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华 陈 曦

(1.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2.绿地集团房地产事业二部,上海 201210)



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建设比较与分析

赵 华1陈 曦2

(1.四川农业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2.绿地集团房地产事业二部,上海 201210)

结合两个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建设的案例,分析了不同时期内城市建设的特征,并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当前时期内大企业导向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了解决问题的路径。

大企业导向,城市建设,规划管控

0 引言

城市的发展往往受很多方面的影响,包括经济、人口、社会、环境等影响,与这些显而易见的影响因素同时存在的还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那就是城市经济支柱的缩影——大企业。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建设在我国建国后涌现出了很多案例,由于“国家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超越市场的动力,使大企业的建设和城市的建设合为一体。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建设的特征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行政主导的行为。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逐步实现了自由化,企业逐渐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推进城市建设的最活跃因素。企业的发展程度和所处的成长阶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优势,特别是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情况下,某类大型企业或者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突出。这一时期的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建设的特征又往往体现了“市场经济”的特点。

两种时期的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发展呈现出两种特征,对于城市本身的推动作用也体现在不同的角度,既有历史的巧合,也有本质的区别。

1 建国后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建设模式——以上海石化与金山区发展为例

上海的南部杭州湾畔坐落着上海石化产业园,是建国后我国沿海大石化产业战略的产物,项目前身为中国上海石油化工总厂,1972年选址在上海市的金山区滨海地区。化工总厂第一期工程在1972年开始围海造地,1974年打桩,1976年建成投入生产。建成了以乙烯、涤纶、维纶、腈纶、塑料为主的18套生产设备装置;随后,在1980年开始建设二期工程,增加了10套生产设备,年增合纤原料20万t,使上海成为当时国内化纤织物原料的主要生产基地;第三期工程开始于1987年,直到1992年全部建成,增加了7套生产装置,并完成了从化纤生产为主向油化纤塑综合发展的转变,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炼油化工一体化生产基地;2000年开始,上海石化第四期工程开始建设,并于2002年建成,主要进行了年产70万t乙烯改造工程等,第四期工程的建设完工标志着上海石化炼化一体化产业链的建成,为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炼化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石化的六期工程时间跨度将近40年,持续不断的为金山区提供石化产业的支持。在这期间金山区由上海南垂落后的农业郊区跻身工业强区,近年来人均GDP一直处于各个郊区的首位。金山区的人口在1985年为51万人,其中近6万人为上海石化的员工,占比超过10%;而到了2015年,金山区人口已经达到了79万人。而以上海石化为带动的沿杭州湾石化产业园面积已经超过了60 km2,2014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为726亿元,其中上海石化为156亿元,占比为20%。可以说,40年来,金山区的发展与上海石化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2 新时期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建设——富士康现象

富士康科技集团是中国台湾鸿海精密集团的高新科技企业,于1974年在台湾成立,并于1988年开始在大陆深圳地区建设工厂,主要进行电子设备的加工和组装业务,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电脑、手机等设备需求不断增加,使富士康的业务迅速发展壮大。同时,由于电子设备加工和组装业务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富士康工厂的工人规模也不断增加。1996年时,富士康在深圳工厂的工人人数约为9 000人,但到了2009年,富士康通过在内地各个城市不断设厂,员工规模已经达到了90余万人,真正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制造商。

目前,富士康已在全国24个城市建立了超过42个工厂,其工厂的一般占地面积都在几个平方千米,所有工厂占地面积总和为89 km2,其中,其在山西晋城的工业园面积达到20 km2,在郑州的工业园面积达到10 km2。而在工人规模方面,深圳富士康的数量达到35万人,郑州富士康工厂的工人数量达到了31万人,惠州、昆山、嘉善、烟台、太原的人数都为数万人。

随着富士康工厂规模的不断加大,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也不断增加,占地方进出口和GDP的比重越来越大。2014年,武汉富士康科技工业园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可视电话、自动贩卖机等创新型产品,年产值达350亿元人民币,年出口总额超过30亿美元。2014年,富士康(郑州)工业园总产值为1 446亿元人民币,占郑州GDP的15%;2015年南宁富士康科技园工业产值达282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26.6亿美元,占南宁进出口总额的72%。据不完全统计,富士康在中国内地的工程一年的产值保持在2 000亿美元左右,进出口额为1 117亿美元。

富士康这样的大型企业,不仅在前期投资阶段一掷万金,还能在后期带来数以万计的劳动岗位和巨大的产值,这些数据,对正处于大规模城市化起步和发展阶段的内陆城镇而言,显然具有难以抗拒的魔力。如此庞大的占地面积和工人数量,以及巨大的产值和税收,富士康已经俨然成为了造城高手,不论从其经济规模还是其实体规模来看,富士康的多处工厂就好比是一个小型的城市,其建设城市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常规的城市发展速度。

3 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建设——历史与现实的比较

3.1 建国后大企业导向城市建设的特征

以上海石化与金山区的发展为例,可以看到建国后我国类似的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发展案例比比皆是,如宝钢与上海宝山区的发展、大庆油田和大庆城市的发展、鞍钢与鞍山城市的发展等,但其特点都是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历程中,企业与城市同时成长发展,形成了互相依托和互相支持的格局。许多城市从管理体制、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配置与建设等领域都与企业本身的发展融为一体。

同时,这种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建设往往是长期和稳定的,企业可以为城市带来稳定的税收和就业岗位,城市为企业提供各种配套。尽管目前很多传统企业出现了效益低下,职工下岗等现象,但是地方政府出于各种原因,都会尽可能的扶持和支持企业。而且,这种企业与城市共同生长的长期性已经使得企业品牌与城市认知形成了不可分离的局面,企业不会轻易的搬离(这里也不排除一些因大事件而产生的大企业搬迁的案例,如筹办奥运会导致首钢的搬迁;筹办世博会导致江南造船厂的搬迁等)原先所在的城市,城市的居民也以企业的发展壮大为荣。

3.2 当前大企业导向城市建设的特征

从富士康现象可以看到,当前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建设往往源于对一个大企业的引进,而为了引进这个企业,地方政府会有意识的为企业提供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已经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然后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等待企业入驻。

当前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建设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成长的周期很短,正如富士康在郑州航空港的园区来讲,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了一个拥有30万工人的工厂,也就是说一个拥有30万人口的小城市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迅速建成。企业往往追求迅速的将投入转化为生产,因此强调缩短建设周期,这就造成了在短时间内迅速造就一个小城市的现象。

此外,当前由大企业导向建设的城市,其人口构成往往非常单一,主要为企业的员工,从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来看,都存在较大的同质性。使得城市缺乏多样性和活力。

4 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在我国,政府行政权力强大。因此,我们一般认为,一个城市的政策影响着城市中企业的兴衰,在政商博弈之中企业是弱势群体。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其对城市的相关政策也具有很强的反作用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各级政府对政绩的追求和片面的GDP观念。

当前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建设模式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首先,许多地方政府对于重点企业的引进往往极尽政策之优惠,为其一路保驾护航,不仅在税收方面给予巨大的政策优惠,还要求规划部门全力配合企业的选址和落地,为了满足企业的需求不惜随意调整和改变规划,这使得城市规划失去了科学性和严肃性。

其次,很多大型企业在落地时往往占据大片土地,形成所谓的工业园或产业园,但是在园内的建设行为并不紧凑,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闲置,形成了工业圈地运动。而且,大型企业的选址往往紧邻交通枢纽或城镇建成区域,其过大的地块划分直接导致了城市路网体系的缺失,增加了局部的交通压力。

第三,由于企业行为的逐利性,导致了很多企业追逐低成本,而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很多企业开始将生产部门搬离国内,转而投入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这种现象对于地方城市的影响巨大,造成了城市发展的风险。

基于当前对大企业导向的城市建设带来的诸多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领域应完善以下四方面制度,才能保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利益的协调。首先是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制度,建立大项目选址制度;其次是严格规划审批和调整制度,由规划引导城市发展;第三是健全公众参与制度,保障市民的利益;最后,要强调城市产业结构的多样性,摆脱对大企业的依赖。同时,地方政府也应尽可能的培育城市本身的公共服务功能,以实现从企业导向的城市发展向城市本身服务引导的发展模式转型。

[1] 顾 斌.对当前规划管理体制中建设项目规划许可审批的认识与思考[J].规划师,2005(6):15-22.

[2] 胡汉祥,杨海芬,干红敏.大型企业集团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启示——基于对保定天威集的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2):1-3.

[3] 罗 毅.一个企业,一座城市——记民营企业瑞云集团掌门人王瑞荣[J].民营科技,2001,48(1):45-47.

[4] 刘建辉.一家企业如何改变了一个城市[J].中国经贸导刊,2006,46(3):92-94.

[5] 王全胜,陈 瑞.大型企业在城市经济区形成中的助推作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1(35):244-245.

[6] 潘峰华,郭 洁.上海市上市企业总部的区位分布与影响机制[J].地理经济,2015,34(10):1920-1932.

[7] 管光扬.城市品牌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5(3):15-20.

O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large-enterprise-oriented urban construction

Zhao Hua1Chen Xi2

(1.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00, China; 2.Real-Estate Industry No.2 Department, Greenland Group, Shanghai 201210, 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case for the large-enterprise-oriented urban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features for the urban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explores the problems of the large-enterprise-oriented urban development after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illustrates the channels to solve problems.

large-enterprise-orient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control

1009-6825(2016)30-0045-03

2016-08-16

赵 华(1995- ),女,在读本科生; 陈 曦(1984- ),女,工程师

TU98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