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海芳 郑 侃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低碳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广场设计方法探析

贺海芳 郑 侃

(江西师范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从低碳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低碳型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探讨了城市广场的设计策略,对低碳、循环、生态、共生等设计理念及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低碳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提供实施依据。

低碳理论,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0 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低碳、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等概念孕育而生,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理念已经成为各国社会发展的共识。而城市广场作为重要的公共空间场所、市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广场的建设量大且资源消耗大,推行低碳设计的力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优化城市整体目标的实现,以“低碳、生态”等内容为核心理念的“低碳型”城市广场建设,更是构建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的新趋向。

1 “低碳型”城市广场的定位

众所周知,低碳(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在低碳理念的视角下,城市广场建设就是以减少排放、节约能源等科学的环保理念为基础,与城市集约化建设需求相适应,在满足广场功能与景观要求的前提下,以生态环保、高效节能为指导原则,达到资源和能源投入最少化,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以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广场类型。

2 “低碳型”城市广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低碳型城市广场以最少的用地、最少的用水、最少的资金投入、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设计模式,它以因地制宜为基本准则,为城市居民提供最高效的生态保障系统。“低碳”“循环”“生态”和“共生”等原则是构建“低碳型”城市广场体系应该要遵守的几个重要原则。

2.1 “低碳”的设计原则

所谓的“低碳”原则,就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益”和“适度开支”为基础的设计模式。低碳城市广场的空间设计主要是通过空间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技术要素等)的生态化规划布局达到系统自我循环和自我调节,减少对环境的消耗和污染,实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2.1.1 自然要素的低碳设计

1)选址。选择保留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广场应选在城市的中心地段,有意义地段,最好与城市中重要的历史建筑或公共建筑结合在一起,通过环境的整合来体现广场的主题和氛围。其次城市广场的设计要与城市气候的特点相吻合,因地设计景观及活动空间,土地利用最优化,减少土方。

2)植物配置。注重不同植物的固碳能力的互补优势,不同的园林植物具有不同固碳释氧能力,广场中的植物配置中落叶乔木与常绿灌木搭配,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搭配,乡土植物与常规园林植物搭配,既可达到较高的固碳效益,又能形成优良持久的植物景观和生态效益。

2.1.2 人文要素的低碳设计

1)提倡紧凑型城市广场,开发广场的竖向空间和地下空间,制定集约化建设标准。构建绿色构筑物,广场基地内的原有建筑物,考虑改造翻新,实现节能、减排与低碳。

2)低碳科普教育。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中,对相关的低碳系统结构、减碳演化过程等进行归纳总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宣传,强化城市广场设计中的低碳科普教育功能,使广大市民寓教于游、寓教于乐,认识低碳的重要意义。

2.1.3 技术要素的低碳设计

1)材料选择,选择“碳友好”材料。选择低碳型材料,材料既包括铺装、玻璃、陶瓷等硬质材料,也包括木材、花卉等软质材料。这些材料需经高温、煅烧等过程才能形成,从而产生了大量CO2,而低碳型碳材料成本少、耐用性高、可重复使用。

2)应用低碳型新技术、新能源。广场设计中重视声、光、热舒适的生态节能系统。尽可能采用节能灯,太阳能发电,利用可再生能源用于城市广场,从城市广场结构的每一处减少碳排放量,在广场的运营和维护中,保持广场长期的可持续性。

2.2 “循环”的设计原则

顾名思义,循环设计重点在循环,通过物质与能源的循环与高效利用,提高了其循环性,其三大原则是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运用在城市广场中的循环设计原则,就是“为被设计的城市广场进行可持续循环利用的设计”。

1)软质景观的循环设计。广场中的水系循环是最为典型的,在设计水体时,需要结合当地的水资源,设计出一个水循环系统,合理利用原天然水体,结合雨水收集,完善整个水系统,达到循环用水零消耗,使得广场中的水系可以得以更新,防止土壤沙尘化,使植物可以得到充分的灌溉,使得广场更加自然化,让人们在广场中如同在自然界中一样。

2)硬质景观的循环设计。在广场硬质景观设计中考虑可再次利用建材的应用。硬质铺装采用生态效益高的当地石材和木材,车行道和广场节点采用有效渗透率高的多孔间隙铺装,以达到对自然最低影响。另外,在广场景观小品设计中通过对废弃物的更新、循环、再利用的开发形式和设计理念,可减少一部分废弃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比如通过艺术家或设计师对废弃物的筛选,运用艺术的手段使废弃物重新具有审美的功能,在建设施工中开挖出的坑土碎石等也可在广场景观中用于对地形或空间的重新塑造等。

2.3 “生态”的设计原则

“生态”原则是使城市与自然相融合,创造性地利用自然景观,采用“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造景原则,城市广场属于一份自然,在进行广场设计的时候,必须把握好生态原则遵循生态规律,转变过去那种只重“硬质环境”而忽视“软质环境”的设计思路,注重广场生态小气候的调节和创造,尽量提高绿地率。

1)自然生态化。在城市广场的空间景观格局方面,通过将广场融入周边山体、水体、农田等自然景观要素,通过城市广场空间布局的生态化,从而保证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生物要素的流通。

2)景观生态化。树立生态设计原则的思想,重视广场“植物造景为主”的思想,重视广场植物配置的多样化,重视广场植物的立体化。

3)科技生态化。在广场设计中必须研究创新科技含量,引进自循环生态公厕,竖向绿化技术,垃圾生态回收系统,风能与太阳能动力装置,生态建筑等先进技术与实验概念,建立零排放公共设施体系。

4)文化生态化。文化生态化主要表现为广场与城市文化多元整合。城市环境整合应由城市规划、城市、城市管理、建筑、景观、交通、市政工程等专业完成,城市设计应该起主导作用,力求使城市形态建立有机和谐的关系,促进城市环境的整合。

2.4 “共生”的设计原则

“共生”原则是低碳型城市广场发展的价值观体现,低碳城市广场正是通过多系统的共生,实现广场生态环境、能源利用、经济社会、人居生活的可持续性,从而减少广场内耗和对环境的破坏,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共生。

1)人与自然的共生。“人”是景观场所最具有活力的元素,在坚持对自然最少干扰的原则下,设计多处活动场所,如设计亲水平台、廊道、下沉式活动节点和入水石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

2)人与细节的共生。广场设计应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在景观设计的具体细节上,注重空间品质和空间尺度的推敲,例如电话亭、标志牌、照明、音响、垃圾箱等环境设施的设置,要注意功能性,要符合人体工程学。同时设计时城市广场的空间布局应该以人的日常生活为参照,从而建立起一种宜人的尺度和协调的比例关系。

3)人与社会的共生。城市广场的设计与建设是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生活、休闲的需求,是关系到公众利益的大事,需要政府、设计师、公众三者互相协调配合。在广场设计过程中,保证公众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各种规划设计信息,应提供公众参与规划决策与设计过程的平等机会,使城市广场真正体现城市的形象与面貌,体现人的各种需求,成为城市居民的共享空间。

3 结语

以上,就“低碳型”城市广场设计进行一定的阐述。毋庸置疑,低碳设计运用在广场中不仅能够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能够为人类塑造清洁、绿色、健康有序的“宜居宜生活”的城市外部新空间,笔者认为设计者科学、合理的设计是建构“低碳型”城市广场的关键,将低碳理念运用于城市广场设计的过程还需要设计师、当地政府、市民等的大力支持,我们期待一批优秀设计师真正成为低碳理念的践行者,让我们的城市呈现越来越多有生命的、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广场。

[1] [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俞孔坚,孙 鹏,王志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俞孔坚.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2010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J].建筑学报,2010(7):30-35.

[3] 王淑华.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研究[J].生态经济,2012(12):192-195.

[4] 应 君,张青萍,王末顺,等.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及其体系构建[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5):805-809.

Inquiry on city square design methods under the low-carbon theory

HE Hai-fang ZHENG Kan

(CollegeofCityConstruction,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22,China)

Starting from the aspect of low-carbon theory, combining with low-carbon-style city square design principles, the article explores city square design strategies, and describes low-carbon, recycling, ecology and co-existence and other design concepts and methods, with a view to provide some implementation basis for low-carbon city squar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low-carbon theory, city square, design principle

1009-6825(2014)34-0028-02

2014-09-23

贺海芳(1979- ),女,讲师; 郑 侃(1980- ),男,讲师

TU984.18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