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茵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人物画图像叙事顷间的研究,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传统人物画中图像叙事不同类型“顷间”对传递信息的作用。通过对传统人物画图像叙事顷间设计方法的探索,分析传统人物画中各类叙事顷间的设计方式,并以儿童绘本设计应用为切入点,探索本土化儿童绘本设计图像叙事的理论模式。

关键词:传统人物画;图像叙事;顷间;儿童绘本

一、传统人物画图像叙事的顷间

当绘画用来讲述时间或情节史,图像叙事就出现了。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需要用图像来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进行必要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中国古代叙事性绘画应该最早出现在马家窑文化的舞蹈纹人物彩陶盆上,三组共十五个人物在由作者意向设定的空间布局中进行着某种交流活动的画面是中国最早具有叙事意味的图证。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经历了“与神共通”的先秦人物画,“世俗醒世”的秦汉时期人物画,尽显“风神与气韵”的魏晋南北朝人物画,体现“气质俱胜”的隋唐人物画,产生“演进与变异”的五代人物画,讲究“达情适意”的两宋人物画,强调“意境与意趣”的元代人物画,追求“雅俗共赏”的明代人物画,“纵情与怪异”的清代人物画。无论是山东孝堂山石祠《泗水取鼎》画像砖,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还是明代丁云鹏的《撒酒图》,各个历史时期不同人物画都是通过人物图像将代表作者意图和社会意义的选取事件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某一个“顷间”表达出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将作品的意蕴定格在最具表现力的瞬间。

图像是视觉符号在媒体中空间性的存在,当图像需要产生叙事作用时,必须具备时间性展示的功能,这就要求在作品中使图像在经过设计后呈现事件的发展轨迹,使画面定格在时间进程中。在传统人物画中,存在大量的不同类型的叙事顷间,主要包括一般性顷间、决定性顷间、象征性顷间三大类型。一般性顷间多见于对现实描绘的作品中,主要用于再现当时生活、宗教仪式、特定情境等现实境况。如两汉时期的画像砖中出现大量现世生活中的宴饮、庖厨、劳作和车马出行等绘画题材。决定性顷间多见于强化特定事件的作品中,对事件高潮部分的瞬间表达,“决定性的瞬间”能够调动所有图形元素将叙事能量调至最高点,最大化的激起观者的想象力。如明代周臣《柴门送客图》中文士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画中各种细节的刻画反映出画家在艺术构思上的精妙。象征性倾间是继唐以来,因艺术家对作品“现代性”的自觉性追求,力图通过对客观对象本源的挖掘,以诗意化入物象,以人情感化物象,图形出现个性鲜明的特征性,产生具有象征性的瞬间。如五代贯休的罗汉像创造了一种写意式的佛教人物画,更多的是对绘画本体元素的关注,对图像造型的线、形象、色彩、空间提炼出迥异于其他佛教题材的绘画范式。

二、一般性倾间中的画面空间设计

儿童绘本的空间设计的特点是满足儿童对空间的想象力,在想象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叙事。传统人物画的空间设计提供了多样化的范式可供参考。敦煌壁莫高窟257窟《沙弥守戒自杀缘品》中,画面空间追求平面装饰的象征空间感,比如省略墙壁,只以门廊象征性的表示室内空间,故事的各个情节就在这种象征空间中自然分割,组成一组具有戏剧性的叙事情节。娄睿墓壁画《仪卫出行图》构图上突破汉代绘画平面散置的表现样式,人物的空间关系进行了有目的性的叙事组合,人物、鞍马聚散有致,或行或走,前后呼应。山东祠堂画像中的《庖厨图》,画面打破了厨房内外的空间界限,把不同的空间环境勾连在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庖厨场景。画中粮仓和厨房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但在观念上两者放在一起很合逻辑。画面整体呈俯瞰视角,建筑、人物和器具通过事件的叙事要求本整合在一个连续完整事件展现的空间中。

同样,在儿童绘本设计中,绘本中简洁的文字交代不清楚许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等信息,儿童信息接受的特点很难通过文字了解人物的性格、情绪以及微妙的心理活动,图像担任了绘本中几乎所有的叙事工作。传统人物画一般性顷间的设计方法给绘本创作提供了有效的参照,创作过程中设计具有连续特性的趣味性小细节插图用于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运用插图的构图、色彩、造型等建构儿童想象中的时空场景,从而达到对文字所表达的主旨概念外投射情景空间架构的认知。

三、传统人物画图像叙事结构中的决定性顷间

传统人物画在故事性画面的创作上,出现两种不同的构思:一种是以主体发生事件为核心,打破时空的界限,将不同情节巧妙地组合到同一画面中的“异时同图”,这种结构主题鲜明,以“满构图”的形式让观众快速掌握核心信息。敦煌壁画中《萨埵王本生》中以“异时同图”的结构将八个关键情节整合在同一个画面中,以萨埵王为核心,在一般性顷间为画面整体布局的同时,设计以“萨埵王以身饲虎”的决定性顷间;一种是“横卷式”连续结构,这是汉晋儒家思想在故事化形式上的新发展。整体按照故事发展的主线将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交代清楚,以连续画面的形式完成整个图像叙事。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以曹植与洛神相遇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分段把人物安排在时空环境中,以设色长卷的形式将整个事件娓娓道来,关键情节点上着重刻画情节冲突下的人物情绪,如“子建睹神”的描绘中,着力刻画曹植突然发现洛神时的决定性顷间,利用形态和眼神,很好的传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决定性顷间设计中,强调三组关系。一是文字与图形的关系,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是在脱离故事的基础上转向说理的艺术作品,用人物图像及叙事情节来表达抽象的议题则要借助文字辅助观者解读;二是人物与场景的关系,敦煌莫高窟285《禅修》中出现高度概括简化的形象,运用人与环境相结合,通过刻画洞外动乱喧嚣的环境来反衬禅僧修行时“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静寂心境;三是人物与人物的关系,顾恺之人物画在处理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表现人物的性格神态时,讲究“晤对神通”,认为在画群像时,必须刻画出各个人物的不同神态,通过传神的眼动视线加强人物间的合作关系,从而达到加强图像叙事理解的作用。张萱的《捣练图》更是以巧妙的视觉构思、生动的人物视线互动使作品成为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书中有关视觉心理学的示范案例。

儿童绘本的叙事结构大都在一般性顷间的整体建构基础上设计关键情节的“决定性顷间”,关键画面集合各种绘画元素促使观众产生瞬间爆发的强烈情感。儿童绘本存在的首要目的是讲述故事,提供给观众以视觉的刺激和情感的共鸣。它通过使用具体可感的视觉语言,如构图的组合,形象的象征、隐喻、暗示,色彩的对比,光线的变化等等来表现人物的情绪,揭示人物的心理,并通过这些手段的运用,引导观众通过看得见的画面,去想象看不见的主题思想。决定性顷间的设计是整个绘本取胜的关键所在,能使观众留下深刻的即时印象。

四、象征性顷间的造像范式

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的核心是强调和保持住艺术观念上的理性、单纯、简洁的特点,不同于西方绘画使用充满感性变化的光影表现偶发效果。视觉自然体系经过中国艺术家观念的简化,紧紧抓住形态和色彩这两个基本因素,强调固定的物体形状为主要目的,将表现的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物体形态的“结构线”上。造像的简洁概括、生动传神,色彩的纯粹鲜明、极具象征意味都是符合儿童感知运动发展阶段的视觉接受方式,很大程度上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更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汉代墓葬中“二桃杀三士”中三位勇士造型夸张,突出表现铜铃般的大眼,面部表情极为强烈,五官呈现出极度愤怒后的扭曲,接近今天漫画人物的视觉效果,是中国早期绘画中最具情感特征的人物形象。画中简化其他现实细节,着重强调人物情绪变化带来的形象特征,渲染情绪,这是符合儿童视觉接受的一个重要设计手段。五代贯休的《十六罗汉图》以“胡貌梵相”形成极具风格的人物造像特点,造像的象征性意味旨在突出罗汉的法力无边的宗教神秘感。北宋官本杂剧《眼药酸》作品中,戏剧角色身背布袋,布袋上画着许多带有其身份象征的眼睛符号,作品中象征性顷间的设计利用符号性的图形元素,简单明了的传递故事信息,从而有利于人物逻辑概念的明确,对观者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立足本土传统人物画中图像叙事倾间的研究,加深了对传统叙事方法的认知。儿童绘本设计的图像叙事创作技巧可以在此基础上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力图在空间设计、人物互动、人景互动上获得更多的符合民族特性的创作灵感,从而使作品向观者传递更多的民族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罗一平.历史与叙事——中国美术史中的人物图像[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84-85.

[2]李彦锋.中国传统绘画图像叙事的顷间[D].海南师范大学,2009: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