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娟娟

调查性报道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治、环保等多领域。但调查报道的对象是特定的权力集团和资本集团。我国着名调查记者王克勤说:“调查性报道,是记者通过侦查式、访问式的调查采访,所完成的一种揭露被某些组织、某些人故意掩盖、故意损害公众利益等深度报道。” 这种报道也被称为揭发报道、揭黑报道、扒粪报道、揭丑报道。例如,这些年来一系列被掩盖、损害公众利益的社会问题一一被揭露,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三系疫苗事件、染色慢头事件、为尘肺者维权,都足在“揭”丑,但关乎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

精确的客观调查

情绪没有任何力量,真正有力量的是新闻事实与证据。例如王克勤撰写的《公选“劣迹人”引曝黑幕》、《河北“定州村民被袭事件”调査》、《邢台艾滋病真相调查》、《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等多篇调查性报道,均是通过侦察、访问、核实,以及不断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上,梳理出事情的主要问题所在,进行采写,因此,想要做好调查报道,70%的精力用于采访,20%的精力用于思考和选题,最后的10%的精力用于撰写报道。因此,通过不断的追问、求证以及多渠道获取信息,最终找到事实真相的证据。

王克勤说:“骂一个人流氓不是本事,证明一个人流氓才是本事。”一名好的调查性报的记者,首先必须坚持做好调查前的背景资料搜集和研究、侦查式的核实以及不断的研究和分析工作。其次是,每篇调查性报道,至少要有事件中的正方、反方、中立方、其他相关方、事件关联方等6个准确信息源。不听取某一方的片面之词,兼听则明。尽可能的为民众呈现出一个逼近真相的事实。

坚持独立的立场

书证高于人证,物证高于书证。调查性报道的新闻工作者,写出的每一个字都要有证据可循,例如,按指印、录像、录音等,并把第一手证据全部交到编辑部,编辑部拿到证据后,在考虑编发稿件。不能为了博人眼球而不顾新闻的准确性与真实性。因此,记者首先坚持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敢于揭露社会黑暗、漆荡社会风气。其次,记者要抱定“宁可丧失新闻时效不等,也要新闻事实准确”的决心。

真实是新闻专业的基础,记者要保持独立的中立立场,王克勤认为,一个优秀的调查记者能够运用独立、理性的思维、法治的思想进行新闻采访,而不能让思维跟着材料走。在《山西疫苗乱象调杏》的采访过程中,王克勤特意买来《病毒学》《变态反应病学》等医学书籍开始学习,加深对疫前问题的理解,从这里可以看出,记者不仅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更是事件的见证者和真相的记录者,因此,做新闻应该秉持严谨、科学的概念。

像史学家一样写作

调查性报道,不能过分渲染情感,记者征用对新闻事实全面、细致、准确的叙述,因此,一是杜绝情绪。要杜绝个人情绪和个人情感,事实就是作者应该像个历史学家一样,新闻写的像历史,只是致力于记录并还原事实真相,而不是哗众取宠、夺人眼球地报道谣言。虽然拥有充足的采访证据,并不意味这记者在写作的时候可以随意发挥。写作就像做菜,“太淡”可加盐,“太咸”就很难补救了,一个优秀的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用人文视角来专注社会和民生等问题,写作时的言辞要有度、用客观冷静的笔触,写出的新闻报道才会客观理性、不失偏颇,这样的新闻才称得上是客观理性的新闻。

怎样写好调查性报道

一是调查要深入。要挖出问题的核心和症结,对资料的大量占有才能还原事实真相。二是叙事要全面完整。调查报道要全方位求证考察、全面地还原事实本来的面目,将新闻事实呈现在受众面前。三是采写要中立保持平等。倾听每一个人的声音,多方采访和倾听,平等对待每一个受访者。四是新闻稿件要核实。事实要有铁的证掘。记者要为编辑部提供新闻证据。五是记者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坚持侦查式的求证,不断质疑、不断求证,用法治的眼光观察与指导整个采访。六是缜密的逻辑。通过分析调查逐步逼近事实的真相,用严密、准确地表达记者的观点。七是言辞要有度,记者减少主观思想,不能随意发挥,尊重客观事实。八是记者保持独立,记者要时刻保持专业素养以及新闻理念,不能受制于任何一方当事人,九是运用故事的原则。用作品感人的细节贯穿于故事中打动并震撼着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