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航

(福建省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厦门,361000)

疝气为临床常见的一类多发病,一般手术为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方式。小儿患者手术后对疼痛的耐受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化差异,往往存在术后严重疼痛的情况。这种情况影响小儿患者日常生活和睡眠。因此,有必要对接受手术治疗的小儿疝气患者做好护理干预,以缓解患儿的疼痛感,确保睡眠质量[1]。结合实际情况,本文探究人性化护理对疝气患儿术后疼痛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疝气手术患儿2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8例。对照组中男84例,女24例,年龄1.25~7.71岁,平均年龄(5.02±1.33)岁,疾病类型:直疝16例,斜疝92例。观察组中男86例,女22例,年龄1.24~7.69岁,平均年龄(4.97±1.06)岁,疾病类型:直疝14例,斜疝94例。2组的一般资料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经诊断为小儿疝气患者,家属自愿参加实验调查;2)符合手术指征者;凝血功能正常者;3)患病前无睡眠障碍者。

1.3 排除标准 1)临床资料缺失者;2)精神疾患者;3)造血系统功能异常者;4)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5)手术禁忌证者;6)恶性肿瘤者。

1.4 研究方法

1.4.1 对照组进行常规围术期护理 2组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围术期护理,包括协助患儿完成术前检查,手术之后全面监测其体征改变,查看患儿切口疼痛情况,如有必要应使用药物实现镇痛。

1.4.2 观察组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 1)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当结合患儿性格特征,开展个性化心理疏导干预,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提升患儿配合手术的程度。2)疼痛护理:当患儿麻醉尚未清醒时,护士应当指导家属有效刺激其耳部与身体其他部位,缩短麻醉清醒时间。倘若患儿疼痛难忍,可遵医嘱使用药物止痛。3)观察病情及体位护理干预:患儿在完成手术之后,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为其增添衣物,防止感冒。患儿在麻醉作用尚未完全消失之前,血液流动速度较为缓慢。在此刻应保持平卧位,不要环抱或者竖抱患儿,避免头部血流速度过缓,导致缺氧现象发生[2]。4)饮食护理干预:患儿只有在彻底麻醉清醒之后才可进食。首先喂食患儿少量温水,倘若患儿能够实现正常吞咽可进流食,后过渡到半流食及清淡普食。患儿在养病期间内,应当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食物,确保机体营养充沛,以促进手术后伤口顺利愈合,缓解术后疼痛感。

1.5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护理前后的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住院时间。1)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进行评估,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疼痛感越强烈;2)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进行评估,本量表总分21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睡眠质量越差;3)分析及统计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2 结果

2.1 2组患儿护理前后的VAS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 护理前2组的VAS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VAS评分及PSQI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护理前后VAS评分及PSQI评分比较分)

2.2 2组患儿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9.77±0.55)d,观察组患儿的住院时间为(4.25±0.38)d,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12,P=0.000)。见表2。

表2 2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小儿疝气为一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往往发生于1~2岁的婴幼儿阶段。发病后疾病的治愈率极低,由此能够看出,针对于小儿疝气患者来讲有必要尽早送医治疗[3]。

手术为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方法,经行之有效的手术治疗之后基本无后遗症[4]。但因为每位患儿对于疼痛的反应程度有所差异,如果疼痛严重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康复,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与睡眠。由此可见,有必要对于疝气患儿开展术后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人性化护理干预为一类全新的临床护理模式,其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以患者为中心,侧重患儿个性特征和心理、生理需求。经过对患儿开展系列的人性化护理干预举措,有助于促进疾病转归,改善患儿疾病预后,减轻患儿的术后疼痛感[5]。

综上所述,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显着改善疝气手术患儿的睡眠质量及术后疼痛感,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