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红 李名珺

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网络工具为大众所广泛使用。在网络传播逐渐形成体系的过程中,网民也形成了特定的具有群体归属感的话语,即网络流行语。本文以大众传播学为研究视角,探究网络流行语在网络公共空间中的传播特性及效果。从传播学的角度,透视网络流行语在传播中的社会意义,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时下受众的社会心理。

一、网络流行语的表现特性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符号表达,是网络语言的最流行部分,简洁、风趣,具有调侃、讽刺等意味,是网络流行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网民意识共通的集中体现。网络流行语是网民通过交互传播而形成的能够在特定语域下理解和交流的话语,具有非长久性。陈一民教授曾阐述:“网络流行语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

二、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环境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来说,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运用的新媒体环境具有公共性且开放的特点。网民在网络公共空间中,具有较为自由的话语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流行语所处的大众传播环境具有“平民化色彩”,即网民能够独立、自主地表达话语的权利,在一定范围内不受“把关人”制约。换句话说,即在道德、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网民能够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发表自己对特定事物的看法或见解。

在互联网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的大众传播环境中,网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表达思想和意见,这被称之为“观点的自由市场”,最初由17世纪英国政治家约翰·弥尔顿提出。该理论强调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拥有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自由表达观点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文化的发展。但这种自由后来被证实需要伴随着义务和责任、受到政府的调控,才能保证其按照正确的方向取得持续性的发展。

现今,相对宽松的网络舆论环境,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网民能够在言论较为自由的大众传播环境中,创造并传播符合自我心理需要的“符号”,通过符号化和符号解读达到网民之间理解与交流的作用。从某种层面上来说,网络流行语是民间舆论场的副产品,即民间舆论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网民有意、无意地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话语——网络流行语。

三、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机制

(一)群体“狂欢”

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网民,在参与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具有“狂欢”的特质和娱乐至死的精神,这即应用到了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狂欢理论”。网民在利用网络媒介参与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形成网络流行语,碎片化的思维方式致使网民将现实中的事物以娱乐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将群体“狂欢”发挥到极致。

(二)自我认同和集体归属感

网民在网络公共空间中,通过网络媒介进行交流,增加彼此间的共识。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前提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相互交流的网民对某一特定的语域有着共同的认知背景,因此保证了畅通无碍的信息交流行为。网民在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中,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增加自我认同,进而找到集体归属感,这其实是人的社会心理的一种表现。越来越多的受众融入到庞大的网民队伍当中,这些受众需要从中找到存在感,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网络传播环境,他们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来展开彼此间的交流活动。

(三)网民互动机制

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网络传播,离不开网民间的互动。不论传播者还是受传者均是网络的使用者,即网民。通过互动机制,网民在加强彼此间交流的同时,促进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此外,网民在互动、反馈环节中,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思想方向,修正偏激和完善片面的观点、见解。

四、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效果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的概念具有下述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网络流行语的大众传播效果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环境认知效果

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也就是说,虽然网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网络满足自由表达思想和意见的需要,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与发展却局限于具体的网络群体当中,这就必然会约束网民对外界环境的“可视性”。

也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接触到网络工具,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这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时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水平的日趋提升。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在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各种高科技产品为受众所广泛使用。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最具代表性的部分,为网民所热衷,并时常用于虚拟或现实生活中,是当代人们思想、情感态度的一种表达,极具时代特色。

(二)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大众传媒通过发挥舆论导向功能,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流行语起到了民意“排气阀”的作用。网民在利用网络媒介进行交流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把现实中难以处理的棘手问题以网络特有的手段加以处理,网络流行语就是网络特有手段的一种表现形式。网络流行语作为网民表达话语的一种方式,起到了“排气阀”的作用。

现有社会中,各种压力并存,处于社会中的受众,或多或少的承担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网络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社会运行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网络构成的虚拟环境中,网民充分将网络工具为己所用。在运用网络媒介进行交往的过程中,网民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有某种情况的一种态度,且多为调侃语气。这表明了,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疏解情绪、缓解压力的作用,充当了网络“排气阀”的角色。

(三)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大众传媒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影响着人们的行动。

总的来说,网络流行语能够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这也侧面反映了网络作为大众传媒对网络群体的规制作用。

网络,是一种开放性的交流媒介,这就表明了不同知识水平的网民能够公开、公平地使用这种交流工具。

网络流行语为网民所广泛使用,这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同知识水平的网民进行思想交流碰撞的一种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的网民对网络先进文化的了解并加以应用。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网民通过利用网络流行语来加深彼此间的交流活动,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极大地促进了不同程度的网民素质的提升,也即是媒介素养的提高,进而影响着网民的行为。

[1]俞秋萍.网络流行语及其广告传播价值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传播学,2010.

[2]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88.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38、172-173.

[4]陈作平.媒介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89.

[5]唐魁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网络交流的意义[J].学术交流,2003(04):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