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庭昊 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一、何为专业媒体

目前我国对于专业媒体还未形成统一的定义。专业媒体这个词随着自媒体的发展而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一般认为,专业媒体相较于自媒体有更高的门槛,其传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资讯,影响力大,是引导舆情和起主导作用的媒体组织。专业媒体又称机构媒体,主流媒体也属于这一范畴。新华社“舆论引导有效性和影响力研究”课题组根据其研究成果认为目前中国主流媒体主要有中央级媒体、区域性媒体和国家重点扶持的大型新闻网站。

二、专业媒体新闻报道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专业媒体拥有丰富的新闻资源,聚集了各种专业的记者和编辑人才,基本上对大多类型的新闻报道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且,由专业媒体发布的新闻会被受众不自觉的打上权威的标签。但是,即使是纸媒时代,也不排除专业媒体出错的可能性。在新媒体时代,一些专业媒体新闻报道的不足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时效性和真实性的冲突

时效性是新闻的价值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生命。在网络时代,新闻报道很容易实现时效性,很有可能一个新闻事件从事发到第一则网络消息报道的发布,也不过隔了一个午餐时间。如果是专业媒体,比如报纸,除了撰稿还需编辑、排版、印刷和出版,最快也需要半天以上。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真实性却越来越成为当今新闻报道的焦点,其变得日益复杂。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媒介,推动着“事实真相”定义的重新建构。拉图尔理论认为,事实是一系列的人和物在一个网络中共同作用生产出来的。同样的,Silvio Waisbord 认为,真相不再是由专业机构以科学理性的方法来提供的,真相现在是公众在不断地浏览、回避、理解信息的过程中去解读现实的结果,它是一个集体性地去理解世界的过程,而不是由新闻媒体独家决定的东西。也就是说,在言论自由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发表意见。新闻事件的亲历者可以是新闻当事人也可以是新闻发布者。而人们从不同角度发布的信息可能使新闻事件更接近事实,也可能是虚假信息流传,总之事实已经不仅仅是新闻媒体眼中的事实了。同时,由于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对新闻事件自觉地或不自觉的进行信息补充,使得专业媒体发布新闻的时效性受到更大的挑战。2018年,环球网在台北市场选举结果还为产生时,便将预测结果进行了正式报道,而最终投票结果却发生了反转。对时效性的追求是没错的,

(二)疏于核查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在新闻报道的诸多问题中,新闻报道失实是近年来人们一直关注的面向。

在纸媒时代,在记者队伍中就存在作风问题而导致新闻报道失实,原因就包括“怕苦怕累,不深入实际,靠电话、道听途说、想象编造故事”。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并不必然意味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有渠道与媒体进行沟通,各媒体用户成为媒体的消息提供者。甚至其自身发布UGC 内容,被媒体机构的网络媒体平台编辑浏览到而被引用。另一方面,编辑记者动动鼠标和键盘,就能使得网络上的一张图片、一条用户发布的信息变成一则有模有样的新闻报道。总的来说,网络媒体技术发展使得信息来源更加丰富,同时又使得记者更疏于核查信息来源的真实性。

比如在四月份刘强东案的进展中,机构媒体未经真实性的核实,便将两段来历不明的视频作为新闻报道的内容。当记者不去核实网络消息的真实性,那幺记者就不是在进行新闻生产,而是在从事宣传和公关行为。

(三)新闻报道缺乏专业性

时间、地点和人物是新闻不可缺少的要素内容。这是新闻工作者应知晓的基本认知。而2019年《北京青年报》的一位评论员却将缺乏上述要素的消息作为新闻评论的事实依据。评论《小偷偷电瓶车身亡车主要不要赔偿》经刊发后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这篇评论以专业的视角对事件进行了评论,本应体现评论员多方面的知识背景和综合素养,实际上却展露出评论员将新闻报道内容的重要元素“无中生有”的非专业性。

相较于自媒体从业者,专业媒体的记者具备更丰富的新闻报道经验、更敏锐的新闻敏感,拥有长期积累的素材和资源,这是专业媒体的优势。但从上述失实新闻看来,优势并不是绝对的。

三、对于专业媒体事件报道问题的对策

(一)重塑公信力,重视事实核查

网络的发展使得新闻媒体的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这是个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时代,自媒体不断发展发展。同时,由于大多数自媒体专业素养不高,追求的不是新闻价值,也不具备媒体职业操守,为了关注率、点击率而夸大新闻事实,甚至制造假新闻,造成网络上虚假信息泛滥。一则新闻传播开来,受众一时之间还不能得知事实的真貌。于是许多研究者称媒体公信力在日益下降。其实这种说法不太严谨。一方面,由于虚假新闻泛滥而导致公信力下降的重灾区集中在以营销号为主自媒体阵营,并不能代表全部媒体,专业媒体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坚守新闻事实的底线。另一方面,公信力强弱不是由媒体自身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受众信任与否。根据2015年媒体公信力调查结果,相比市场化媒体,专业媒体的公信力更高,特别是《人民日报》这种拥有绝对公信力的专业媒体,这种公信力是基于在受众中长期积累的印象分。

而判断新闻的虚假与否,其中一个方法便是看新闻发布来源,如果是发布与专业媒体平台,大多数时候受众会给予直接信任。所以,专业媒体人更应该重视对消息来源的事实核查,听听多方的声音,做好真实性的把关人。

(二)提高运用多媒体报道新闻的能力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新闻报道的多样化是媒体报道达到时效性要求的有效方式。比如对于突发的、迅速在公众之间流传起来的事件,如果新闻记者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通过网络平台对事件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直播,并且是多视角的直播展现,将足以将受众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实际上,现在机器写作、AI 主播等技术的逐一涌现,技术的不断的发展使其逐渐渗透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对于新技术,媒体人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熟练掌握各种报道方式、形式的特性,运用多种报道方式更好的呈现新闻事实。让技术服务于人,而不是让人为技术退场。

(三)体现真正的专业性

如果说专业的新闻记者自身生产的新闻是完整的、准确的,那幺同样的记者也应该对他人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做出正确的判断。信息爆炸的社会缺的不是信息来源,而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发现、识别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专业媒体记者自身本应、更应具备的新闻敏锐感知力。

以长期培养出来的新闻敏感抓住高价值信息、以新闻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提取真实信息,那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是扩展消息来源的助力而不是阻碍。

四、结语

当前专业媒体正在遭受新媒体环境的冲击,不断尝试媒体转型发展。在适应新媒体过程中,过度追求时效性、疏于验证消息来源真实性、错误展现专业性对专业媒体新闻报道的结果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但无论环境和语境如何变化,专业媒体应该坚守自身的专业性,维系自身的公信力,继续发挥价值引导者的作用。即使自媒体日益发展,专业媒体在新闻一线仍占据着重要地位。保持自信,也保持自省应是专业媒体该持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