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霞琴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智慧校园以及“互联网+”融入到高校的各个领域中,高校教师与学生可以在网络新媒体上无限制地转发和扩散信息,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网络大军主体,高校教师与学生形成了高校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管理也成为了高校新的常态之一。但是,民办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并非是简单的事情,其情况较为复杂,因此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舆情引导。

一、影响民办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因素

自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高校开始实施扩招政策,高等院校学生数量因此而迅猛增长,随之民办高校也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办学规模,这使得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再是以往的“经营教育”,而是成为了“大众教育”,教学质量可谓是愈加难以保证,受此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度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选择在网络上宣泄负性情绪。

民办高校是民办非企业,其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全公益性,其具有盈利特点,通过办学从中获得合理回报,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以更加宽松的标准录用学生,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这也为网络舆情埋下了危机和隐患。

我国经济正在转型,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于社会各领域,政府改革过程中突显出食品安全、医疗安全、贪污腐败等问题,民办高校学生因能熟练运用网络工具而处在信息化的风口浪尖,经常接触这类负面信息,受此影响民办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冷人堪忧。

二、民办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复杂化情况

(一)客体复杂性与舆情产生极速化

民办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具有复杂的客体,常见的客体有师生自身相关利益、高校腐败问题、校园安全问题、社会焦点或热点问题、各类政策的制定与出台、高校的后勤管理,等等,高校学生是最大的网络信息使用主体,这些复杂的客体吸引了高校师生们的关注。本文对随机对500名民办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超过96%的学生使用QQ 或微信、超过54%的学生使用微博、超过74%的学生使用QQ空间、超过46%的学生使用贴吧、超过18%的学生使用校内论坛来发表现言论,这些言论经由师生好友与学生家长传播向社会,通过蝴蝶效应引发网络舆论问题。

(二)掌握力度不足、引导不足

微信、微博、校园论坛、各类相关APP 均是高校常见的网络舆情信息平台,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字、图片、短视频、评论,等等,网络舆论的多种多样加大了高校舆情管理的难度;并且,高校网络舆情也因其复杂而难以被控制,民办高校往往因其掌控力度不足而无法有力引导网络舆情。例如,重大事件在网络上会被大量转发,若有社会各界人士的捕风捉影或故意夸张,则会使高校无法轻松控制网络舆情,最终形成较大的网络舆情事件,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建立了官网公众号,但是其经常更新的内容都是与教育成果有关的,与是师生利益有关的较少,造成的影响较小,无法有力进行日常的引导。

三、引导策略

(一)建立健全高校导师制度与相关专业队伍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和引导工作对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与媒介素养,能够熟练进行网络舆情的传播、网络的运营与维护。换言之,可安排具有丰富学生管理经验的教师作为学生的倒置,引导其日常学习、生活及思想,并将导师的指导工作作为绩效考核内容与师德评判标准。在导师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明辨是非、遵守道德标准与法律法规。此外,高校不应该采取舆论监管方法不可过于简单粗暴,在人工监测网络时不得为了省时省力而单纯的“封堵”或“删除”,为了建设更好的高校网络文化,应做到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评判和指导,建立健全有效的监测机制和处理机制,提高导师专业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以便更有效地进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二)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中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积极梳理和调整各个因素,以使其发挥出更好的通与更加积极的影响,此即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运行机制。而好笑的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内容复杂且需要长期坚持的大工程,工作时间紧、经常突发、对大多数舆情主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经常涉及多个部门,管理人员需要做到顶层涉及,协同各个部门构建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掌控力度和引导力度,从多个渠道对舆情进行引导,以维护民办高校学生的利益及民办高校的声誉。

四、结语

民办高校的网络舆情具有情况复杂化的特点,管理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的影响因素与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引导策略,以做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