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蕾

(山西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12)

0 引言

建造装配式建筑,是把梁、板、柱、墙等部分或所有构件在工厂内预制完成,运输到施工现场时只需将各个构件拼合在一起,像用一块块乐高积木搭建模型一样将各个构件组装成为一栋建筑。当然,构件的组装并不仅仅是把各个构件简单的“搭”在一起,预制构件进入施工现场后,为保障装配式建筑的安全性,还必须进行各部件的搭接和一体化浇筑。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及地区像这样产业化、工业化的建筑已经被广泛采用。

1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1)有利于安全管理、文明施工。

装配式建筑现场只需留小部分工人就可以,现在把大量工地作业移到工厂,安全事故发生率从而可以大大减少。

2)有利于供给关系的调节。

行业普及以后,可以减缓市场供给不足的现状,提高楼盘上市速度,从而可以降低建造成本,有效地控制房价。

3)有利于节约资源,环境保护。

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现浇作业极少,施工过程不扰民,健康环保,工地现场无扬尘等“灰朦朦”现象。同时,钢模板等现场材料重复利用率提高,材料损耗少、节能1/2以上。

2 装配式构件的工厂化生产(简称PC构件)

以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的结构为例,该体系的楼板、墙壁都在工厂批量生产,再运到工地直接拼装而成,PC构件作为主体结构预制的基础,在欧美及日本等国际及地区,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使用非常广泛,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现代建筑的主要方式。而在我国装配建筑工业化率仅为1%,约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70,建筑业仍未形成标准化体系,PC生产线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在此介绍以下两种生产方式:

1)PC构件的可移动化生产线或游牧式生产线。

PC生产线的运距一般控制在200 km以内的辐射范围,可以减少运输成本,如果超出200 km以后,PC构件自重高、体积大,专用构件运输车的物流运输成本增加。

如果采用固定式PC生产线,首先需要进行厂房建设和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从整个厂房结构的建设,到设备基础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养护,再进行设备的安装、调试,试生产。一条PC生产线的安装时间基本上要达到100 d左右。而当一个项目实施完以后,整个厂房及PC生产线因为成本问题就需要随新项目进行搬迁。

因此,从成本考虑,PC生产线发展方向将是移动化生产线,设备不再固定在混凝土的基础上。而是运用类似火车的轨道,将PC生产线底部建设成可拆装的轨道式,生产线中的各系统构件,如行走系统、支撑系统全部建立在轨道基础之上。如同蒙古包游牧方式,方便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同时因为减少了混凝土的浇筑、养护、硬化过程,缩短了PC生产线的建设周期,预计半个月时间即可完成生产线的迁移,比现在的方式缩短80%的时间。

2)PC构件更需适应多元化生产。

随着建筑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各种建筑模式和体系百花争鸣,诸如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凹槽版体系SW体系,哈尔滨鸿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的ICF体系,石家庄晶达建筑体系公司的晶达CL建筑体系,还有框剪结构PC构件体系等,一条PC生产线只能生产某一个特定体系的产品,每个体系现在不兼容,自成体系。装配式建筑如果想生产不同产品适应不同建筑的需求,就必须投资多个不同系统的生产线,这样,无形中会大大增加了投资成本。PC建筑更需研发可利用同一生产线生产多样PC构件,适用于不同建筑体系。

3 装配式建筑成本管理

衡量装配式建筑的两项重要指标为:预制率和装配率。

预制率=装配式构件总体积÷总的混凝土体积。

装配率=实施装配面积÷地上总计容面积。

目前国内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并不均衡,上海市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在国内名列前茅,各地装配式建筑也在逐步提高装配率和预制率。经不完全统计,装配式建筑预制率每增加10%,成本增量在70元左右,以上海为例,上海新建建筑的预制率要求不小于40%,预制率越高,成本增长越高,也是上海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因此,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始终无法等同于或者优于普通的现浇结构,这是目前影响开发商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要原因之一。

3.1 预制率对整体成本的影响

1)预制水平构件的费用增量相对较少的原因在于,预制构件的生产加工较为简单,且模板的重复利用率较高,受力构件基本上通过钢筋的搭接来实现,其钢筋的搭接比竖向受力构件简单的多。一般情况下,叠合楼板的成本增加在40元/m2~50元/m2,预制楼梯的成本增量20元/m2~30元/m2,其他水平预制构件(阳台板、空调板、女儿墙)的成本增量可以控制在20元/m2以内,整体水平预制构件的成本增量可以控制在100元/m2以内。

2)竖向预制构件的成本增加比水平预制构件的增加较多,大部分来源于竖向钢筋连接的成本、预制外墙与现浇构件连接处的成本增加(如果竖向预制构件的成本增量为300元/m2,钢筋连接成本占到10%~20%左右,预制与现浇处的节点构造成本增量占10%~20%左右)。

3.2 预制构件含钢量、含混凝土梁的成本增量

3.2.1桁架板

根据国标图集15G 366—1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中的要求,目前桁架叠合板普遍采用60 mm预制层,配合使用70 mm,80 mm,90 mm现浇层。从设计角度而言,楼板基本上为构造配筋,在小跨度的楼板中现浇楼板均可以采用100 mm,110 mm,120 mm,预制楼板的最小厚度为60(预制)mm+70(现浇)mm=130 mm,也就意味着楼板厚度越大,配筋越多。此外,桁架中桁架钢筋增加也是桁架板含钢量增加的一项。

由于预制板厚的增加及桁架筋的设置,导致含钢量和含混凝土量提高10%~20%左右。

3.2.2预制外墙

1)预制外墙成本增加的原因。

根据GB/T 51231—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标准中5.7.2条:对同一层内既有现浇墙肢也有预制墙肢的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现浇墙肢水平地震作用弯矩、剪力宜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数。

此条偏安全考虑,如果考虑现浇墙肢地震作用的放大效应,一般钢筋的增加约为0 kg/m2~0.5 kg/m2。

2)房屋临界高度对含钢量的影响。

对于最为常见的装配式整体剪力墙结构其临界高度比现浇结构降低10 m,比如:7度区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高度76 m时,抗震等级为三级,而7度区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据测算:当抗震等级每升高一级时,其含钢量增加1 kg/m2~2 kg/m2,含混凝土量增加0 kg/m2~0.02 m3/m2。

3)预制结构与现浇结构处的现浇边缘构件含钢量增加(装配式建筑现浇边缘构件通常箍筋采用大箍套小箍,而现浇结构边缘构件采用大箍+拉筋形式,大箍套小箍的含钢量高),以及钢筋套筒灌浆连接部位水平分布钢筋加密构造,其含钢量增加1 kg/m2~2.0 kg/m2。

3.3 其他费用的增加

预制构件的设计费(含二次拆分)、专家咨询费及监理费用,一般增加30元/m2~40元/m2。

预制构件的吊装费用:主要包括垂直运输费、安装人工费等,按预制率50%来算,预制构件的吊装费用约为300元/m2。

运输费用:以预制率40%为例,预制构件2 500元/m3~3 500元/m3时,运输成本约为100元/m3~150元/m3(60 km运距)。

3.4 装配式建筑费用的节约

3.4.1因地适宜,按各地区的要求,落实预制率要求

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现浇结构比装配式建筑成本要低,预制率越高其成本增量越高,各地区可以根据地方要求,达标预制率的下限。

预制构件的选择应以水平预制构件为先,预制率不够时采用竖向构件。外墙装饰面层的选择宜可优先选用清水混凝土墙。

3.4.2多组合少规格,户型标准化

预制构件遵循“少规格、多组合”的原则进行设计,装配式住宅户型实行标准化、系列化设计,可提高PC构件生产模具的重复利用率,降低预制构件生产成本。比如:济南万科中心外墙板采用预制外墙挂板,本项目外墙挂板共1 810块,其中最大4.4 t,标准板重量3.2 t。1 810块预制挂板一共4块标准板,其“多组合、少规格”的挂板形式,降低了模具的摊销、提高了装配式建筑的生产效率,同时节约了预制构件的成本约20%以上。

万科集团测算,如将构件模板周转次数由60次~70次提高到100次,则模具的费用能降低80元/m3~100元/m3。

3.4.3重视竖向构件受力钢筋的连接形式

目前常用的三种连接形式:套筒灌浆连接、螺旋箍筋约束浆锚搭接连接、金属波纹管浆锚搭接连接技术。套筒灌浆连接比其他两种形式的连接成本要高,后两种连接方式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优先使用后两种连接方式,可以大大的减少成本。

其次,竖向钢筋宜采用高强钢筋、尽量采用大直径以降低连接成本。

3.4.4预制构件的运输半径

以运费占销售额8%的估算,合理的运输半径为120 km左右,运输路线应考虑车辆限高、限重要求,合理规划运输路线。

3.4.5其他

设计时,应尽量采用大跨度叠合板,减少主次梁的设置,有条件时可采用预应力技术,这都可以降低预制构件的连接成本。

构件的拆分时,应充分的考虑模板的重复利用率及构件的重量对塔吊的设置要求,减少模具的浪费及塔吊选型上的成本增量。

4 结语

如今随着国家及行业陆续出台方针政策和相关发展目标,装配式建筑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号召下,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20多个省、市陆续出台扶持相关建筑产业发展政策,推进产业化基地和试点示范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