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红 李 阳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0)

河北省蔚县上苏庄古村落调研

李庆红 李 阳

(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0)

京西古堡村落历史文化深厚,上苏庄古村落被评为历史文化明村,具有古堡村落的典型特征,从村落历史发展进程、村落整体规划布局、民居建筑、寺庙等方面对上苏庄古村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上苏庄,古村落,古堡

上苏庄村位于北京西约240 km,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地区东南位置莲花山脚下,山间有汇集的河水流向村落,历史上为避免洪水泛滥,村民将村堡迁至到地势较高的台地上。上苏庄处在张北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古代张北坝上地区游牧民族入侵南下,越过山岭进入华北地区,为了防御自保,在这一边境区域驻兵把守,村民广修防御工事,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气候环境的特点造就了蔚县古村落古堡的特性。

1 村落历史与民俗

早在新石器时代,上苏庄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在古堡西500 m处,村民建房时出土大量石磨、灶台、盆碗等文化遗存。北魏时期上苏庄已经是蔚县境内一个人丁兴旺、生活富庶的村庄。于明朝嘉靖二十二年,为避免洪水摧毁村落,在原“底村”村东的一处高台地上建造了新的村堡,取名“上苏庄”。“上”取“上走”之意,“苏”取万物复苏之意,希望在新的庄堡中能够万象更新、平安生息。“上苏庄”村名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在建堡初期,堡内有张、田、柳、孟、王五大姓氏,后来陆续发展和融合,姓氏与人口增多。上苏庄村位于从涞源到张家口和北京进行贸易交流的商道上,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融合,不同姓氏的村民共同建造和发展村落,民风淳朴、生活和乐造就了上苏庄村民相互团结、乐善好施、崇尚文化的品质。

上苏庄村民的民俗文化生活丰富,拜灯山民俗作为全体村民参与并世代传承的民俗活动最具代表性。由于原村落的连年水患,村民们希望通过拜灯山的活动,以供奉火神庇佑村落不受水患侵害。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晚上众人齐聚拜灯山广场,在灯山楼的灯架上放入灯烛,并将灯烛摆成吉祥图案或文字,村民叩首拜祭,点燃灯烛祈福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安康。这一古老的民俗通过祖辈传授传承形式,历经近五百年时间,依然保存至今。

2 村落布局

村落在古堡规划布局、堡门构思、街道设计等方面体现出了匠心独运的巧妙设想。相传,明朝嘉靖二十二年上苏庄立村建堡时,风水先生为其村址选在一条南偏东、北偏西,南北斜线走向的“龙脉”之上,龙首、龙尾均位于八卦五行中的土位。根据五行相生的关系,取火生土之意,在堡墙南端建起灯山楼一座,以供火神之用。又根据取五行相克中水克火的说法,在堡墙北端与灯山楼相对应建起一座三义庙,供奉刘备、关羽、张飞。传说刘备是压火水星,这样就可以水火平衡,既求兴旺,又保太平。

上苏庄堡内地形东高西低,形成一定坡度,条条街巷又用山石铺就,堡门位于地势较低的位置,雨水顺着石路排出堡外,泄洪十分方便。下雨时,雨水滴落在依就地势的石路上,发出声声清脆响声,这样的村堡街道称之为“响堂街”。堡内的街道和巷道作为村落布局的支架,将庙宇和院落空间相连接,庙宇位于街道的轴线两端和节点上,民居院落方正布置在街道与巷道形成的网络内,位于村落中心位置的关帝庙与北端的三义庙和南段灯山楼形成中心轴线,村落整体由堡墙围合,堡门分布在村落的北侧和东侧,村落整个呈铜锣型,是典型的铜锣式寨堡。

古堡开北堡门,保存较完好。通过堡门进入村落,需要经过戏台,围着伸出的部分堡墙再向右方转半个弯,出现堡门进入堡内。堡门两侧方建有一尖一平的建筑物,形似一只毛笔和一烟台,充分体现了上苏庄村民对文化的重视和崇尚。堡门门洞呈长圆拱形,大门厚实,地面铺表面平实的石块,见图1。

位于村南部堡墙前的新建拜登山广场,是在近几年修建的,广场呈方形,满足村民拜灯山活动所需要的场地,铺就地砖,近拜登山处筑以多层台阶平台增强仪式感。围合广场的墙体缤纷的民俗绘画体现着拜登山的乡土精神和民俗文化,绘画作品是由燕山大学的学生完成的,见图2。

3 民居建筑

古堡经历风雨的侵蚀,村落形制保存较完整,民居院落多闲置,民居建筑破损较多。古堡内的住宅规模有大有小,但均已院落组成单元,正方朝南居多。四合院建筑为明清风格,小住宅只有一个院落,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围合而成,单数开间。住宅规模扩大必须增加一个院落,两个院落或横向并联,或前后串联,其间以院门、巷道或过厅相通,形成这种独特的串联院落。

古堡内有代表性的院落有:

赵峰大院。位于古堡东头街北,坐北朝南,为四合院落。正房5间,卷棚顶,配有各1间东西耳房,两边紧临两个小门。东厢房6间,比较破损,西厢房3间破损严重,大门临街面南开,大门西侧建南房2间。进大门7 m处,原建有仪门已倒塌,整个院落取势方正,青砖漫地,见图3。

张林大院。坐北朝南,大门已毁。东、西厢房各3间,西厢房较好,东厢房墙角破损,檐下加斜撑。南房已毁。院内,平砖漫地,台基压檐用丁砖铺砌,门前铺石板。正房5间,两侧各有耳房1间,卷棚顶、木构及墙体基本完好,明间门窗保留较好:东、西厢房各2间,单坡顶、土坯墙及木构基本完好,门窗部分保留原状,见图4。

郭为大院。分后前后两院。后院坐北朝南,广亮大门位于东南,朝东开,正房5间,卷棚顶,其中东西各配有耳房一间。保存较好,板石铺地,屋顶有破损。东、西厢房各3间,单坡顶、墙体及木构基本完好,屋脊完好,门窗大多保留原状;木构及木雕基本完好,博风板局部脱落。院内,平砖漫地,台基压檐用丁砖铺砌。前院两进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位于南侧,朝南开,保存较好,正房5间,卷棚顶,其中东西配有耳房各1间。板石铺地,木雕精良。前院铺地有板石、青砖及水泥三种;南房3间,倒塌1间,墙体及木构基本完好,门窗保存原样,见图5。

4 寺庙

上苏庄村堡内的寺庙保存较完好,在蔚县地区不多见,再次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寺庙,进行详尽的描述。

三义庙建造在上苏庄北端堡墙上。正对拜灯山广场的灯山楼,占据整个村堡最高的位置。登上三义庙要经过两段台阶,庙门位于台阶中部的平台。三义庙建筑主体在堡墙上的平台上,建筑屋顶为悬山屋顶,出檐较深。建筑依然应用原始木构架,庙内墙上壁画保存完好,栩栩如生,供奉刘备、关羽、张飞。三义庙的建造,最大的寓意在于一个“义”字。祈福村民团结,共同建设村堡,见图6。

灯山楼。位于古堡南端,与堡墙相靠,与三义庙相对,为明代建筑,后多次重修。灯山楼用来祭祀火神,楼高5 m,宽2.5 m,进深2 m。楼内设有台阶式木架50多层,用来放置灯盏,摆出字形,拜灯山祭祀时,灯盏点燃,祈福平安。观灯山楼的外貌虽然平常,但它是上苏庄古堡流传近五百年的民俗活动拜灯山的重要场所,见图7。

关帝庙。坐落于古堡中心位置,横向纵向主要街道的交叉位置。关帝庙建于明代,单檐硬山布瓦顶,五檩四挂,置前步廊。殿内供奉关帝画像,东西山墙彩绘有关羽生平的故事图案。廊上斗拱雀替完整,砖木雕饰虽有残破,但清晰可辨,见图8。

5 村落保护建议

村落并没有明显人为规划,整体形制基本维持原有村落面貌。村落入口的三元宫进行翻修重建,保留原有的格局和建筑形式。村落北端堡墙上的三义庙登庙平台重新砌筑,建筑翻修内部的尊像及设施维持原貌。上苏庄的响堂街依然是20世纪80年代铺就的山石块。沿街的几户大宅四合院大门墙体翻修,大门的木构保持原有形状包括大门、门框、腰枋、门枕等。一些其他的院落因无人居住修缮,搁置破败,大门木质侵蚀,院内杂草丛生,房屋墙体坍塌,而一些完整且保存较好的四合院也多闲置。但其明清民居建筑特征明显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古堡村落作为有机的建筑、院落、街巷、广场、堡墙堡门的组合整体,每一部分都相互关联,在村落的保护上,应更多的采取对村落整体的完整性的保护,对建筑物的细部保护和修缮。从而从最大的程度上保护上苏庄古堡村落整体风格和建筑特色。这样的保护方式需要政府和村民联合采取保护措施,避免古村落的遗产被搁置,失去应有的光彩。

通过对上苏庄古村落的历史发展进程、村落整体规划布局、民居建筑、寺庙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在多方面反映上苏庄古村落村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发展历程。为上苏庄古村落能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古村落的建筑遗产和村落人民世世代代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得以保存。

[1] 罗德胤.蔚县古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91.

[3] 张盛梅.礼制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J].科技创新导报,2008(21):76.

[4] 李 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J].科技创新导报,2008(5):102.

[5] 单霁翔.把握新农村建设机遇 积极推进乡土建筑保护[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6):15-18.

[6] 罗德胤.暖泉——固若金汤的城堡古镇[J].中华遗产,2006(2):3-6.

[7] 罗德胤.西古堡[J].小城镇建设,2003(11):320-321.

[8] 刘 青.河北省蔚县暖泉镇西古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论文,2005.

[9] 鞠鹤宁.台儿庄运河古镇调研[J].山西建筑,2009,35(24):30-31.

InvestigationofancientvillagesinShangsuzhuangHebeiprovince

LiQinghongLiYang

(HebeiUniversityofEngineering,ArchitectCollege,Handan056000,China)

The historic culture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of west Beijing is very profound. The ancient village of Shangsuzhuang is rated as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with typ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castle villag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ncient village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village, the layout of the village overall planning, and th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the temples.

Shangsuzhuang village, ancient village, castle village

K928.5

A

1009-6825(2017)26-0017-02

2017-07-04

李庆红(1969- ),女,硕士,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一级人防工程师;李 阳(1991- ),女,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