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媛

(厦门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e监管”分析

曾 媛

(厦门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论述了建筑工程安全生产“e监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从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建立信息化平台、推动第三方市场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建筑工程安全生产“e监管”的建议,有利于提高安全监管的效率。

建筑工程,安全监管,必要性,可行性

近年来,建筑工程领域安全生产事故呈现高发态势,全国建筑施工类安全事故平均每年超过500起。从安全事故的致因来看,建设方、施工方、安全监理方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信息不对称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一些施工单位为节省成本私自变更施工方案,压缩建安成本,故意缩短工期甚至偷工减料,为施工安全乃至工程项目完工后的质量安全埋下隐患。而对于安全监管部门来说,由于工程项目数量多、环节多或规模庞大,现代施工技术又使得工程建设节奏不断加快,依靠人工监管也难以及时发现这些问题。而且,传统的安全生产监管方式往往以“看报告、听汇报、现场检查指导”为主,容易产生材料造假、粉饰现场、使安全管理流于形式等问题。

因此,建筑工程安全监管由传统的人工现场监管、文字报告式监管向信息化、网络化的“e监管”转变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推进安全生产管理的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全流程、全时段的动态监管,克服安全责任方不作为、少作为的侥幸心理,切实提高监管效率,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1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e监管”的必要性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安全生产“e监管”,能够进一步规范监管流程,克服传统方式存在的一些弊端,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

1)有利于规范监管程序。与传统方式相比,“e监管”将安全生产管理流程化、信息化,使得责任明确、对象清晰、便于查阅执行、便于检查整改,实现了安全监管工作的全透明、可视化,避免“不作为、乱作为、假作为(应付检查)”等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安全监管工作效率。

2)有利于实现“行、报、管”相一致。传统的文字监管、报告监管、台账监管等方式,管理部门、责任部门、安全监管对象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分离,容易出现“有监理无监管、有报告无行动、有方案无实施”的纸面上“保平安”的问题。采取“e监管”的方式,使现场安全生产行为与监管要求的视频、图片、数据传输相同步、相一致,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确保各责任方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3)有利于部门间协调。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因不同工种、环节协调不畅造成的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实行信息化“e监管”,能够实现工程信息及时发布、及时沟通、及时执行,避免工序混乱和相关安全问题发生。同时,通过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建设方、施工方、监管方的信息共享协调,实现安全隐患及时通报、安全问题及时整改,建设方对工程进度、质量情况随时把握,心中有数。

4)有利于降低安全监管成本。从信息化监管方式的成本投入来看,一套监管系统、器材等的开发购置的一次性投入可能较大,但由于其具有可重复使用性,平摊到每个被监管项目中的成本可能较低。而且,相关通用器材还可以通过外租服务的方式,进一步降低监管成本。同时,由于信息系统交流便捷,有利于减少传统监管中存在的人力成本、交通成本、存档成本以及材料编制、审核的时间成本等。

5)有利于实现全流程动态监管。安全生产“e监管”能够实现建筑工程全流程、全时段的不间断管理,能够及时洞察不同时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避免人工监管可能存在的时空盲点。在现实实践中,信息化监管在建筑工程粉尘、噪声、夜间施工、坑道作业等问题管理中具有良好的效果。

2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e监管”的可行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一般的建筑工程项目中,安全生产“e监管”的技术性障碍已经不大。而且,像手机APP、微信平台等简捷的移动客户端也已普遍使用,这使得安全生产“e监管”更具可操作性。

1)GIS,BIM等专业信息技术手段得到有效应用。目前,“3S”(GIS,RS,GPS)等地理信息技术、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等工程仿真技术在工程项目建设中逐步得以使用,这使得安全监管对象定位精确化、远程视图清晰化、安全状态感应传输自动化等问题得以解决。同时,通过仿真模拟,能够使建筑工程安全指标、方案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并能够对工程风险提前进行较为精确的预演,提前做好风险预警应急管理。

2)物联网等通用信息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目前在智能家居、物流运送、远程抄表、城市地下管网管理等方面已取得很多突破和较好地应用,这也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产生了有益促进。将物联网用于建筑工程安全监管,能够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建筑物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远程控制和管理。

3)手机APP、微信等大众化平台得以普及。当前,手机APP、微信等大众化的信息交流平台已经普及,一些成本低廉的信息技术产品如智能定位手机、手表也已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这当然也为建筑工程安全“e监管”创造了条件。在一些一般性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监管中,管理人员甚至不需要专业、昂贵的信息器材,仅仅通过“智能头盔”、工程机械及物流定位跟踪器材、手机视频等简易便捷的方式,也能顺利实现高效安全生产监管。

3 推进建筑工程安全生产“e监管”的建议

“十二五”以来,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提出,推进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工程成为国家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标准不统一,平台缺乏,部分单位意识不强,一次性投入成本偏高,实际执行技术难度较大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

1)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应尽快出台建筑行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监管相关标准和电子化流程,对安全指标范围,指标报送频度、强度、规格,责任认定、风险预警、处理反馈流程等方面给予较为明确的规范。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将安全监管信息化投入和预案列入项目审批、招投标、竣工结算等环节,将安全监管能力列入建筑工程企业资质评定指标体系,并加大经济激励力度,不断强化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意识。

2)多方合作建立信息化平台。积极统筹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和政府管理部门资源,多方出资,资源共享,“以用促建”,分类推进安全管理“e平台”建设和相关技术研发。同步配套推进“群众举报”平台建设,重视利用公众力量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管理效果。同时,树立信息化平台建设“一盘棋”思想,避免重复、多头建设。

3)推动第三方市场发展。加强建筑工程安全信息化监管服务平台建设、技术支持、设备租赁、服务外包等第三方市场发展,有效解决中小建筑工程企业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资金和技术难题。同时,加强第三方企业资质认定和市场准入,确保服务质量。

4)加强相关人员技术培训。信息化监管是一项看似简单但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特别是在一些重大工程项目中,要重视加强相关人员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监管器械空间布局合理性、信息采集有效性、传输及时性、分析判断的准确性的技能把握。同时,核心、贵重器材要专人管理、专人维护,不断提高监管效率和效益。

[1] 高朋朋,刘彦辰.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建筑安全,2016(1):39-41.

[2] 常 浩.浅析“互联网+”时代的煤矿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J].山西科技,2016(1):117-119.

[3] 吕卫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展望[J].建筑安全,2016(1):47-49.

[4] 王起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5):109-113.

[5] 刘加冬.我国建筑工程安全现状及应对措施[J].山西建筑,2014,40(24):254-256.

[6] 江 波,雷孝飞.谈建筑工程安全管理与控制[J].山西建筑,2013,39(8):229-230.

[7] 张 沛.以物联网概念探索建设工地可视化质量监管新模式[J].中国安防,2014(8):20-24.

[8] 秦晓霞.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现实挑战与突围路径[J].江西建材,2016(4):284-285.

Analysis on “e regulation”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afety production

Zeng Yuan

(XiamenInstituteofTechnology,Xiamen361021,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e regulation”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afety production, and from the strengthen government “top-level design”, establish information platform, promotion the third party market development, personnel training and other aspects,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promotion the “e regulation”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afety production, conducive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afety regulatio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afety supervision, necessity, feasibility

2016-11-27

曾 媛(1980- ),女,讲师

1009-6825(2017)04-0257-02

TU71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