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艺 李紫薇

(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天津 300134)

1 概述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出生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长的过程和状态[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 723万人,2018年、2019年持续下降为1 465万人,其持续降低的人口出生率已低于欧盟水平[2]。另外,中国人均寿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显著延长,1949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不足35岁,2018年达到77岁[3]。至2018年年底,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6 658万人,占总人数的11.9%[2]。

由于老年人对健康服务资源的需求量大,因此,维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4]。对老年人而言,参加各类户外活动带来的健康效益十分明显[5],加强户外活动空间的建设对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在中国的老旧社区中,往往居民的老龄化率高,活动空间的建设问题大,老年人在社区中就近活动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2020年7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为城镇老旧社区公共户外活动空间的适老性提升,提供了政策支持[6]。

天津市是中国典型的老龄化城市,据天津年鉴数据所示,2018年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数的16.61%,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0.74%,且每年增长速度高达一个百分点[7],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天津的城市化开始较早,但近年来经济发展较慢,导致城市更新放缓,形成了大量老旧社区。因此,本研究聚焦于天津市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通过实地调研,探索其适老性问题,以期为老旧社区的适老性提升提供参考。

2 调研概况

2.1 调研社区选择

红桥区是天津的老城区之一,老龄化率高达20.18%,故研究选取天津市红桥区所辖的,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咸阳北路街道社区为调研案例社区。咸阳北路街道管辖面积为2.42 km2,总户数2.79万户,共有17个居委会社区。本次调研了7个社区,分别为凤城、开源、昌图、绥中、彰武、宁城和本溪社区。其中,绥中社区、凤城社区老年人口为咸阳北路街道中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社区,60岁以上人口分别占比70.68%,55.86%。老龄化率最低的社区为本溪社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7.02%,其余社区老龄化率在20%~35%之间,见表1。

表1 天津市红桥区咸阳北路街道老龄人口构成

2.2 活动空间分布概况

从2019年11月23日至11月29日,本研究小组进行了实地调研,标记了社区中的每一个活动空间,所调社区总共有32处公共户外活动空间。

2.3 访谈对象概况

为确保访谈内容实际有效,则访谈地点在所选调查对象范围内随机进行,在活动空间内进行访谈,以便老年人反映问题,选择访谈对象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本次访谈对象为13人,访谈问题如下:

1)您认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分布是否合理、方便。是否影响到您的生活。

2)您对公共休息空间是否满意。

3)您对社区运动空间和设施是否满意。

4)您认为该社区公共活动空间需要改进的方面。

3 社区活动空间现状与适老性需求

3.1 实地观测结果

通过实地观测,分别对7个社区中的户外活动空间建设现状进行描述。

1)凤城社区。有9处户外活动空间,其中2处为健身园,1处为凤城公园(街道级公园)。凤城公园的道路设置,问题比较突出,已经形成了少数不正规的小道。另外,凤城公园和公路之间没有缓冲带,十分不便。

2)宁城社区。新旧小区混合,老旧小区的健身设施明显没有规划,比较散且地面较脏,虽然小区内部有休息座椅,但是很多设施已经老化破坏,且缺乏维护,故使用率低。

3)彰武社区。有2处健身园,有若干健身设施,其配套的休息设施为石凳,较凉、无法移动,没有配套桌子提供使用。

4)开源社区。有1处健身园和小型活动空间,有健身设施和休息座位,绿化较好,但设施缺乏,且空间较小,椅凳是石凳。

5)昌图社区。有1处健身园,没有提供休息椅凳,设施老旧,地面凹凸不平,并铺满树叶,缺少维护。社区周边形成自发性活动聚集地。

6)绥中社区。有较大规模的块状活动空间,规模约2 300 m2,也有少量小面积的点状活动空间。但除了具有健身设施外,缺少椅凳,不能满足使用。

7)本溪社区。有5处活动空间,其中1处为较大面积的健身园,约1 615 m2,园中座位多,但不符合人体工学要求,舒适性差,另有1处健身园正在建设中,位置比较偏,面积很大,其余均为点状小型活动空间。

3.2 访谈记录结果

3.2.1活动空间分布不合理、空间规模不足

1)距离不合理。

访谈记录:对象2认为:活动区域离家太远,楼下没有歇脚的地方;对象5认为:锻炼的地方太远;对象8认为:公共活动空间距离住处较远。

2)活动空间规模不足。

访谈记录:对象6认为:基本上没有空间用来活动;对象7:认为空间很小,活动不方便;对象8认为:休息的地方太少;对象10认为:休息的地方不多;对象11认为:活动场地太小;对象13认为:地方太小,别的小区的人也来这儿,太挤了。

3.2.2活动设施老旧、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

1)活动设施老旧。

访谈记录:对象3表示设施太老旧,有的都坏了;对象5认为:椅子凹凸不平;对象6认为:设施老旧。

2)活动设施数量不足。

访谈记录:对象1认为:社区内椅子太少;对象3认为:缺少亭子休息;对象8表示:可以多放点这些设备在社区内;对象13认为:椅子太少,不够坐。

3)活动设施分布不合理。

访谈记录:对象2表示:楼下没有歇脚的地方;对象4认为:椅子太散乱,没有规律。

3.2.3配套设施缺乏、分布不合理

1)缺少配套设施。

访谈记录:对象12表示应该:修个厕所,没地方上厕所。

2)周边配套设施分布不合理,带来不利影响。

访谈记录:对象12表示:附近的菜市场太臭了;对象3认为:运动区域离家太近,容易受噪声影响。

3.2.4管理维护缺失

访谈记录:对象5认为:设施该修的修,该换的换;对象7认为:场地设施脏乱差;对象11认为:设施需要完善一下,希望有人打扫管理。

4 社区活动空间适老性优化策略

4.1 合理设置路径,提升路径安全性

连通路径友好是影响空间使用的基础因素,活动空间路径的设置要利于人们交通出行,不能太远,交通网络要灵活分布。另外,路径地面应采用耐磨、持久、防滑的材质,除了能避免老年人摔跤绊倒,保障他们的安全,还能减少维修管理成本,有利于长期使用。

4.2 增加活动空间规模,提升可用性

空间本身要有较大的有效活动面积,才能容纳各类户外活动的开展。因此,尽量将空间营造为可入空间,并将碎化的空间通过地类整理、置换等方式,化零为整,以设置为更大型的活动空间。

4.3 结合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出行便捷性

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经常为多目的出行,周边配套很可能承担了老年人外出的目的之一。在空间规划设计时,利用相关的功能性建筑来有效促进老年人对空间的使用,但要规避靠近有异味的设施,如菜市场、垃圾收集站等。

4.4 优化设施配套与服务细节,提升使用舒适性

过分阴暗和封闭、或清洁不佳的环境除了让使用者感到局促不适,更会引来有关人身安全的忧虑从而使老年人却步。关于空间的规划设计应因地制宜,针对该地的气候、自然、降水等因素,规避例如风沙、积水、暴晒等不利因素,以提升老年人的舒适度。

4.5 健全体育设施,提升健康引导性

社区公共户外活动空间给老年人提供了锻炼和社交的平台,但并不意味着毫无内容的空旷空间就是适老性的空间。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超年轻人。一个适老性的空间应该具备支持康体活动的功能特点,即能够给老年人身体活动、社会交往提供更多的活动设施。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1)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主要问题为:a.活动空间距离居住地过远、空间规模不足、缺少对噪声的隔离;b.活动设施老旧、数量不足、分布不合理、缺乏人性化设置;c.缺少基本配套设施、有污染、有噪声的设施选址不当;d.社区公共户外活动空间缺少管理维护。

2)针对老旧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适老性提升策略为:a.合理设置路径,提升路径安全性;b.增加活动空间规模,提升可用性;c.结合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出行便捷性;d.优化设施配套与服务细节,提升使用舒适性;e.健全体育设施,提升健康引导性。

5.2 展望

本次研究工作仅对老旧社区活动空间的现状与需求进行了初探,如何提升社区活动空间的适老性,还需在社区公共户外活动场地适老性评价、社区公共户外活动空间适老性规划设计标准或指南、社区公共户外活动空间兼容性使用等方面做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