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新金融工具准则指的是我国2017年3月31日发布,2018年开始正式实施的若干金融会计准则。这些金融会计准则影响了包括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与计量,改变了原有准则的分类方法,对原有的制度和实际上的矛盾进行了修正。自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以来,其在政府的指导下正在分批次地逐步应用于各类行业,均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效。本文将围绕着新金融工具准则展开讨论,并探讨该准则对非金融类企业产生的影响,而非金融类企业又应当如何应对。

新金融工具准则相比于旧准则的变化

严格来说,新金融工具准则是旧准则的调整和优化,长久以来,旧金融工具准则在实际应用上一直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最主要的两方面,一是金融资产计量内容和计量所使用的方法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不科学问题,二是企业金融资产分类较为混乱,不能对企业的部分金融资产进行细致的分类和准确的描述。从而导致旧金融工具在实际应用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些偏差。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正在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分类和计量上,套期会计上,以及嵌入衍生工具等许多重要层面上都带来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这降低了企业在准则运用过程中的主观控制性,提高了其客观性,从而实现了新金融工具准则的良好规范化。而其最鲜明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金融工具准则在旧金融工具准则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判定条件,并对判定条件进行了更加精准的说明。相比于旧金融工具准则较为复杂且原则相对模糊的判断方式,新金融工具准则在进行企业金融资产判断时,采用比较单一且具有良好代表性的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作为判断依据,采用这样的判断方式充分简化了企业资产的判断过程,提高了判断和计量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第二,就金融工具在金融资产的分类上采取“四分类”的方法,而这种四分类法在应用的过程中对金融资产类型的判断不够明晰,不能实现精准化的判断,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操作性。这就导致在应用“四分类”过程中不同的会计师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得出不一致的结果。这对于会计处理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都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而新金融工具准则将原有的“四分类”转变为了三分类,并取消了“可供出售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这三个类别,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分类的逻辑和方法。

第三,新金融准则工具调整了其减值规定的适用范围,旧金融工具准则在减值范围上往往只包括金融资产,而新金融工具准则还包括了金融准则所确定的一系列合同资产和范围外的其他资产,对金融工具准则的覆盖性和全面性进行了提高。

第四,新金融准则提出了“预期信用损失法”来对旧准则的“已发生损失法”进行调整和修改。虽然从执行方法上变得更加复杂,但相较于原金融工具准则而言能够良好地揭示金融资产的信用风险,并做好针对性防控。除此之外,新金融工具准则指出预付账款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不是收取现金或者其他金融资产的权利,而是商品或者服务,因此不被认为是金融资产。

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对非金融类企业的实际影响

对企业利润产生了影响 旧金融工具准则本身具有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金融资产的判断和计量上存在着较大的主观控制性,因此许多非金融企业为了优化利润、提高利润表所展现出来的业绩水平,往往会选择通过改变金融资本的交易模式和交易节点的方法来进行综合损益的调节,这种方法使得企业的利润表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欺骗性”,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则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权益类资产投资必须计入当期损益,而新要求的提出和实施从根源上降低了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核算的主观性,同时对企业利润表的规范化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使利润表更加能够反映出企业经营的真实情况和绩效的真实水平。

对企业整体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的背景下,许多非金融类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新准则的影响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在分析能力和解读能力上,财务管理人员往往需要对投资分类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在业务筹划阶段就能够对其进行分类认定。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也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来明确企业持有某些金融资产的目的是什幺?并做好金融资产的规划和针对性处理,选择是获取稳定的现金流,还是以出售赚差价的方式获取利润。另一方面,企业也必须对现有的合同条款进行进一步的排查,对计量方式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对会计信息披露产生了影响 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企业必须将对使用者有影响的会计信息以公开报告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是企业的投资人进行决策时的重要依据,其必须具备有用性、相关性、中立性和可靠性这四大特性。一方面,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完善,另一方面,旧金融工具准则在会计信息披露上同样也有着一定的主观色彩。因此企业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无论是信息披露的深度还是信息内容都相对较少,而在新金融工具准则的要求和指导下,其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范围进行了扩充和扩展,并优化了信息处理方式和信息披露内容的展现形式。

对于非金融企业而言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良好地改善了非金融企业的风险管控模式,相比于旧金融工具准则而言,新金融工具准则在减值计提方面所提出的“预期信用损失法”具有更好的前瞻性,在实际应用的效果上,一方面,大大地提高了减值计提充足率,提高了企业对违约损失等一系列要素的预测能力,从而将风险管理从事中控制转移到了事前控制,对于非金融企业而言,这种转变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对金融资产风险的深入细致排查,协助企业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并针对性地制定防范措施。这也就意味着企业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和防范能力都会得到较大幅度的加强。另一方面,“预期信用损失”作为一种综合性强、科学性强且具有良好前瞻属性的模型,不仅能够在金融资产的减值计提中实现良好的应用,同时也能应用到所有的资产中去。通过新金融工具准则采用同一模型的方式,能够大大地减少不同类型资产在计算过程中因为使用了不同的模型而产生的计算结果差异,从而使得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第二,旧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的过程中,其主观性和可调整性一直以来都是影响较大的问题,其直接导致了许多企业会采用一些手段来人为调整利润,使得利润表和信息披露存在着深度不够和客观性不够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这是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应用通过更加精准和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手段,优化了企业金融资产的分类逻辑,改善了金融资产的类别,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在进行金融资产核算时的主观性和可调整性。通过这一系列的变化的调整使得企业金融资产业务的本质被准确客观地表现出来。而且新金融工具准则在应用的过程中会将很多难以处理的资产划分为公允值计量,并记入损益类科目。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企业主观性的人为调整进行了更进一步的限制,从而让企业的会计信息和信息披露更加客观真实,从宏观的角度来讲良好地维护了市场经济的

规范性,也良好地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

在新金融工具准则背景下非金融企业的应对措施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金融资产管理业务模式 对于非金融企业而言,企业管理金融资产的具体业务模式是落实新金融工具准则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与企业金融资产的分类有着直接的关联,且会对企业的利润造成影响。因此非金融企业在正式应用新金融工具准则之前,要充分地对自身的金融资产进行整理和初步的判断,包括基金、股票、债券等。然后再通过企业金融资产的实际构成情况,设定明确的金融资产管理目标,并围绕着金融资产管理目标来进行业务模式的选择,充分确保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将新金融工具准则转化为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财务管理,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助力。

进一步优化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和应用以及“预期损失法”的实际应用,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好的管理环境和更加先进的管理思路,并将侧重事中控制转变为了侧重事前控制,良好地降低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的危害。因此企业在进行新金融工具准则应用的过程中,必须根据“预期损失法”的应用模式制定一系列的应用策略。在这个过程中,非金融企业首先要组建起良好的风险管理整体体系,形成财务、业务、法律等多个部门统一联动、协调参与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是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战略目标、发展规划、经营利润等多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目标的设定,并找出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相关的管理层和风险控制工作人员必须对企业自身的资产分类有充分的了解,并根据金融资产的类型和特性制定明确的风险防控计划。

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财务会计体系 新金融工具准则明确规定,非上市的参股类投资在计量的过程中必须以公允价值计量,基于这一新规定的影响,非金融企业在进行金融资产管理的过程中也要进一步实现对财务会计体系的优化,以确保能够实现对相关项目的持续性评估。在具体措施上,企业应当建立估值团队,并在法律和准则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切实有效的、符合规范的公允值评估措施。必要时可以通过聘请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的方式实现高准确性的评估。

进一步优化企业管理制度 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企业的影响发生在多个方面和维度,同时新金融工具准则也大大减少了企业的主观判断,增加了大量的客观条件。而这些转变毫无疑问会带来企业内部工作形式上的转变。比如说财务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更好的职业技能和更强的分析能力。因此企业要根据新金融工具准则落实的具体情况和实际要求对企业自身的管理制度进行良好的优化,特别是在企业的财务预算编制、财务报表规划等方面,必须有更加精细化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同时也要加强对潜在风险更大、争议内容更多的项目的进一步审核,建立明确的研究机制,以确保管理制度上与新金融工具充分契合。

综上所述,新金融工具准则对非金融类企业的影响相当深远,非金融类企业必须洞悉变化,适应调整,积极地制定相应的目标和策略,确保新金融工具准则的有效落实和妥善应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库车县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