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荣 徐 伟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1 概述

新中国建立以来,工业发展虽经历一段波折时期,但总体而言,发展速度较快,尤其是国内的几大工业城市。由于城市核心区不断扩大化,原本处于旧城近郊的工业区,现在城市空间演变中已经成了城市核心区,因此对城市发展造成影响。我国一些大城市,如广州市,在近十年大力推行“退二进三”政策[1],引导城中心的工业区外迁,旧工业区进行产业升级,打造基于旧工业空间的新兴第三产业。在“退二进三”政策的引导下,城市核心区工业大量外迁之后,遗留下大量的有历史价值的工业园区空置问题亟待解决,与此同时,我国大城市自从“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以来,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421”的家庭结构致使当下老年人养老问题较为尖锐。在大城市中,工业遗产保护再生与老年人口养老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两大问题,通过工业遗产的适老化改造,可同时有效地缓解两大难题,使工业遗产不至于空置浪费,又可为老年人创造养老的空间。

2 工业遗产再生与人口老龄化难题

2.1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

工业遗产保护问题,最早由英国等工业历史较长的国家提出,如1968年,英国成立伦敦工业考古学会(The Great London Industrial Archeology Society,GLIAS),专门记录工业遗存,提出保护与维护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和机械,同时还建立了相关的网页和数据库[2]。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是工业遗产保护领域较有代表性的国际性组织,于2003年发起工业遗产保护指导性文件《下塔吉尔宪章》,认为工业遗产包括拥有历史的、技术的、社会的、建筑的或者是科学上的价值,包括建筑物、机器设备、车间、矿山遗址等[3]。

工业遗产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见证工业史发展历程,理应得到妥善保护,但是在城市发展中,旧工业遗产占据大量有价值的城市核心区土地资源,将其空置必定是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建筑学界许多学者都在探索工业遗产的更新方式。目前国内外都有较多工业遗产改造的成功案例,大多数基于区位因素和工业建筑空间特点,将其改造成以下几种新功能:博览与商务旅游、住宅与办公、公共休憩空间或景观公园、创业产业园区、购物休闲娱乐等[4]。但是,在我国,基于人口老龄化严重的特殊国情,理应考虑适老化为导向的更新方式,以解决迫切的社会问题。

2.2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原因

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比大多数发达国家还快,截止2014年,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12亿,占总人口15.5%的比重,65周岁以上约1.37亿,占10.1%[5]。这一数据还在逐年上升,已超过国际上对人口老龄化的界定,说明我国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建国后人口快速增长,为了减缓人口过度增长的趋势,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约四十年,已经形成“421”的家庭结构。目前,国内在养老基础设施方面严重不足,难以满足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张雪娥在其论文中描述,国内养老设施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养老设施的硬件水平整体偏低;其二,护理型养老机构严重不足[6]。因此,有必要建立老年服务设施,健全老年服务网络等。

3 工业遗产再生与养老结合的契机

工业遗产的保护再生与养老设施的建立,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大难题。基于对两大难题的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有横向空间维度上的叠合与纵向时间维度上的叠合,可以寻找一种有效的更新模式,同时有效地缓解两个大难题。

3.1 横向空间维度的叠合

在旧工业区中,集聚大量的工人及其家属,周边衍生出商业、教育和医疗等,形成自己的生态圈。曾经为工业服务的工人们,在旧工业迁移升级改造的同时,也逐渐步入老年,他们的养老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而当下,我国大多数旧工业区附近的居住区都没有足够的养老空间,假设把旧工业建筑改造成养老设施,可以就近满足老年居民的需求。在空间维度上,两者的叠合为工业遗产适老化改造创造物质条件。

3.2 纵向时间维度的叠合

国内工业大发展时期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开始时间,以及城市工业区外迁产业结构升级与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的时间段,在历史时间轴线上出现重叠。俞孔坚等学者,将我国现代工业发展时期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1949年—1965年的理性发展和工业化大跃进时期;1966年—1976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8年至今的现代工业大发展产业格局退二进三时期[7]。同时,根据郑伟等学者的人口数据统计,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从1960年的4.0%,到2000年的7.0%,再到2010年的8.9%[8],这段持续五十年的老龄人口增长时期,与我国工业化发展时期基本重叠。

4 适老化为导向的工业遗产更新策略

工业遗产的适老化更新需要一定的策略性指引,笔者认为,更新策略应包含四点要素:更新的原则、更新的依据、更新的定位以及更新的方式。

4.1 更新的原则

国内很多工业遗产已挂牌文物保护单位,据文物保护相关规定,不同保护级别的文物,保护要求有差距,从而造成工业遗产可改造的幅度有区别。在工业遗产更新改造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随意破坏有价值的文物遗存。

4.2 更新的依据

工业遗产更新需遵循一定的依据,包括国家政策导向、社会情感需求和经济推动力等。如广州市,作为沿海的大城市,建国后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建立大量的厂房,但由于今年产业转型升级,大量的旧工业厂房空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而且广州市作为计划生育的重点推行地区,当下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其他很多地区都要突出。广州市提倡建立完善的医养体系,对于养老产业的开发,予以一定的政策优惠。而且,大城市的老年人口经济实力不可小觑,“银发经济”将发展成一个大体量的产业,适老化为导向的工业遗产更新将得到巨大的经济推动力。

4.3 更新的定位

工业遗产包含文化的和物质的层面,在此,暂且只讨论建筑学领域的相关问题。工业遗产的更新定位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其一,空间契合度;其二,结构安全性和可改造性;其三,区位因素与养老需求量;其四,社会对工业区的情感因素。

工业建筑包含大跨度产业类建筑和小跨度附属建筑,如厂区宿舍楼、办公楼等。改造前,应对建筑空间作统计与分类,将大跨度与小跨度空间分别设计。大跨度的旧工业建筑可改造成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小跨度的建筑可改造成老年人医护空间等。

旧工业建筑结构有几种主要模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墙承重加大跨度桁架结构以及砖混结构等。改造前,应对旧建筑的结构特征作必要的判断,以及检查其结构的安全性。

旧工业建筑周边居民数量以及老年人口比重应做统计,以便改造中准确设计养老空间面积和数量。另外,对周边已有的养老设施进行考量,避免改造后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最后是社会对工业区的情感因素,很多人在工厂里面奋斗了几十年,对旧工业区怀有很深的感情,对于某些具有情感意义的物件或建筑应予以保护性改造。

4.4 更新的方式

经过上述的更新定位,可得出正确并且适用的更新方式,其中主要包括休闲养老空间和医养结合的养老院两个方式。

5 结语

工业遗产保护再生和人口老龄化两大难题,如能通过工业遗产的适老化改造,使得两个问题得到缓解,对城市的发展大有裨益。笔者希望通过本次研究,为工业遗产的更新寻找新的出路,使其与养老产业有效并适当地结合,引起学界共鸣,让更多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从而完善理论体系,为实践提供参考。

[1] 施 索.“退二进三”能否是长效良药?——从“退二进三”制度变迁看我国城镇化发展新趋势[J].华中建筑,2014(8):62-63.

[2] 刘伯英.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发展综述[J].建筑学报,2012(1):90-91.

[3] 工业遗产之下塔吉尔宪章[J].建筑创作,2006(8):21-26.

[4] 丁 华.浅析工业遗产改造的功能置换与定位[J].中外建筑,2013(5):89-90.

[5] 余志红.基于适老化理念的养老建筑空间设计[J].工业建筑,2016(8):35-36.

[6] 张雪娥.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及对策思考[J].市场论坛,2013(11):50-51.

[7] 俞孔坚,方琬丽.中国工业遗产初探[J].建筑学报,2006(8):70-71.

[8] 郑 伟,林山君,陈 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趋势及对经济增长的潜在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8):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