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实 杨祥冬 刘艾梅

(1.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2.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00)



“中华巴洛克”背景下的道外北三道街保护模式探究

邱 实1杨祥冬1刘艾梅2

(1.黑龙江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2.西南科技大学,四川 绵阳 621000)

分析了哈尔滨市道外区北三道街的历史背景,结合“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对比研究了北三道街与“中华巴洛式”文化街区的差异性,提出了北三道街的保护模式,即动静结合的模式,使街区既保留原有风貌,又具有活力。

街道,“中华巴洛克”,保护模式,动静结合

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却少有50年以上的建筑,大拆大建消耗的不仅是稀缺的自然资源,历史建筑所承载的文脉也逐渐模糊。哈尔滨市道外区北三道街有着百年的历史建筑群,但各个建筑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建筑功能部分缺失,院落空间充斥着杂物,这些历史建筑正在走向“死亡”,我们该如何拯救它。

1 追寻北三道街历史

哈尔滨是我国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道外区作为哈尔滨近代历史的发祥地,它的历史地位不言而喻。中东铁路的修建,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侵入使外国的建筑文化融入,道外区那时是哈尔滨繁华的民族商业区,巴洛克建筑风格正好迎合商业街区的特点。不过民族资本家心中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仇恨,又使巴洛克建筑加入了中国的古典元素,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老道外工商资本家坚守民族文化传统的信念,也反映出他们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心态,“中华巴洛克”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风格,它已融入哈尔滨的血脉,成为这座城市的一种文化,一段历史,一片记忆。北三道街长不足500 m,两侧的特色小吃一家挨着一家。世事更迭,这里仍保留着老道外的美食街,虽然没有优雅的环境,也没有高档的服务、新颖的菜品,正是这种古朴的民风,一种让人回忆的味道,百年历史的北三道街,呈现着老道外的沧桑,残留着老道外的影子,散发着老道外的味道,别样的市井风情。但遗憾的是,面对餐饮市场的残酷竞争,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小店都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这条街上的小吃越来越少。而今再加上北三道街历史建筑的自然老化,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除底层商铺还在正常使用外,建筑的多层已鲜有使用,若再不拯救,这些建筑将人去楼空。

2 对比道外北三道街与“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从北三道街往南走到街口,就能看到已经改造完成的“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相邻的两条街,对比如此强烈。那是2010年哈尔滨市政府规划以“城市记忆”为主题,要求遵循“保护与更新相结合、功能与需求相结合,风格与文脉相统一”的原则。从表面上看,这项工程保护住了历史建筑的外貌,留下了百年老字号,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但往来的人却少了。从保护文脉上来看,保护工程是失败的,究其根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1)原真性: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其中第二十一条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第二十三条规定:“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从事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第二十八条规定:“在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但是,新建、扩建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除外。”但是中华巴洛克街区二期改造工程中,在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内所有院落中的建筑均被拆除,并拆除多座临街建筑,只保留了外墙。这项改造就是拆掉历史建筑,复建仿古建筑,贴上“历史建筑”的铭牌,建筑失去了历史沉淀的沧桑,酒还是陈年的香,由时间来积淀的美感并不是完整的复建能比拟的,已经失去原有的风貌。而道外北三道街,道路坑坑洼洼,建筑破破烂烂,而行人熙熙攘攘,小餐馆里食客络绎不绝,这里的原真性得以传承。2)亲民性:由于修缮保护后街区自身需要发展,商业性的开发使得街区中的底层商铺都提升了档次,使得原本最普通的平民经常光顾的场所现在却迈不过金钱这道门槛;建筑的多层现在都用来做娱乐休闲的场所和各种展览,这样就可以将“中华巴洛克”看做是一个建筑展馆,而不再是平民的生活场所。3)舒适性: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作为原有的商业步行街,街区中百年老字号餐饮店品牌的提升,使得许多慕名而来的食客将小汽车直接停放在了街区中,加上周边完全没有停车场,基本上南头道街被小汽车侵占了一大半的路面空间,使得舒适性大大降低。而北三道街街道虽被商家的街摊占了一部分,街道空间相对紧凑,但熟悉的美食与市场的吸引,却还能形成繁荣的景象,给人以舒适休憩的感觉。

3 保护模式探究

“中华巴洛克”保护工程已经完成,在我看来,历史建筑的保护是失败的,文化风貌的保护更是残忍的。当前国内外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模式一般分为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静态保护理念在于历史街区需要严格反映城市的历史风貌与生活,甚至认为历史街区所有居民都应该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这种保护方式对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是最好的,但是它忽略了历史文化街区与时代发展的关系,忽视了历史文化街区自身发展的需要,将导致历史街区与城市发展格局不协调,侵蚀了居民自主选择生活的权利,违背了当地居民想要改善生活的意愿。动态保护理念就是改造更新,新建为主的大规模更新模式是一种常用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模式,对历史建筑的破坏极大。开发商对经济利益过分追逐,这种更新模式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房地产开发行为。这种大拆大建的更新方式对历史文化街区产生不可逆转的破坏,不仅破坏了许多历史建筑,同时对历史街区中的原有居民造成影响。历史文脉逐渐模糊,城市逐渐丧失了其文化底蕴。这种方式虽然给许多的开发商带来经济利益,但并没有给历史文化街区以及整个城市带来整体经济的提升。北三道街应该将静态保护与微型动态保护相结合,完整性较好的部分保持原貌,另一部分微型改造,为保持街区原有风貌和街区活力,优化街区功能,将底层商铺和市场全部保留,只进行基础设施的必要更新。院落空间是中华巴洛克的典型特征,传统院落空间通常包含十几家居民,房屋门都朝向大院,居民共用院落空间和厕所,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社区邻里关系和集体意识。前店后宅是这段历史街区的特点,街区更新应该发挥其优势,将其命名为“文化苦旅”的更新,将多层适当开发为旅馆,保持原有的共用院落空间,“苦”在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可能很多人不适应,但住下的一定是想感受道外生活风貌的。“美”在文化感知,同样也可以在院落空间中进行民俗文化活动。残存的北三道街,动静结合的保护模式,不仅能保留原有风貌,还能激发街区的活力,是理想的更新模式。

[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24-25.

[2]罗小未.上海新天地——旧区改造的建筑历史、人文历史与开发模式的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73-76.

[3]郑利军.历史街区的动态保护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4:50-51.

[4]李向北,王 裴.公众参与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途径——以成都宽窄巷子为例.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114-115.

[5]陆 明,吴松涛,郭恩章.传统风貌保护区复兴实践——以哈尔滨道外区传统风貌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5(7):89-92.

[6]陆 明,邢 军,崔婧琦.哈尔滨道外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复兴策略.城市发展研究——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2008.

Exploration on Daowai district north third street protection mode under the“Chinese Baroque” background

Qiu Shi1Yang Xiangdong1Liu Aimei2

(1.Heilongjia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arbin150027,China;2.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Mianyang621000,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Harbin Daowai district north third street, combining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mode of “Chinese Baro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compared and researched the differences of Daowai district north third street and “Chinese Baroque” cultural blocks, proposed the protection mode of north third street, which is the static and dynamic combination mode, make the blocks retained the original style, also had the vigor.

street, “Chinese Baroque”, protection mode, dynamic and static combination

1009-6825(2015)01-0019-02

2014-10-30

邱 实(1993- ),男,在读本科生; 杨祥冬(1991- ),女,在读本科生; 刘艾梅(1992- ),女,在读本科生

TU-8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