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高产田间栽培技术要点

1.1选地和整地

玉米生长土壤中含氧量达10%~15%,含氧量低于6%则会对根系呼吸作用产生影响。要想促进玉米高产,就要选择结构较好、疏松透气、土层超过1 m(活土层厚度超过30 cm)的土壤,为玉米生产提供良好条件。播种前需要深耕,可通过灌溉、施肥等方式为土壤补充养分,减少病虫害,同时应选择地势平整的区域,便于排水和灌溉。

1.2选种与种子处理

要根据当地气候特征,选择国家相关部门审定认可的耐密、多抗、熟期适宜的优质品种。播种前半个月要先进行发芽试验(发芽率要超过95%),保证种子与相关标准要求相符。综合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种子特征,选择防病虫种子包衣剂。可用50 kg种子加微肥拌种剂混合150~200 g硫酸锌均匀拌种,堆放2~3 h后摊开阴干[1]。

1.3播种

玉米播种时株行距一般为25×50 cm、播种深度为5~6 cm,若土质墒情较好,播种深度应控制在4~5 cm。砂质壤土比较疏松,播种深度应为6~8 cm。水分较多的土壤不适宜深播,土壤较干则应适当播深。一个地区只播一个品种,同时混播多个品种,可能会导致其相互传粉,降低产量。若多个品种一起播种,两个品种最少间隔500 m或间隔7~10 d再播种,错开授粉时间。覆土后要根据土壤水分合理镇压。

1.4田间管理

(1)追肥。玉米全生育期需要分两次追肥:分别为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拔节期应追施约15 kg(总量的30%~40%),大喇叭口期追施约20 kg(总量的60%~70%),主要追施氮肥。若气温较高,应深施,可避免肥料挥发较快而影响根系吸收,但施肥较深会因肥料和根系距离较远而降低产量,应将施肥深度控制在10~12 cm,拔节期稍浅,穗期稍深;(2)浇水。进入抽雄期后,玉米生长比较旺盛,因为气温较高,会增加蒸发量,需水量较多,该时期正是玉米对水分比例敏感的抽雄开花期,缺乏足够的水分会直接影响雌雄小花发育和正常授粉,导致玉米出现秃顶缺粒的现象,减少穗粒数,降低产量。应根据时间、墒土、天气等因素确定浇水时机。后期雨涝天气还应及时做好排涝措施;(3)中耕除草保墒。中耕培土可铲除杂草、疏松土壤、蓄水保墒,促进根系生长发育。一般集中在喇叭口期连续中耕2次,合理控制其深度和行间[2]。

2玉米病虫害防治

2.1病害

(1)玉米锈病。发病初期叶片两面有浅黄色长形和卵形褐色小脓疤,破裂后出现铁锈色粉状物,后期玉米叶片会长出椭圆形或长条黑色凸点。选择抗病品种,做好田间管理,合理补充肥料。高温是发生锈病的重要因素,此外,雨水过量同样有可导致生锈病,在7~8月温度最高时,在雨后必须要及时做好田间排水工作,以有效方式来降低田间湿度,避免积水,此外,在下雨前还可以提前做好排水沟。(2)玉米大斑病。初期呈水侵状,然后变为青灰色,严重时斑可长到20 cm,变成褐色枯死斑。雨水侵蚀后还会长出黑色霉状物。选择抗病、高产品种;重视肥水管理,提高其抵抗能力,减少侵染;可喷洒药物防治。定期做好玉米叶片的检查工作,在检查过程中如果出现斑点,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内将病叶完全去除,以此避免病害大范围传播。一旦发现斑点,必须第一时间将病叶去除,以此避免病叶大面积扩散。可以选择低毒性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喷洒防治,确保浓度约70%,用量控制在540~675 mL/hm2,每7 d喷洒1次,持续3次。(3)玉米小斑病。在玉米苗期到成熟期都可能发生,叶片出现许多较小褐色椭圆形病斑。选择国家审定的抗病品种;栽培时加强管理,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建议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在发病初期清理植株底部病叶并集中销毁,减少病菌对有效群体的侵染,秋收后及时清理遗留在田间的病株茎叶;冬前深翻土地,使病残植株尽快腐烂,控制年初侵染菌源;玉米大喇叭口后期在常发病害区使用内吸性杀菌剂,推迟病害发生。(4)玉米粗缩病。由灰飞虱传播,患病植株面积只有正常植株的一半,叶背侧脉上会长出蜡白色凸起物。使用5.5%植病灵稀释800倍喷施玉米叶。(5)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对玉米果穗和雄花产生危害,发病后会导致全株颗粒无收。选择抗病品种轮作,土壤深翻,以控制病原菌,发病初期可拔除病株,集中销毁。

2.2虫害

(1)玉米螟。危害玉米植株各个部位,常发于温度高、海拔较低的区域,成虫会将卵产在长势较好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幼虫孵出后开始危害幼嫩植株。大多数玉米螟幼虫会在玉米秆穗轴叶越冬,第二年春天化蛹,应在每年4月底前作为饲料或燃料加工或焚烧完玉米秆、穗轴,清除越冬寄主;心叶末期和夏秋玉米的吐丝期玉米螟蛀食花叶率较高,针对此类害虫,可以选择在玉米新叶时期,选择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防治,而在玉米进入到大喇叭口阶段后,可以选择宁南霉素并将其稀释适当的倍数来进行喷洒[3]。(2)黏虫。为粮食和牧草作物主要害虫,对玉米叶片有较大危害,若发病初期不重视防治,幼虫进入6龄阶段后会在短时间内吃光整株玉米苗。实施轮作制度,科学管理玉米田地,收获后彻底清理玉米田地的残叶败草,避免在发生过粘虫的地块继续种植同一种农作物;栽培时加强管理,选择具有较强抗虫能力的品种,合理灌溉,做好施肥和除草管理,为玉米生长创造有利条件;针对玉米黏虫,首先推荐使用物理方法来进行防治,其次可以使用阿维菌素,尽量在黏虫3龄前进行防治,从而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此外还可以使用甲维盐可溶粒剂防治。(3)玉米蚜。刺吸收玉米叶片汁液,可分泌“蜜露”,在被害位置产生黑色霉状物,对植株叶片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叶片边缘发黄,若发生在雄穗上,会影响授粉、降低产量;植株被害严重时可导致籽粒不饱满,有较长秃尖。另外,蚜虫还可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红叶病毒,导致减产。以生物防治为主,可以借助害虫趋色性、趋光性等特点,借助灯光治理害虫。借助物理方式可以达到长期控制玉米蚜虫的目的。另外,在药物治理过程中同样可以选择低毒性的生物制剂,使用菌剂稀释喷洒的方式,从而更好提升玉米品质。(4)贪夜蛾。玉米常见的重大迁飞性杂食性害虫,苗期受害可降低产量(约降低10%~25%)。繁殖能力较强,孵化的幼虫暴食危害重。在成虫高峰期,使用食诱剂、性诱捕器、高空杀虫灯等诱杀,干扰其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田边、地角、杂草分布区可适当增加诱捕器密度;在玉米全生育期,注意保护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可在田边地头种植显花植物,为害虫天敌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对于低龄幼虫期,可喷施或撒施生物农药,控制种群数量;在田间低龄幼虫量或玉米被害株率达到防治指标时(玉米苗期被害株率达5%、大喇叭口期被害株率达20%、成株期被害株率达10%;长时间持续危害、需要多次喷洒农药防治的田地,可以百株10头虫为防治指标),可在心叶、雄穗或雌穗等部位喷洒高效低风险农药,如氯虫苯甲酰胺、乙基多杀菌素等,重视交替、轮换使用农药,避免虫害产生抗药性,达到精准防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霄凌.玉米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路径[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3(3):3-5.

[2]魏海燕.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探析[J].种子科技,2023(2):24-26.

[3]汪艳华.玉米增产提质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分析[J].种子世界,2022(3):21-23.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刘府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张志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