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木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使用成本呈现出了急速下降的趋势,网络传播本身的去中心化,使得传播规模和影响得到了空前的增加,这为环境舆情迅速发展带来了明显的集聚效应。随着环境舆情的萌芽、膨胀及快速传播,公众潜在的态度和情感开始转变为现实影响,并在社会传播中呈现出多主体、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态势。

关键词:环境;舆情;演进

总体而言,环境舆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会经历“酝酿-发酵-高涨-回落”四个阶段,其中有三个明显的节点。把握好四个阶段的特征有助于合理认识环境舆情的走势,进行科学的推测和判断,抓住关键节点,合理引导舆论。

一、酝酿期:信息劝服单一,对抗性话语较少

环境舆情一般是由某种环境事件引发的个体观点表达,并在二次传播中逐渐扩大化。在酝酿期间,网络传播中呈现碎片化和单一化的态势,信息劝服单一,对抗性话语也因此较少。此阶段的网络信息没有合理进行策划和组织,分布零散,影响力也有限,关注人群较少。大多数网络信息也都仅仅只存在于这一阶段,具体表现为主体分散、信源分散、传播路径分散、受众分散、效果分散等。网络信息分布在各大微博、论坛、新闻评论、博客之中,一般由单一的个体传达,难以产生效果。

一般来说,环境舆情在酝酿期上升到发酵期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冲突性。比如环境问题因为和民众的生活权益息息相关而备受关注,因此一旦形成对抗,就极容易遭到激烈的批判,引发环境舆情事件;第二,典型性。所谓的典型性就是环境问题而引起的群众事件具有高敏感度和高关注率,极易标签化,在一段时间一定范围内能够引起社会广泛传播,公众对于舆情走向就更为灵敏,一旦与预期相差甚远,可能将舆情发展推向下一个阶段;第三,模糊性。在发酵期的舆情虽然内容上具有强冲突性,能够引发人们持续关注,但消息来源、具体细节、价值判断上含糊不清,巨大的细节推敲空间和难以定论的价值取向,在发酵过程中引发极大争议,新的意见不断衍生出来,舆情走势开始上升到新的阶段。

二、发酵期:异质个体诉求多元性融入螺旋意见流

当部分分散式的网络信息由于某些因素被人关注,在社会上引发多种争议,热度不断升高,话题数量增加、访问点击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最终汇集成庞大的信息流。在关注过程中,由于异质个体诉求多元性,隐性社群的共同利益诉求开始显现出来,这一潜在社群对于沉默的双螺旋包容多元化意见,以及推动舆情多样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环境舆情的发酵期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点击量增加。网民开始对某种环境话题形成普遍的关注,话题更新频度也呈急剧上升的态势,环境舆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热点;其次,细节增加。事件的细节不断完善,同时部分网络谣言滋生,信息呈现多样化局面;最后,提升价值,不同网民或媒体展示对于同一环境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信息开始集聚,舆论也逐渐向高潮迈进。

三、高涨期:关键节点爆炸引发激增式信息流

本阶段的环境舆情发展已经达到顶峰,关键的节点出现舆情爆炸式的扩散,个体此时完成了“被动沉默-主动沉默-主动发声干预”的过渡,进而引发激增式的信息流。特定环境话题已经成为网络关注的焦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对特定话题进行大篇幅的关注。此时,舆情不再是受大众传媒强力影响被动状态。个体所在的社群对舆论的形成具有节点式爆炸的倾向,有改变大众传媒倾向的可能。同时,它还会反作用于现实议程,对社会公众和政府行为带来相应的改变,社会上关于特定环境议题“全民互动”现象明显,议程设置作用凸显。因此,合理应对舆情就成为顺应民意的表现。舆论热炒的话题,会借助舆情将受众注意力资源、事件影响力以及媒体影响力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其成为一段时期内的焦点。

四、回落期:意见气候回落,议题显要性转移

当环境舆情事件经历高涨期后,意见气候回落,议题显要性转移,舆情开始走向平缓。一般而言,它具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事件得到妥善处理而自然平息。环境舆情事件中一般能折射出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民意取向,从中可反映出政府有关部门工作失误和信息处理能力较低。如果事件能够得到妥善处理,舆情管理部门能积极和网民对话,并与网民的基本诉求达到一致,舆情危机得到了较好的化解;第二,自然平息。一个普通的网络舆情事件,从出现到基本平息(每小时2-5个帖子)需9-12个小时,存在周期通常为1天。尤其是当新的舆情事件发生时,网民的注意力发生了转移,而此事件的基本情况已经进行详细报道,事件自然得到了平息;第三,政府强制干预得到平息。这包括发布了权威信息,引导舆论,或者直接删除各种煽动性帖子和虚假信息。

参考文献:

[1]郑保章,王爱玲,柴玥.信息的协同过滤与网民的群体极化现象[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8,01.

[2]陈力丹,王辰瑶.舆论绑架与媒体逼视——论公共媒体对私人领域的僭越[J].新闻界,2006,02.

[3]陈福集,陈婷.基于SEIRS传播模型的网络舆情衍生效应研究[J].情报杂志,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