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志晖

(山西六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24)

建筑业因其收益与风险并存的行业特殊性决定了其管理工作的必要与重要。了解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善措施不仅利于维护行业内部的切实利益,更对维护国民经济与人民群众的根本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作为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建筑业一直以来备受各界瞩目。其地位始终处于各行业前列,然而由于经济大环境影响及建筑行业内外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客观态势,从业者不仅需要承受来自资金投入与人员素质方面的压力。同时,由于技术工艺、材料装备等方面的要求日渐提高,与同行或对手的竞争更趋于白热化。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中维持生存与尽力发展是每个建筑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手段就是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同时依赖于一套合理有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概而言之,建筑工程管理的优劣决定着企业的效益、信誉,甚至能够左右企业的生存,符合要求的技术手段与设备是完成施工工作的必备条件,而有序的组织与有效的管理则是发挥技术手段与设备功能的必要支撑。由于建筑施工工作的复杂多变、规模差异、交叉工种及综合技术的应用等特殊要求,使得建筑工程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只有强化管理才能确保施工的正常进行,保质保量完成工程预期目标并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而且,新技术手段(工艺、材料、设备等)的出现与应用要求管理水平与方法与时俱进,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2 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

2.1 安全领域的问题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建筑工程安全管理过程中首先存在的是管理脱节。由于行业竞争的压力,部分企业过于依赖项目承包人,丧失了企业自主管理与控制生产的权利。项目承包人又采取工程转包或逐层分包的方式将工程转(分)出去,导致施工现场无法落实安全施工的政策与相关要求。而且,现阶段大多施工安全与文明操作等环节得不到足够重视、在管理工作中不具备应有地位,造成国家颁布的安全法律法规或条文不能及时送达或普及到每个现场工地。而安全监管工作不得力、不到位,仅限于口头宣传却不能切实落实,由此造成各种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当下建筑工程管理存在着安全机制与体制不健全的问题。一些企业只重速度与效益,安全责任不能落实到人员班级,甚至连负责安全的部门或机构都未设置,也就实现不了安全指标的层层落实。最为重要的是,安全措施与手段依然存在问题。其中包括伪造安全资质、安全设备或设施建设不规范或不全面、防护措施不力或缺失、文明操作意识淡薄或忽视等。2)改善措施。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安全体系,例如要求涉及工程建设每个环节的人员都必须签订安全承诺书或相关协议;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并对施工现场开展定期或突击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问题须要求相关人员或班级、部门限期改正并验收改正结果;依据《建筑法》落实保险制度、按规定收取风险金并将涉及安全的项目经费单列出来、设置独立的账户;对违反安全制度的单位、部门、个人等的行为公开公布并记录在案、依法处罚。与此同时,建立“安全证”制度,企业各环节、部门、人员等均须持证上岗。管理过程必须设立应急预案,指定部门与人员负责、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演练等。

2.2 质量范畴的问题及对策

1)质量范畴的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物使用寿命平均可以达到80年,而国内大多建筑却仅仅不到50年。建筑物使用寿命客观体现了建筑物的质量,而国内建筑物寿命与国外巨大的差距反映出国内建筑质量的低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多种多样,具体到行业层面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责任不明、资源不足。对于建筑承包人(队伍)资质审核与评判管理达不到质量管理的要求,许多承包商资质审定只停留在对其相关证照的检验层面,而其真实的施工质量能力却无从检验。其次,监管缺失与验收不严。部分工程建设违法违规,例如正式手续未办理完成就开始动工建设;工程施工与图纸设计“并行”,一味讲究“赶工”,完全不顾质量。而在把握质量的最后环节——竣工验收时,原本由政府部门负责的职能却在转变政府职能后移交到了施工企业手中,政府监督成为“辅助”环节。第三,建筑材料的变化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涨,企业为维持自身利益采取“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手段,导致建筑物质量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2)改善措施。强化政府监督职能是改善质量问题的首要途径。监理部门(单位)、设计部门(单位)、勘察部门(单位)均应处于政府监督之下,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于建筑物质量的监督、检查力度。其次,对于施工单位须落实质量“责任”制。企业内部须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构与机制,强化企业内部工作秩序建立并落实责任与纪律——明确岗位责任并逐级落实;以生产质量作为绩效考核评判标准及升级加薪的根据;加强质量教育和培训;建立“务实求真、重视质量”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建立明确严格的质量奖惩制度,实行“否决权”制度,将质量保证与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挂钩,以客户的需求作为评判施工质量的标准。

究其本质而言,建筑工程管理质量问题还是依赖于强有力的监督。这就要求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应当健全监理机制、责任落实到人。对承包人资质、建筑材料质量、设备质量、工程设计、工序等环节均采取初查、复验、审核程序,严格验收步骤。

2.3 控制成本环节的问题与对策

1)存在的问题。

行业竞争极易导致工程投标出现恶意竞争。例如投标报价与成本预算严重背离,导致工程效益严重压缩影响企业的实际利益。由于行业管理缺失造成的“找关系、走后门”等违规违纪现象导致投标费用失控、非正常生产成本支出比例过大,影响企业正常投标活动。而且,在项目评估过程中极易出现标准不一、思路不定、手段随意等现象。有的企业甚至重效益轻责任,违规克扣应上缴的费用、降低劳动保险费用、损害政府与员工利益。

在具体的施工环节中,对成本的核算不规范、不到位,环节简化、对象缺失、比例不当、预算与实际差异过大、分析条件不具备、考核不足;在制度上对成本控制的约束不力,不严格遵守设计要求、随意变更方案;阶段性成本控制工作不到位,不能发现漏洞并处理;合同签订不严谨、执行不规范、施工与结算不同步导致后继问题频发;没有树立成本“意识”,上至领导下至员工均不重视成本控制,企业随意变更决策、为争“面子”工程牺牲成本控制、奖惩制度不严密、不讲节约、浪费普遍。

2)改善措施。

投标阶段应当建立信息收集与筛查机制,对行业内外涉及投标阶段的相关信息全面收集、整理、分析、研判,留真去假。建立“预警”机制,并依据企业与行业同期与往期历史资料结合工程项目的主体、类别、地区、环境等主客观因素判定招投标价格的上下限。同时,建立投标环节的绩效考核机制,投标支出费用与中标后的利润空间作为对参与投标环节的当事人的奖惩依据,与个人收入“挂钩”。

评估环节应当遵循“科学化”,结合国家与企业的预算标准定额编制成本预算并作为指导标准进行评估、测算利润水平、签订目标合同、考核项目、制定奖惩依据等。同时,在施工中落实成本管控责任制,建立健全成本管控各项机制并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层层分解,落实到班组、个人,与奖惩机制相关联并切实有效地执行。

3 结语

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企业与行业给予足够重视、尽快解决,从而规范市场竞争、确保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只有不断规避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优化建筑工程管理内容,建筑企业和建筑工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1]韩向明.建筑工程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控制措施[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3):46-48.

[2]陈 曦.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5):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