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胜凯

电视访谈类节目兴起于新世纪初期,发展非常迅速。此节目通常利用网络及电视等媒介访谈受访者,其访谈内容多是个人思想、经历等,以表达人物的态度及情感、人生哲理等,使受众在听取故事的同时能够获取一定的有价值信息及受到启发。电视访谈类节目在发展初期受到受众的欢迎,然而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电视访谈类节目受到严重冲击,陷入发展瓶颈。本文将对其发展状况及出路进行探讨。

一、电视访谈类节目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通常情况下,电视节目都有一定的节目模板,利用其进行加工和制作[1]。电视节目收视情况同电视制作、电视台、广告部的关系极为密切,如果电视节目的受众较广,其收获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就比较高。然而,我国电视节目中多为同一模板,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且大多是引进国外较受欢迎的模式,再行本土加工而成。电视访谈类节目正是如此,其节目创新极为欠缺,模板单一,未能给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节目资源不足及模式化现象严重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访谈对象多是名人,尤其是明星较多,这是因为电视制作及电视台希望借助名人效应来提升自己的收视率和知名度,为其广告销售提供条件。然而,名人效应具有枯竭性和消耗性,其生产周期相对较长,此类电视节目的制作非常难[2]。同时,社会名人是有限的,录制节目也会面临无名人的情况,也即出现资源枯竭的现象,加上一个名人常受多家电视台邀请,其在节目中所讲的故事和人生没有明显的差异,容易给受众带来审美疲劳。此问题是电视访谈类节目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长此下去,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市场竞争力和关注度将会丧失。

电视访谈类节目具有较长的周期,较为成功的节目能够存在十多年。如此长的周期会使访谈节目制作模式化,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访谈套路及节目风格都会呈现固定的模式,在节目制作时制作者会有意识地进行模式化,如此操作下制作的节目将毫无新意可言。而节目一旦进入模式化或模式化过度,就会严重影响节目的质量,进而导致收视率的下降。

二、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出路

(一)充分融合新媒体

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传统的广播媒体、纸质媒体及电视媒体等传播平台带来极大挑战,使其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严重下降[3]。但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也给传统传播媒介带来一定的发展机遇。电视访谈类节目应抓住此机遇,不断创新,大胆利用新媒体来推动节目的变革和发展。

新媒体环境中,网络谈话具有极强的及时性,不会受到其他限制,且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平民性。因此,网络谈话比较受众的欢迎。这是因为网络谈话无需主持人来引导和插入话题,话题的主题不固定,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谈话。可以说网络谈话呈现的是自由的状态。不过,网络谈话也存在有缺陷,其解决方法不但是要充分利用网络及新媒体技术优势,如制作节目前应将话题发布到网上,利用微信、QQ及微博、贴吧等社交平台进行讨论互动,将电视节目同自媒体充分融合,使其优势充分发挥,进而提升节目的收视率及关注度。比如《东方时空》就利用网络建设了《时空连线》的栏目,通过互联网及卫星的连接能力,实现主持人同各地嘉宾间的联系。尽管此方式同网络谈话有所不同,但其营造了现场对话的环境,所以得到好评。

(二)注重节目的品牌效应

电视访谈节目的本质是商品属性,市场竞争意味较浓。所以,为赢得市场竞争,电视访谈节目必须注重其品牌效应方能强化受众对其的好感,若受众对其有一定的依赖性,则其收视群体就会相对稳定,节目影响力也将提高,其生存力也会提升。因此,电视访谈节目制作者首先应对节目风格、内容、话题及定位等有明确的认识,而后按照受众需求来所致节目品牌。电视访谈节目中要对节目进行精准定位,找好侧重点,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避免模式化,在借鉴国外经验时要把握好度,并对其进行创新,将借鉴同创新有机结合。一方面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对节目的风格、内容及走向具有重要作用,会影响到节目的质量。另一方面,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与受访谈明星背后日益成熟的商业化机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节目需要明星来带动人气提高关注度,以此换来不菲的广告收入,明星也需要通过此类节目进行进一步的市场推广,这种市场推广既可以体现为抽象的明星个体品牌的积累与提升,也可以表现为非常具体的电视节目的推广与营销。可见,主持人与明星本身就是节目的一个品牌,将节目同主持人捆绑在一起,使其相互促进。

三、总结

自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传播市场带来极大竞争,电视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迎难而上,抢占市场份额。为此,其应不断创新和变革电视节目,特别是访谈类节目。自媒体既给其带来挑战,也给其送来了机遇,电视访谈类节目应突破障碍,开拓进取,充分融合自媒体,以走出发展困境。

[1]王芳芳.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名人访谈节目的革新与嬗变[J/OL].新媒体研究,2017,3(15):104-105.

[2]郭凯.当下电视访谈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7(03):83-84.

[3]马晓云.访谈类节目的话语控制[J].西部广播电视,2016(01):154.

[4]高雅宁.浅议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的话语角色[J].新闻传播,2017(0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