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飞 井 慧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2)

目前北京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从城市集约化的角度看,待开发的地下空间资源若得以合理利用,不但能够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价值,更能够优化城市空间的环境质量[1]。地铁站点与周边商业衔接的地下公共空间,是指将地铁车站站点与周边商业串联起来的地下人行系统,地下人行系统无缝衔接地铁车站与外部商业建筑,建立地铁站与周边商业地下、地上空间的有机联系,依靠地铁、连通整合,在解决交通矛盾的同时,加强了交通与公共空间的水平连通和地上地下空间的立体协同,丰富和扩展了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的立体互动关系与范畴。

1 地下人行系统开发的必要性

1.1 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的需要

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完善地铁与周边商业的地下人行系统,是解决城市建设空间不足和提高城市综合功能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地下空间具有良好的隐蔽性和封闭性,地下人行系统的完善有助于土地多重利用的复合空间开发,能够内涵式地拓展空间、优化城市功能;同时能少占地面空间、保护地面景观、增加绿地、减少尾气和浊气的直接排放。

1.2 净化地上交通的需要

交通是城市运行的基本支撑体系。为疏解地面交通,净化地面客流,有效改善行人路面环境,应对未来客流,有必要完善地下人行交通系统,扩大交通空间供给,提高交通效率。

地下人行系统与地铁车站无缝衔接,能够有效改善地铁线路的人流压力,有效分流来往地铁站的人群,缓解城市的地面交通压力,使在地铁站附近的行人能大量、快速、安全地通过。同时,通过地下人行系统连接外部商业建筑,能够进行自动的交通疏导,并且带动人员流动,避免人流进入地面增加地面交通负担,提高出行效率。

1.3 满足周边建筑发展的需要

商业客流对轨道交通依赖性较强,为了达到轨道交通与周边商业的协同效应,站点周边各家单位都希望能有完善的地下人行系统与地铁车站连通,提高乘客通行的便利性。针对地铁的人流效应,利用地下人行系统为地铁沿线的商业输送持续稳定的客流资源,提升商业价值,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2 北京地铁永安里站至建国门站地下人行系统分析

2.1 项目概况

北京地铁永安里站至建国门站地下人行系统,位于CBD地下人行系统西侧。东起建外大街永安里地铁车站,西至建国门桥。建外大街红线宽100 m,主路双向八车道。道路两侧均为大型商业、办公场所,人流量大。目前该区域地下过街通道数量仅为3处,地下人行系统匮乏。随着地面人行客流逐渐增多,有必要研究进一步完善优化该区域地下人行系统。

2.2 方案控制因素

2.2.1地铁站点的影响

1)既有1号线永安里站。

1号线永安里站位于建外大街与东大桥路交叉口,目前车站存在两个通道连接周边建筑,北侧通道直接连通秀水街,南侧通道直接连通LG大厦。

如图1所示,车站接LG大厦通道建成效果较好,方便客流流通,连接LG大厦地下商业,增加大厦地下空间的商业价值。本次通道设计方案拟接入既有LG大厦通道,减少对既有1号线永安里站的改造。

2)规划地铁线路。

17号线永安里站在站厅层通过换乘厅与既有M1线换乘,并在换乘厅内预留与远期R1线车站换乘条件。

远期R1线车站位于M17永安里站西南侧、既有M1线车站西北侧,沿建国门外大街东西向布置。远期R4线在光华路(东西向)与东大桥路(南北向)交汇处设永安里北站。

综上,永安里站地块为大型特色商业区且为M1,M17两线换乘站,远期R1,R4接入,通向各商业的客流量大,因此需要考虑如何快速输送客流,避免交通拥堵。

2.2.2周边道路交通影响

建国门外大街规划道路红线宽100 m,现状建国门大街的宽度约52 m,为双向八车道,目前路面交通十分繁忙。东大桥路规划道路红线宽60 m,现状东大桥路的宽度约40 m,为双向四车道。

永安里站至建国门桥既有地下过街通道数量仅为3个,地下过街通道数量较少,使得建外大街两侧联系不便捷。

2.2.3周边建筑需求

建国门外大街两侧建筑以写字楼、商业为主,各单位从业务往来、人流通行角度考虑,对地下人行系统都有一定需求。从永安里地铁站开始向西到建国门桥,南侧依次为LG大厦、新华保险、宝钢大厦、凯特大厦、广播大厦、赛特购物中心、华侨村、长富宫饭店,北侧依次为秀水街、齐家园外交公寓、国际大厦等。LG大厦、秀水街已经与地铁永安里站连通,凯特大厦(如图2所示)、外交公寓(如图3所示)、友谊商店(如图4所示)等单位通过地下人行系统与地铁连通需求比较大。

2.3 方案分析

2.3.1方案情况

经过对永安里站至建国门桥站两侧建筑调研,根据各建筑对地下通道的需求程度,将人行系统分为两期进行实施:永安里站至建华路段为一期,建华路至建国门桥段为二期。

地下人行系统一期工程拟将LG大厦、新华保险、宝钢大厦、凯特大厦、齐家园外交公寓、友谊商店通过地下通道连通起来。

地下人行系统方案从LG通道接出,向西延伸接入凯特大厦北侧-1层,同时与新华保险北侧既有地下过街通道连通,借助既有过街通道连通至外交公寓及友谊商店。通道总长度约807 m,通道净宽约6 m,施工工法为明暗挖结合。

一期工程中,方案分两段进行实施,第一段实施建外大街南侧部分,由永安里地铁站连通至凯特大厦,第二段实施地下过街通道至友谊商店部分。下文将对第一段永安里地铁站至凯特大厦地下通道进行具体分析(见图5)。

如图6所示,通道东端接入LG大厦连接通道,通过此通道进入地铁永安里站,需对LG大厦连接通道进行局部改造,通道西端接入凯特大厦北侧-1层。通道中部预留与宝钢大厦、新华保险大厦连通接口。通道由东往西先明挖,改移少量管线,通过楼扶梯下降到暗挖所需高度,然后再往上走1%的坡道,在通道中部往下走1%的坡道,接近凯特大厦时通道明挖,改移少量管线,并通过楼扶梯提升到建筑-1层。本方案通道净宽6 m,长度约367 m,共设置3个安全出口,建筑面积约2 800 m2。

2.3.2地下通道室内装修设计

地下通道装修设计着重处理地面、墙面、天花界面,在装修材料的选择,照明灯光的布置等设计手法上予以处理,充分利用空间变化和色彩变化,形成韵律感与节奏感。进行线条及造型设计,丰富空间效果,营造明亮宽敞的视觉空间,使地下通道既丰富多彩又统一协调。上海中心地下公共大街(如图7所示)位于陆家嘴核心区,该地下通道从地铁2号线陆家嘴站出发,连接上海中心大厦、金茂大厦、国金中心、环球金融中心。地下通道长400 m,宽16 m,设计思想引入梧桐、黄浦江等上海元素,打造成公共艺术的长廊,为观光者提供艺术欣赏和展示的空间。整个空间具备现代感的同时,表达出了黄浦江的流动与节律,也不失上海味道的点缀[3]。

2.3.3地下通道室内外景观设计

由于地下通道长度较长,通道长度367 m需设置3个安全出口,安全出口设计为敞口形式,周边种植绿篱,以削弱安全出口体量感,与周边环境更好的融合(见图8)。

3 地铁永安里站至建国门站地下人行系统开发的社会效益和风险分析

3.1 社会效益

本项目符合国家和北京市中心城中心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符合北京商务中心区功能定位,作为既有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的重要补充,永安里站至建国门人行系统的优化能够有效缓解建国门外大街、永安里中街周边的交通压力,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出行更加便捷、安全,有利于朝阳区的长远发展,主要从以下四方面体现:

1)改善交通条件,减少能耗对城市的污染;

2)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节省在途时间;

3)促进城市合理布局,带动经济和就业;

4)提升周边建筑品质,打造高端服务。

3.2 风险分析

本项目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北京市具有一定社会影响。项目建设过程中会对周围环境、交通和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可控制在有关规定的标准范围内,不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为此,建设单位及相关单位应该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加倍关注,严格依照相关规定,科学、高效的做好项目建设实施中的各项工作,以确保杜绝社会风险发生。

4 地下人行系统开发建议

地下人行系统的完善有利于节约土地、合理利用地下公共空间,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永安里站至建国门桥站地下人行系统为例,对地铁站点与周边商业衔接的地下人行系统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对目前正在进行建设的地下人行系统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地下人行系统与轨道交通线位及站位的关系密切,根据开发时序选择项目方案和建设时机,需要尽量避免因地下人行系统的设计引起既有线改造。

第二,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与周边权属单位协调好,尽量将地下人行系统接入经过的各个建筑,保证地下人行系统实现效益最大化。

5 结语

地下人行系统的优化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行人地下通行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站点周边的交通压力,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与地铁站点衔接的地下人行系统开发将极大改善周边区域的综合服务硬件设施状况,在增强周边商圈配套设施,提高市政综合服务水平的同时,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道路沿线房地产项目开发。

地下人行系统的优化能够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建设空间不足和提高城市综合功能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有助于土地多重利用的空间复合开发,能够内涵式地拓展空间、改善拥挤、优化城市功能,有利于改善北京市地面开敞空间和生态环境,社会效益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