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路嘉

(德江县融媒体中心,贵州 德江 565299)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受众对新闻报道的价值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媒体在开展新闻采访时,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保证新闻的内容能反映真实的社会问题。采用“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的形式,能够帮助新闻记者挖掘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在该类有效手段的作用下,可以充分做好社会调查工作,让新闻工作者能够深入报道,发掘有价值的新闻资讯。以真实、全面的报道形式,满足人民群众的服务需求。

一、电视台新闻记者“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的相关特点

(一)揭示新闻事件本质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过程中,应注重对其本质的揭示,保障新闻事件报道环节的真实性,要求电视新闻记者能够充分尊重本质这一原则,在自觉遵守真实性等要求时,确保整个新闻报道根基稳固,有效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信任感,避免产生误导这一现象。通过营造和谐、优良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舆论引导,取得较好的新闻效果。为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应确保所来源的新闻信息建立在真实的新闻事件基础上,并在报道时确保客观、全面。

对于“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模式的使用,要求新闻记者采用实地考察的形式,从新闻事件入手,结合该类事件的发生背景,在全面了解的同时,还应同步掌握事件的发生环境。通过与当地的群众取得联系,以全面形式,掌握当地群众对事件的看法,使实际所揭示的新闻本质真实、有效。在“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模式的作用下,通常是将基层为根本,所获取的新闻事件和相关内容,能够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充分地还原事件的真相。对于所报道的事件发展流程,应具有客观性,能够反映受众的真切情感和迫切需求,达到弘扬正能量的效果。

(二)吸引力强

对于“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方式的使用,所涉及的报道形式具有多样性,所形成的工作方式具有灵活性。在采访过程中,将话语权交给观众,所形成的新闻内容更加具有吸引力。除此之外,所形成的限制相对较小,能够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通常采用多种报道方式,使采访元素逐渐丰富。例如,视听结合、纪实体验、故事叙述等等。对于新闻事件的传播性,不仅能够逐渐加强,还可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

例如,在《变形记》等新闻报道阶段,在采访的时候,主要是以年轻人的身份互换为主,使其中的镜头能够与解说同步。对于此类新闻的报道形式而言,主要是叙述性纪实为主,在节目中穿插年轻人的回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让观众可以更快地进入情境中,增强了这类新闻的感染力,让观众可以真正地体会到新闻主人公在心境和思想方面的多重变化。

(三)素材鲜活

随着新闻报道工作的开展,对于实际所涉及的素材,应避免其内容过于单调,避免出现片面阐述事实的情况,使实际所运用的素材具有多元化的特性,能够充分还原事件的真相,在相关观点的推出时,能够为其提供有力支持[1]。

采用“走基层”的蹲点式采访,可以获取到更多的资料,能够保证新闻素材具有较高的鲜活程度。针对不同的读者,实施全方位的访谈,还能够结合理想诉求,心理变化,经济状态等多个维度,促进报道、采访等工作有效落实,力争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更全面地展现当事人的具体想法。

以一些新闻节目为例,其中所设置的栏目,在内容报道往往会涉及多个领域。如城市交通拥堵、入学就医、文明城市创建等诸多方面,所形成的素材比较丰富。由于具有多元化的新闻展示角度,而且往往都是从百姓的角度出发,通过观察并分析民生问题,在客观报道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传递正面的信息,还可以宣扬积极生活方式,所以该类新闻报道内容的吸引力更强。

二、新时代背景下电视台新闻记者落实“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工作的相关措施

(一)采访报道应贴近人民群众

如果电视新闻所涉及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就可以确保此类报道具有探索性,有助于人们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在“走基层”的走访和报道中,应从前期准备环节出发,通过引起电视台新闻记者的重视,及时与当地人民群众及时取得联系,明确了解群众所关注的具体问题,在做好前期的新闻采访准备工作时,能够为后续“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于此,在采访工作开始之前,要求电视台新闻记者能够设计完善的采访问题,并充分考虑到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看点和价值。不仅如此,对于实际所报道的新闻信息,还应结合该类新闻是否能够直击百姓生活这一要点,将其作为重点参考依据,并分析其中的关注点和困难点,以确保该类新闻报道环节的完整和真实,能够达到促进人民群众正常生活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电视台新闻记者在收集采访问题的过程中,还应重视问题的敏感性,在持续“走基层”的过程当中,结合群众的认知水平,以及群众在接触相关性的话题时的总体接触程度,确保所设计的问题恰当、有效,避免对当事人或受访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在减少受访困扰的情况下,为受访者提供相应的便利和帮助,使受访者能够更主动地表露心声。

电视台新闻记者需要遵循循序渐进工作原则,通过层层揭露新闻内涵,要求记者能够及时与受访者取得联系,并全面了解其思想状态。另外,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确保所涉及的报道信息,能够具备更加完善的构筑体系,促进新闻真相顺利表达。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培养电视台新闻记者责任意识,使其有着较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在报道时具有明确的目标。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在面对各类问题时,使电视台新闻记者能够有条不紊,在做到条理清晰的情况下,对实际采访报道中内容进行记录和整理。借助新闻报道这一形式,帮助人民群众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二)充分认识“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电视台新闻工作的开展,多数人新闻记者通常会将新闻采访报道作为一种工作形式,而对于“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方式而言,通常是新闻记者在完成工作时的重要手段,并且将其规划至工作任务的范畴。对于“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方式而言,由于在定位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思想层面,电视新闻记者并未对其具备正确的认识,所以导致该类方法的使用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落实新闻报道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引起新闻记者的重视,并且有义务保障报道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达到揭示思想和真相的目的。

在新闻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新闻采访工作的开展,属于行业建设中的基础和根本。在使用“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方法时,要求电视新闻记者能够积极使用和探索,在真正深入基层当中时,确保所获得的新闻素材真实、灵动。通过更深层次地揭示新闻内容或事件真相,避免所报道的内容过于表面,使新闻报道环节具有更深的思想性,确保所呈现出的新闻信息具备探索价值,能够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因此,在落实“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实际的工作阶段,要求电视台新闻记者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原则,在保证新闻内容真实、准确的前提下,要对受众进行全面的报道,使之具有较高的探索性[2]。

(三)具有探索真相的精神

在新闻采访和报道的过程中,电视台新闻记者主要是追求真理,并且属于新闻工作的主要践行者。在落实“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工作当中,通过引起电视台新闻记者的重视,将其与其他类型等采访报道形式进行对比,使新闻记者能够明确认识到两种方式的明显差别,使其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在改善精神面貌的同时,以满足“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中的高要求。对于基层生活而言,由于具有复杂特性,所以新闻记者在从事采访工作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工作总量相对较大。因此,需要新闻记者具有强健的体魄,并具备优质的心理素质,从而才能够支撑采访工作持续开展。

对于采访工作人员而言,无论是性格还是职业等多方面的因素,均具有复杂特性,要求电视台新闻记者具有强大的内心。在注重培养个人把控力的情况下,以深层次的角度,分析并挖掘新闻事件背后所隐含的真相。不仅如此,还需要在设定新闻采访主题时,及时与被采访对象取得联系,并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充分还原事件真相时,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需要注意的是,在“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工作中,一旦出现突发状况,还需要对记者的应变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使其可以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对整体采访流程做出合理的调整,以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完成[3]。

(四)切实落实“走基层”蹲点采访工作

在新闻工作过程中,高质量的新闻报道形式,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而优秀的新闻资源则是从人民群众和基层群众中获取。因此,在采访的初期,新闻记者必须把民众视为新闻报道的主要目标。除此之外,在接受采访之前,记者要深入基层,全面了解群众的真实需要和思想、看法,在遇到需要的时候,要把“走基层”的“蹲点”工作任务贯彻下去。

电视台新闻记者还需要及时处理好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在加强合作和联系的同时,力求能够从人民群众当中,挖掘与新闻事件相关的真实信息,以保障新闻采访报道更加全面。所以,在落实“走基层”蹲点采访工作的过程中,电视台新闻记者不应将其视为一项工作任务,而是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等阶段,注重对经历和经验的积累,从而获得更加真实的体验效果[4]。

为此,在采访工作当中,要求电视台新闻记者能够与人民群众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在深入基层群众实际生活时,能够在新闻报道时了解群众需求,并站在群众的角度思考相关问题。在了解群众所关注的重点时,主要是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使新闻的内容更具说服力。

三、创新电视台新闻记者“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形式的对策

(一)深入基层且报道形式多种多样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目前的电视新闻工作者“走基层”的“蹲点式”采访模式,为了适应社会的变迁,对其发展和变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采取了“走基层”的方式,但也要在内容上进行创新和改革,将采访的内容与现实中的新闻内容相结合,对传统的采访方式进行调整。另外,在丰富基层采访报道形式时,还可以加入其他类型的报道形式。例如连续播报、人物纪实片、专题新闻片等。同时,既要突出新闻中的宣传要点,还应为电视台收视率的提高提供支持。

例如,在某电视台节目中隆重推出了话题新闻,在记者深入到基层之后,通过连续的采访形式制作成新闻报道。将新闻报道的视角锁定至话题中,结合话题所涉及的方向,将其作为后续采访工作的切入点。通过揭示受众的想法和心情,在新闻记者面向受众亲身采访之后,能够反映出受众的真实想法,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5]。

该类节目播出之后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共鸣,并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形成合力,致力于解决话题新闻中的问题。在记者报道过程中,将其中的热门话题作为主线,采用真人真事的采访形式,有效烘托新闻的报道效果,既能够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还可以形成多样化的报道形式,使该类节目在播出之后,能够得到受众的高度认可。

(二)保障报道素材多样,形成鲜活的采访内容

在电视台新闻记者参与“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工作时,所面对的群体来源于不同的生活阶层,且群体的价值和理念具有较大的差异。对于每一类的特定人群而言,在面对相同的新闻事件时,所持有的看法各不相同。所以,在搜集新闻素材的过程中,新闻记者仅使用单一化的素材类型,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多样化采访人群的需求。

为此,在“走基层”蹲点式报道过程中,增加了大量的报道材料,对不同阶层的群众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以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要,让基层采访报道这个环节更加鲜活。

例如,在某电视台,有一期以农村为题材的节目,播出的新闻内容各异,话题五花八门,如老年人睡眠不足、高三学生压力、绿色环保等,所选取的素材具有多样性,这些新闻都是以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为中心播报的。从受众的角度来看,既能贴近受众,又能加强节目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所以这类节目的收视率也会更高。

四、结语

在电视台新闻记者参与“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工作时,顺应了新时代新闻行业的发展需求,在深入到基层时,通过获取真实、全面的新闻信息,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发挥新闻的报道价值。在“走基层”蹲点采访中,电视台的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站在受众的角度看待问题,并思考民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借助真实的报道内容,充分体现出民生需求,使新闻报道能够真正表达民意,进而达到宣传正能量的效果,有利于和谐社会发展氛围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