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整地

水稻对于土壤整体要求不高,但土壤水平同样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之一,在种植前应仔细检查土壤状况,尽量为作物提供有益生长的土壤环境。应立足水稻生长习性及地域气候特征,选择土地平整、含水量高、矿物质丰富、光照充裕、方便排灌的地段,并检测土壤成分,方便后续施肥。

2 种子处理技术

要想保证水稻高产,就要做好选种工作,应基于地域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水稻良种,优选抗病性强、出芽率高、适应性好的稻种,为水稻高产打好基础。选择颗粒饱满匀称的种子,剔除腐烂、破损、干瘪的种子。选种后,将稻种置于光照下晾晒1~2 d,晾晒期间注意定期翻动;主要浸种药剂为浸种灵、乙蒜素等,将稻种置于药液中浸泡2~3 d,浸完种后适时催芽播种可减少病虫害。

3 扩行和减苗技术

行距适度有助于优化稻田中后期阶段的通风性和透光性,继而提升光合效率,降低后期纹枯病发生概率,改善倒伏问题,也能储积更多的光合产物。目前,水稻大规模种植中行距偏小,导致纹枯病问题较为严重,将行距加大、株距减小可以缓解此问题,在实际种植时应基于稻种类型、肥力、栽培需求等要素明确实际距离。

4 灌溉技术

灌溉管理同水稻产量、品质紧密相关,水稻在各个生长阶段皆需要充裕的水分供应,农户应基于水稻不同阶段的需水特征及时灌溉。在实际管理中,还要根据天气情况、降雨量科学调整灌溉量:通常而言,在施肥、用药阶段主要进行浅水灌溉,在特殊天气时还要保护秧苗;在秧苗阶段,水深要维持在1~2 cm,参照“白天浅水、晚上深水”标准控制好田间水量;在栽培后期阶段,秉持“浅水小水、多次灌溉”的做法,每次灌完水等水分自然吸收后再次进行3.3 cm 浅灌。在灌溉过程中,还要确保土壤温度及通透程度,以期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水流不能太大,以免冲走根系土壤,此外,还要推广应用节水、环保的新型灌溉技术。

5 施肥技术

水稻在各个生长时期所需养分类型和数量要求不同,应立足于水稻生长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施肥方案。要想保证水稻高产,要及时了解种植地块的土壤肥力情况,结合水稻在各生长阶段的长势特征、养分需求为其针对性施肥,还要控制好具体施肥量,在确保施肥有效性的同时避免烧苗。在施肥时可以选用以畜禽粪便为底料发酵的有机肥,加大土壤养分含量,助力水稻生长。

6 除草技术

除草是水稻栽培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旦田间杂草丛生,会挤占水稻生长空间,影响水稻齐整度和长势,适当清除杂草可以使水稻根系吸收更多养分,水稻长势自然更为旺盛。主要有物理、化学两种除草手段,使用除草药剂时,要尽量选择绿色药剂。另外,要根据杂草规模及类型、气温等,尽量挑选受气温影响较小的药剂,以免影响药效。

7 病虫害防治技术

病虫害是影响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为此,农户应留意水稻生长状态,把握好各阶段水稻病虫害发病规律,以此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

物理防治主要采取人工捕杀措施清理秧苗害虫,或者通过调整温度、湿度、光照等外在条件,创造害虫无法存活的环境,包括晒种、电网灭虫等。物理防治虽然要耗费更多人力,效率较低,但可以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对秧苗的负面影响更小。

生物防治是新兴的治理手段,主要原理在于在稻田中投入适量害虫的天敌,以天敌来取食害虫,继而减少害虫数量。生物防治方式灭虫效果显着,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但也要综合考虑食物链条平衡性,避免引入过多天敌,导致天敌数量失衡,引发损失。

化学防治是现阶段使用最普遍的防治手段,在使用前最好提前检测药剂的应用效果,确定效果后再大范围应用。另外,若高频次、大剂量使用某一药剂,也容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影响药力,为此,在选好药剂后,务必要参照说明进行配比,确保药效。以枯萎病为例,一旦发现稻田内有3%左右的秧苗发病,便要立即施药,可以在植株根部位置施用井冈霉素,具体用量为5%井冈霉素水剂1 500 mL~2 250 mL/hm2,同750~1125 kg 清水混合,以喷雾形式施药。例如粉虱虫,这一害虫体型较小,主要寄生于水稻叶片上且大范围分布,如果未能及时防治,便会导致稻粒干瘪,既影响水稻品质又影响产量,可以喷洒25%叶蝉散乳油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