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平

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机构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骨架和经脉,而财务是保障机构正常运转的血脉,积极、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能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还能降低单位财务风险,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不断强化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提高财务风险防范能力。本文笔者主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与风险防范思路进行分析,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可以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水平及风险防范能力贡献些许力量。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内控与风险防范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实现 一是把好决策关。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想要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财务风险,就需要把好投资和建设项目决策关。把好投资和建设项目决策关,减少投资和项目失败、失控风险,降低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甚至舞弊风险,才能降低单位财务风险和社会损失。因此,把好投资和项目建设决策关,完善决策流程,可以有效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和社会的经济损失。

二是做好风险识别与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时,也要做好客观的风险识别与分析。在进行风险识别与分析时,必须结合单位整体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的实际情况分别开展,不能只局限于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财务业务层面。同时不能局限于经济效益层面分析,也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效益做出分析,确保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都能够涵盖并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另外,风险识别与分析应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行情况,所以财务人员必须保障风险分析具备客观性,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内控建设提供依据,提高财务管理效率,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三是布好内控控制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在实现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时,也要积极做好内控控制措施。所谓控制措施,不能只限于财务部门,应涵盖每个职能部门,覆盖各种经济业务,贯穿经济业务活动全过程,这也是保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积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风险控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才能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单位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增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影响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能力的因素 一是制度落后。目前仍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账务处理、报表核算还是沿用旧制度,没有依照新制度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同时,也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内部控制时缺乏全面性,没有从整个单位层面出发,无法提高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认为内控控制就是财务部门的事,将关注点仅局限于财务预算、报账、记账程序,没有结合单位整体业务流程,导致财务内部控制无法发挥出它的作用。

二是预算不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的预算机制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对预算工作不重视,认为预算就是编个数据,使得预算不结合实际,预算执行与计划偏差较大。甚至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缺乏整体性和预见性,没有从单位的整体角度出发,仅仅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参与,没有咨询业务部门意见,在预算项目上没有细化,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和审批。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虽然开展了预算工作,但由于缺乏计划性,没有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往往在财政局要求编制预算时才开始准备,所以时间紧、任务重,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客观性。也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时缺乏统筹管理,造成预算编制不够规范,最终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是人才缺失。财务管理工作专业性较强,需要财务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专业财务人员极度缺乏,更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主要体现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负责人没有财务专业背景,这样不仅不利于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而且还会降低财务管理的效率。财务管理者不仅需要拥有财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管理能力、对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甚至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者、财务会计以及财务出纳人员都不具备相关的财务知识和技能。所以,人才的缺失严重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与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

四是监督不足。就目前行政事业单位所开展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缺乏相互监督、相互制衡。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离不开有效的监督,监督工作的开展能够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查漏补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降低单位的财务风险。但目前仍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仅仅依靠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外部监督,因这两个部门监督工作的随机性和重要性特点,无法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全时段监督、全覆盖监督,导致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有的单位虽然开展了内部监督,由于缺乏专业的财务人员,监督工作流于形式,缺乏规范性,没有将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导致财务监督没有发挥应有的实质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强化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措施

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是制定风险评估机制。行政事业单位想要进一步优化财务管理,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就需要制定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日常的经济活动以及重大决策等进行风险评估,将评估结果进行归纳汇总,全面分析和识别财务风险,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根据分析和识别的情况选取合适的方法来应对风险,以此来降低行政事业单位可能的经济损失,提高内部控制水平,达到行政事业单位稳定发展的目的。

二是构建风险防范机制。行政事业单位想要进一步优化内部控制,强化风险防范能力,就需要从风险防范着手。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充分识别财务风险,能够在日常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发现存在的不足,根据不足做好改进措施。同时也要构建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通过防范机制来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风险管理,将风险防范机制落实到位。

三是明确各部门内控中的职责。行政事业的财务管理离不开各个部门和成员的参与和支持,行政事业单位想要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就需要明确各部门和成员在内控和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只有所有人员和部门都遵循自己的岗位职责有序开展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落实内部控制和完善财务管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明确财务管理内控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确保能够依照流程开展经济业务活动。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对涉及经济业务的人员进行定岗,对每一个岗位职责和权限进行细化,包括经办、审核、审批、监督人员的权力和责任都要进行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形成初步的有效内控体系。

四是健全财务监督机制。有效的财务管理离不开监督工作的开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一定要健全财务控制监督体系,对经济业务活动开展全面的监督管理。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明确各相关部门或岗位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同时,内部监督应当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性。内部监督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对各项活动展开监督,保证监督工作有据可依。此外,行政事业单位也可以积极利用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开展外部监督,同时及时公开单位财务信息,依靠社会力量来开展监督工作,及时发现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一是强化预算动态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需要做好财务预算管理。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强化财务预算的动态管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涉及预算编制、预算审批、资金计划的审批、预算执行、预算评价等方面。所以,想要保障预算项目切实可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预算执行进度,降低财务风险,就一定要做好动态管理,才能够保障财务预算的规范性,保证财务预算的各个环节具备可操作性。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工作,要从预算项目的谋划、方案的制定到预算编制、资金批复使用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管,保证资金使用合理、合规。

二是加强预算管理一体化。行政事业单位在强化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能力时,要做好预算管理一体化水平。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信息和数据的获取、流转、分析是单位运转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应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构建一体化平台,通过一体化平台来整合财务信息和数据,实现信息化、数字化与内部控制结合。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要在一体化的帮助下做好信息、数据的收集反馈工作,确保各部门能够在一体化平台的支持下,将项目谋划、项目库、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评价、资产管理、会计核算、报表系统整合,实现数据共享,并结合实际情况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当前的内部控制进行整改优化。

三是积极推进财务服务体系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优化方面,也要积极推进财务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财务服务体系能够促进信息的安全、真实、有效流通。另外,在推进财务服务系统时,要实现全员参与,不能局限于财务人员,也要让其他部门参与其中。

四是培养财务专业人才。行政事业单位在强化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时,一定要重视对财务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重视财务人员的招聘工作,积极引进具有会计职称或专业背景的经管类财务人员。同时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参加培训,通过培训不断增强财务知识,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素养和风险意识,使其能够充分认识财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工作责任心。另外,也要选拔高素质财会人员参加职业培训、颁发荣誉证书,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荣誉感。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想要加强自身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水平,通过优化财务内控来降低单位的财务风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积极构建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强化财务风险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增强单位风险防范能力,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为我国国家建设发展提供有生力量。

(作者单位:贵州省兴义市七舍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