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可鹏 谢丽丽

(温州市协春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 325000)



“以小见大”造园手法的实践运用

吴可鹏谢丽丽

(温州市协春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温州325000)

以温州协春植物观园为例,从空间的分隔与循环、借景、意境三方面,阐述了“以小见大”的造园设计手法,分析了不同造园手法的特点,为现代园林景观的建设提供了思路。

植物观园,造园手法,借景,空间

0 引言

中国传统古典园林之所以能够长此以往的屹立于世界经典园林之列,与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及“诗画的情趣”“意境的含蕴”的造园特点密不可分,由此而产生了“咫尺山林,以小见大”“欲露先藏,含蓄有致”“实中求虚、虚实相生”等独具中国特色的造园艺术手法[1]。2015年,笔者有幸主持了温州协春植物观园的整体规划设计,园区由原有占地300余亩的大树培育基地改建而成,本次设计主要涉及道路改建和花景广场、玫瑰园及温室雨林体验园等局部特色分区的建设,在有限的改建空间中,极大程度的运用了部分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及造园技法,并尽可能的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间。

“以小见大”,顾名思义,就是小空间展现出大内涵,正如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所载“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以小见大”作为造园手法,便是利用视觉的规律,使园林空间在人的主观感觉中比实际更大、更深,作为苏州“小园极则”的网师园[2],便是利用了“空间的对比”“空间的转折”“空间的循环”“空间的虚化”“借景”及“意境”等艺术手法将“以小见大”这一造园手法运用的淋漓尽致[3]。本文将着重介绍“以小见大”的造园手法在占地不足6 000 m2的温室雨林体验园设计中的运用。

1 空间的分隔与循环

园区在横向空间上分为花卉销售体验区、才艺展示区、海底世界主题儿童乐园、儿童卡丁车行驶区、海洋沙滩区、沙漠植物区、雨林文化区、恐龙谷等八大区域(见图1);在纵向空间上,主要表现在雨林文化区塑石假山山体的山上、山中、山内等不同层次,其中恐龙谷便在雨林文化区山体内。园区在地形、地貌上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不仅在功能上增强了花卉的观光体验感,也大大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与层次感。

1.1空间的分隔

花卉销售体验区通过古典景观墙、景观长廊及沉船木花架将空间分隔为组合盆栽展示销售、景石展示销售、木制产品展示销售、兰花文化展示、实景拍摄体验等若干功能区,丰富了区域空间产品展示内容,也满足了不同客户购物与体验需求;海底世界儿童主题乐园及儿童卡丁车行驶区通过主题护栏和行道树与其他区域进行了分隔,保证了儿童娱乐活动空间的独立性和安全性;海洋沙滩区,根据不同生境的连接面,分别以仿海蚀岩岸塑石、植物绿篱、木栈道及水面与周边环境进行了分隔,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广阔平静的海洋以及平坦柔软的沙滩区域(见图2,图3);沙漠植物区,通过模拟沙漠的生态环境,展现戈壁沙漠的神奇景观,以风蚀的形状各异的岩石、高大的仙人掌、挺拔的巨人柱以及美丽的仙人球和其他沙漠植物进行了空间丰富的分割;雨林文化区,通过对山体的特殊构造处理,形成了山体中部、山体外部、山体上部、山洞内部等不同的空间区域。山体上道路局部见图4,山体外水池局部见图5。

1.2空间的循环

雨林文化区主体建筑为塑石假山,在占地不足1 000 m2的区域内,山体上循环、山洞内循环、山周侧循环及山体中环潭水循环的曲径环道回环缠绕、主次难辨(见图6),“移步换景”“步移景异”,加之环道交汇处、山貌、地形的重复与变化,呈现出热带雨林地形的复杂多样,创造出了“迷路”的效果[4]。另外,对山体乔、灌木及地被植物种类的科学搭配,辅以小桥、栈道等构件,人工模拟了如喷雾、涌泉、流溪、瀑布等的一系列热带雨林植物的自然生境,来展现优美神秘的生态景观,诠释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造景理念;恐龙谷便隐藏于山洞下循环之中。

2 借景的运用与创新

计成《园冶》有载“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并将借景分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因时而借”,在本次设计中,因为受到园区温室大棚结构的限制,借景手法的使用有了很大限制,为解决温室四周墙面与各分区环境的协调性及各分区之间的连贯性与和谐性,采用了现代元素与造景理念相结合,将古典“借景”手法衍伸出新的分类,即“创借”与“互借”。

2.1创借

“创借”,笔者将其定义为由于受到周边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现借景,通过采用现代技术,创造出以实景墙布、LED墙体等为背景,从而实现有景可借的造景手法。园区内在使用“创借”手法时,根据目的与作用的不同,又分为几类:其一为区域场景及内容的复制,如花卉销售体验区内观光自行车区与景墙区,就是通过在温室大棚墙面上设置一面放置同款观光自行车的墙布和挂有一副郎世宁《百骏图》巨幅国画景墙的墙布,使整个区域浑然一体;其二为区域场景及内容的延伸,如雨林文化区、沙漠植物区、海洋沙滩区及实景摄影区,即通过设置南美洲伊瓜苏大瀑布、北美内华达州戈壁沙漠(见图7)、东南亚海岛景观及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威尼斯水景、奥地利小镇(如图8所示)等巨幅墙布,来丰富通过小区域造景无法实现的宏阔视野;其三为服务区域主题,如海底世界儿童主题乐园及儿童卡丁车行驶区,便是通过海底世界及梦幻森林背景墙布,来实现区域主题的体现。

2.2互借

“互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相邻景观之间的相互资借,严格来说,这不能将其划分为一个“借景”的分类,因为中国古典园林中“互借”的手法比比皆是,如文献中记载网师园与南园、沧浪亭之间的相互借景[4],笔者这里提出“互借”概念主要是因为现代园林,特别是现代观光农业设计中,对区域内容与功能多样性有着诸多要求。正如本次设计中,在有限的空间内,既要有销售体验区、又要有娱乐活动区,同时又要有自然观光区,因此在各区域交界和互望之处,如何做到不突兀、不俗气,便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笔者在充分了解投资人对园区功能要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将诸多分区融入到统一的一个主体概念中,如儿童卡丁车区域与海洋沙滩区相邻处,通过海岸线公路生境的模拟,使之两个区域成为“互借”之景;海底世界主题儿童乐园与海洋沙滩区的“互借”,则更多的体现在内涵上;海洋沙滩区与雨林文化区相邻处,通过海蚀岩岸地貌,种以美丽针葵、中东海枣等富有椰风海韵的热带海岛树种,则热带海岛、海洋与沙滩之间便成为一组“互借”之景(见图2,图3);沙漠植物区与雨林文化区之间,则是沙漠与绿洲的“互借”。

3 意境的含蕴与升华

宗白华先生将造园“意境”概括为:“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5]。园区的“景”有了,想要得到人们触“景”生“情”,笔者在设计中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文题刻运用到了雨林文化区的山体各个节点中,雨林文化区山体洞下的两个山洞出入口皆题刻了“恐龙谷”,恐龙谷的营造灵感来源于“横断山脉”以其特殊的地理条件,在经历过第四纪冰川后,遗留下来诸多孑遗生物这一特殊自然史实,我们通过艺术的手法,采用虚实结合的方式,再现了恐龙生活时期的几个侧面,并运用园林的造景技法,种植以桫椤,苏铁,蕨类等孑遗植物,以使人们行走在恐龙谷之中时,能够有更真实的体验效果,此处,题刻留给人悬念与想象;题刻“一线天”,设计灵感为南雁荡山一线天,因两壁夹峙,缝隙所见蓝天如一线而得名,使人联想到自然界一线天的峻峭险隘;题刻“云关”(见图9),设计灵感为南雁荡山云关,每当欲雨或雨后,云关内外产生不同气压时,阵阵浮云随风洞穿故名,使人不期然而觉高耸雄伟;题刻“飞来瀑”(见图10),位于山体中部,其势如长虹,其境如世外桃源,其名灵感来自杭州灵隐寺飞来峰,取其同为飞来之意,体现其神秘之感;题刻“步虚桥”,意寓人们踏上此桥,便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题刻“栖霞栈”,比喻此处高险,每当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云雾缭绕山腰,霞光笼罩,光彩夺目,使人联想似乎置身高山之巅。当然,题刻作为意境创造的手段之一,亦有其局限性,对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所产生的意境也必然千差万别,笔者此次设计的初衷也便是使部分人能够从题刻的内容中,体会到意境的含蕴,从而实现情感的升华。

4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古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经济发展飞速,科技日益发达,与国民崇尚西学的风气相同,各类园林与观光园的建设皆以西式或中西结合为主,如何将具有民族个性的技法与元素充分融入到园区的建设中,不但需要不断的从现存古典园林及其造园技法理论中汲取养分,更需要新一代园林人传承与坚守传统的勇气和毅力。

[1]刘莉.诗情画意——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之美[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62-63.

[2]陈从周.园林清议[M].苏州: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91.

[3]周朝生,孙小力.水乳交融——论诗、画艺术与江南古典园林的关系[J].皖西学院学报,2004,20(1):148-149.

[4]赵毅恒.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网师园小中见大的造园手法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0:16-30.

[5]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0.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ndscape gardening of “more in little”

Wu KepengXie Lili

(WenzhouXiechunGardenTechnologyLimitedCompany,Wenzhou325000,China)

Taking the Wenzhou Xiechun plant view park as an example, from the space separation and recycling, view borrowing, artistic conception three aspects, elaborated the “more in little” gardening metho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ardening methods, provided guidelin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landscape.

plant garden, gardening method, view borrowing, space

1009-6825(2016)19-0191-03

2016-04-23

吴可鹏(1985- ),男,工程师;谢丽丽(1988- ),女

TU98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