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国庆

(河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1 建筑“中轴线”概念

1.1 “轴线”概念

中国古代书籍中,并没有“轴线”一词,它是现代语境中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风景园林与考古学等多学科广泛使用的词汇,与之对应的英语是“axis”。《韦氏词典中》关于“axis”的解释为:三维物体转动或围绕虚设转动所形成的旋转轴;坐标系中的基准线;方向、运动和伸展的主线。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了轴线的概念:“轴线、圆形、直角都是几何真理,都是我们眼睛能够度量和认识的对象,否则就是偶然的、不正常的、任意的。几何学是人类的语言。”

1.2 建筑“中轴线”

建筑中轴最早见于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的描述,他把中国古代建筑平面中统率全局的轴线称为“中轴线”,且指出世界各国中唯独我国对此最为强调。

“中轴线”的空间格局在世界建筑中均有存在,如:雅典卫城的帕提农神庙,强调以单体建筑均衡对称,这种手法运用和中国建筑中轴线还有很大区别,中国“中轴线”格局强调在建筑群体上的运用,例如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宫殿建筑、寺庙、陵墓等均体现了严格的“中轴线”关系。

中国建筑传统空间中的“中轴线”不仅指的是以建筑组合为代表的“实体轴线”,也包括“意识形态上的中轴线”。

“实体轴线”通常意义上讲的是通过纵轴或者横轴在平面上的铺开,主要建筑分布在上面,附属建筑则在四周环抱主要建筑。

“意识形态上的中轴线”可以理解为在人们观念中形成的,互相独立的空间状态和等级观念。

中国传统建筑通常以主题建筑为核心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其他建筑则附属在“中轴线”附近,是突出中心,主次有别的规划手法,这是因为受到封建礼制文化影响。

而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中的轴除了引导人运动外,还有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含义,通过礼制将建筑布局规范化、等级化,在轴线上布置不同等级的建筑来反映社会秩序。汉高祖刘邦刚建立汉王朝时,他的下臣在咸阳兴建起宏大的宫室。刘邦因为刚建立新政权不想劳民伤财而感到不妥,丞相萧何对他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纪》)。可见古人早就知道宫殿建筑需壮丽宏大以显示皇天之重威。明朝帝王通过紫禁城所要变现的正是这种一代王朝的无上权威与宏伟的气势。

2 儒家对建筑时间观念影响

文化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时间,一切文化都在时间的长河中孕育和发展。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同样会反映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而儒家核心思想是礼制,通过一系列礼制制度安排,形成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秩序。小到民居建筑,大到寺庙、府邸、宫殿等建筑群体,无一不体现着社会秩序,儒家强调中庸之道,居中不偏不倚,借助中轴线来组织建筑,重要建筑放在中轴线上,两旁为不太重要的普通建筑。人们在行进过程中,沿着中轴线感知建筑空间布局,不知不觉中也将时间因素渗透进来。

3 建筑与时间

在中国古文献中,最早关于时间的记载是《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所以“宙”作为中国古代的时间概念,指的是“往古来今”,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总和,具有持续性和秩序性。中国传统时间观念与西方线性一维时间观念不同,它是时空不分的,不是一种准确的科学时空和物理学时空,而是一种基于人的主观知觉相关的人文时空观或生命时空观,更加侧重空间意向,这是中国传统时空观念最显著的特点。

中国的建筑在强调空间的同时,也体现着时间因素,宇宙古代的说法主要指屋檐和栋梁也就是建筑。西方建筑注重建筑单体的个性,或装饰精美或气势宏伟,单个建筑拿出来就可以作为审美对象,而我们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群体组合,除屋顶外单体建筑看上去都一样,基本上都是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架建筑体系,由于建筑材料自身物理属性的影响和限制,导致了传统建筑不能向高处发展,但为了满足功能要求又需要足够的空间,所以采取了向平面铺开的建筑群体组合形式。通过“中轴线”手法将建筑串联起来,空间关系通过引导、联系、停留、过渡、总结等方式引导人的前进方向,因此,当人们在行进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处于建筑空间的不同位置,建筑会按空间序列依次展现,有开端、高潮、收尾,此起彼伏,给人以不同的空间体验。可以说没有时间因素,从固定的地方是不能把握中国建筑空间关系精髓的。

4 中轴线所体现的时间因素

4.1 传统四合院建筑“中轴线”空间布局所体现的时间因素

北京四合院是我国民居建筑的代表,通常是由几个院子组合而成,基本形式是由单栋房屋放在四面围合出一个院子,通过一条轴线将重要建筑串联起来。院落一般为南北向,大门开在东南角,进门即为前院。院落南面与大门同面的建筑是倒座,北面为带廊子的院墙。中间是一座垂花门,这是院子轴线的起点,往里面走是住宅内院,也是四合院中心部分。内院正面是正房,左右带耳房;左右两边为厢房,南面为带廊子院墙。正房、厢房的门窗都开向内院,房前有檐廊与内院周围廊子相连。在正房后面还有一排后罩房,这就是北京四合院比较完整的标准形式。

房屋分配的传统习俗表现为时间意识的长幼有序,受传统礼制思想影响,按方位来讲南面为尊,东面次之,西北最为低卑。因此,长辈多住南房,也称正房,晚辈则住两侧厢房,并且院落布置以正房为主,可谓主次分明,长幼有序。首先,长幼序列本为年龄大小的时间序列,属于时间观的范畴。第二,中国古代空间方位序列也是时间序列,因为中华古人:“日出东方而作,日落西方而息,日至中天北阴南阳正当午”,所以,南方为尊,长者居南方。因此,居室的空间形态被淡化了,时间意识被强化出来,时间观念成为居室分配的主导力量。

4.2 故宫建筑群“中轴线”空间布局体现的时间因素

北京故宫是我国宫殿建筑的经典之作,主要建筑沿轴线展开。从午门开始,红墙高耸,楼阁森严,一组气势磅礴的建筑群体即将展现在面前。一座雄伟壮阔的城楼矗立在我们面前,气势非凡。城楼正面开三个方方正正的门洞,这就是午门,过了午门,四周的墙体变得亲切起来,玉带般的金水河从前面缓缓流过;穿过太和门,眼前瞬间豁然开朗,一片开阔的广场展现在面前。广场中间有三层汉白玉栏杆围砌而成,一层高过一层,期望着主题全面地展示出来。太和殿矗立在面前,气势雄伟。台基高8 m,三层汉白玉栏杆层层收缩,显得太和殿庄严肃穆。太和殿重檐庑殿,高高耸立,每个檐角都安置十个走兽将古代中国最高贵的建筑语汇堆积于此,整个太和殿气宇轩昂,不同凡响,处处流露出皇家庄严、华贵、尊贵之气,在中国古典建筑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紧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保和殿,运用同样的三层汉白玉栏杆层层收跌,围合出高高的台基,保和殿采用重檐歇山顶,显得雄浑壮阔。接着是干清门,从乾清宫到交泰殿再到坤宁宫,规模气势上不如前三殿高大雄伟,但是更加雍容华贵富有生活气息,他们是皇帝、皇后生活起居和处理日常公务的场所。走过坤宁宫,我们来到故宫御花园,与前面的严肃气氛相反,这里显得活泼自由,没有那么压抑。最后的收尾是神武门,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纵向空间深远,符合《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寝的布置方式,整个建筑群的空间体验需要人们行走在其中才能深切感受到。

5 结语

传统礼制思想影响下,传统四合院、宫殿建筑都采用“中轴线”布局手法组织建筑群,通过空间序列的变化将时间因素融入其中,使我们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双重体验,这种体验反映的是中国文化对时间的关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我们可以将轴线手法运用到公共建筑如博物馆、展览馆等的建筑中,运用现代技术结合中国院落式建筑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