽、或改造。无论哪种都要溯本求源,统筹规划,着眼于优化城镇布局,最终达到完善交通体系,交通负荷均匀,路网密度合理之目的。

[1]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

[2]王 炜.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