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晨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在2013年之前,中国的真人秀节目大多以平民为主角,比如2005年的《超级女声》,捧红了一批平民偶像,比如2010年开始放送的《中国达人秀》,连续三季打破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收视纪录,再比如江苏卫视的交友类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通过参与节目的男女嘉宾们的直白言论,一直吸引着舆论关注并引发热烈讨论。而2013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明星亲子旅游生活体验类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一时间火遍大江南北,自此以后,明星真人秀开始“异军突起”,迅速占领了娱乐类电视节目的半壁江山。明星真人秀邀请为大众所熟知的明星参与节目,制定游戏或比赛规则,记录明星在游戏或比赛中的行为举止,并通过塑造节目自身的真实性、竞技性、冲突性来吸引受众的目光。从表面上看,明星真人秀之所以能够风靡的原因是由于明星本身具有“粉丝”基础,能为真人秀带来大量受众。但是明星真人秀之所以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综艺节目市场中占据半壁江山,并不仅仅是因为明星带来的粉丝基础,明星真人秀还满足了受众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这才是它能够持续“走红”的原因。

一、从精神分析理论出发探究明星真人秀走红的原因

劳拉·墨维在她的论文《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中从精神分析视角出发分析研究了大众电影,她认为大众电影满足了群众的窥视欲,也就是观看的快感,而窥视欲则是在自恋的氛围中滋养出来的,大众电影也同样满足了观看者自恋的快感。如今的明星真人秀也与当时墨维所论述的大众电影有相似性,同样满足了观众两方面的快感。

(一)满足群众“窥视”的快感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偷窥他人的欲望,而明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往往被大众所追捧,因此人们更加渴望了解明星的一切,希望窥视他们的身体、性格和生活,而明星真人秀就很好地满足了受众对明星的窥视欲。

真人秀节目最常使用的噱头,就是把明星的身体作为看点来吸引受众的关注,比如热播的明星真人秀《奔跑吧,兄弟》就将“林志玲热巴湿身肉搏”、“长腿女神组团来战”等涉及或者描写明星身体的信息作为看点来宣传节目,再比如江苏卫视的《星跳水立方》也一直使用“腹肌”、“肌肉”、“翘臀”、“素颜”等关键词来迎合观众对明星身体的窥视欲。这在明星真人秀的宣传与卖点中是屡见不鲜的手段。在此,节目制作方利用明星的身体打造节目看点,并进行有意识的夸张和渲染,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

除了通过将明星身体作为卖点以满足受众对明星身体的窥视欲望之外,通过消费明星的情感生活或荧幕外的私生活以满足受众在其他方面的窥视欲,也是明星真人秀吸引眼球的重要手段。

明星真人秀常常利用明星的情感生活作为卖点来进行炒作,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在节目中通过放大参与节目的一对男女嘉宾之间的交流互动,并对其进行后期宣传,营造暧昧气氛,也就是俗称的“炒CP”。明星真人秀也会选择直接邀请明星夫妻或者情侣一起参与节目,而此时节目的宣传重点就一定会落在这对明星夫妻或情侣之间的互动上,因为这对明星不管是秀恩爱还是有争执,都极大地满足了观众对明星情感生活的窥视欲望。

还有一些明星真人秀则将直接镜头延伸到明星的家中,通过放送明星房屋的装潢摆设、明星的家居生活、明星的起居洗漱、明星的日常三餐等等属于个人隐私的内容,来吸引观众。相比较于明星穿着光鲜地参与颁奖典礼、接受采访或者演出作品,明星的私生活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而明星真人秀正是利用了观众的窥视欲来达到其宣传目的。

(二)满足群众“自恋”的快感

之前已经论述过,由于窥视欲的作用,观众希望能够通过节目设定的场景、情节,看到明星们在现实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还希望能够看到明星作为普通人的生活常态以及他们面对突发状况时的行为举止。近年来,明星真人秀也常常以完成任务、分工协作、竞技比赛等形式作为节目的基本框架,将明星还原到观众所希望看到或者说所认为的“最真实的状态”,以唤醒受众的认同感。在此过程中,明星面对节目组的设置必须要完成许多任务,这让观众发现,原来明星也像普通人一样,会遇到各种困难,要进行一系列挑战。事实上,观众在观看明星真人秀时也是一个身份认同的形成过程。如果明星完美地完成了任务,那幺观众就会将这个明星形象认同为另一个理想化的自我,明星此时就成了观众所认为的自我形象在银幕上的投射。相反,如果明星在任务进行中大出洋相,不仅仅为节目制作了“笑料”,同时也满足了观众的“自恋”心理,观众会认为自己能够比明星做得更出色,逐渐认为自己和明星之间的差距并非不可逾越甚至自己高于明星,从而获得越来越强的自我存在感和认同感。

二、从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出发评价明星真人秀

(一)同一性与可预见性

1944年,西奥多·阿多诺和马克斯·霍克海默用“文化工业”这个概念来描述群氓文化的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他们声称,文化工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两个特征:第一,同质性,“电影、广播和杂志构成了一个体系,生产出来的东西从整体到局部都是千篇一律的……所有的群氓文化都差不多”;第二,可预见性:“只看一部电影的开头,就可以猜到其结局……一点儿悬念也没有……其结果就是同样的东西被翻来覆去地再生产”。

而明星真人秀也具有同质性,诸如《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极速前进》之类的明星真人秀在形式上都有相似性,所有的明星真人秀都要求明星完成任务,而明星在完成任务中或依靠行为举止的搞笑、或揭露自己的私生活、或卖弄自己的肉体,其目的就是为搏观众一笑,甚至没有任何道德、精神、政治的内涵,因为明星真人秀就是依靠满足群众窥视欲与自恋欲来吸引受众的。可以说如今不同类型的明星真人秀实质是都是“换汤不换药”,可能邀请的明星不同,拍摄地点不同,游戏形式不同,但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虽然明星真人秀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并不符合文化工业产品的第二个特征——可预见性,由于其游戏竞技主题带有不确定性,因此最终是谁取得了胜利似乎是不可预见的,但是从节目过程以及节目性质上来讲,它依旧具有可预见性。因为我们都不用去点开观看,就能知道明星真人秀的主题,它只是为了吸引观众,我们不需要去预测明星真人秀,因为它本身根本就没有剧情可言,甚至可以说预测真人秀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明星真人秀的结果对于其节目本身来说并不重要,明星真人秀更看重的是节目过程中产生的能够吸引观众的“爆点”,因此在这个层面上看,它比其他文化工业产品,比如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等,更具有可预见性。

于是,我们可以认为明星真人秀依旧符合文化工业产品的特征,首先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其次是无悬念可言的可预见性。

(二)虚假性与欺骗性

马尔库塞于1937年在《文化的肯定性质》这篇文章中对“肯定的文化”做了详尽的阐释,他认为肯定的文化就是被资本主义异化了的文化。首先,文化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屈从于利润的动机和交换价值,异化成为文化商品,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文化的否定性也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的完全认同和支持。肯定文化的生产者所关心的只有经济收益,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就必然趋同、附和于现实,才能给生产者带来经济利益。并且,肯定性质的文化具有虚假性,而这种虚假性使得大众失去判断能力,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反抗消解于其虚假性中。

并且如今观众喜欢看真人秀,因为它满足了观众自身的窥视欲与自恋心理,因为观众以为他们看到了明星的真实私生活,看到了明星工作之余真实的一面,殊不知明星真人秀由于受到了市场形态和权力意志的操纵,努力构建以向观众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虚假世界”:节目流程有台本安排,限定了每一个环节的拍摄地点拍摄时间,节目展示的只是它希望可以、也能够给观众展示的东西;活动进行有剧本编排,甚至明星在节目上展现的笑料也可能是节目制作人想出来让明星展现的,并不是明星的真实表现;明星形象有规定人设,他在节目上的种种表现只是为了符合他的节目“人设”,而并不是他的真实性格。前述文章中提到的女明星素颜,实际上女明星可能也化了妆,只不过用“素颜”这个噱头更容易引起受众关注,而炒CP 也极有可能只是男女明星配合节目组吸引热点而上演的一出“好戏”。

明星真人秀发展到现在已经不再是明星真实的展现,而是演技的考验,体现着大众文化的虚假性和欺骗性。由于市场操控和权力意志,明星也被异化为文化工业中的消费品,成为文化工业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链条。他们出演真人秀的出场费明码标价,他们消费自己的形象、消费自己的身体、消费自己的情感生活、消费自己的隐私,其个性也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与制约,在节目中戴上了虚假的面具,配合权利集团卖力演出“愚乐”大众,而大众则沉浸在他们表演出的虚假世界中,追寻着虚假的快乐。

大众认为观看明星真人秀是他们自发选择的结果,殊不知他们观看节目也是受了节目宣传的效果,而观众更是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跟随着节目演进和明星表现,也慢慢失去了主动思考的能力,然后被节目的剪辑效果所牵引。此时大众由于失去了在大众文化中自我思考的主体地位,就成为了资本家创造经济利益的工具。

运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来分析明星真人秀节目,是为了能够向大众揭示明星真人秀的同质性与欺骗性。大众在观看明星真人秀时确实可以缓解现实世界所带来的焦虑,但在娱乐自身的同时也要能够冷静看待,不要为人所“愚乐”,更不要沉浸于虚假世界。如果沉浸在明星真人秀的虚假“陷阱”之中,就会导致消费异化,最终导致精神危机。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提出,人的本质是爱欲,而类似于像按照广告来放送、娱乐、行动和消费都是虚假的需求,因为这是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到个人身上的,明星真人秀也是一种“虚假消费”,节目组通过广告等多种方式的宣传,来吸引观众消费节目。观众观看明星真人秀也并非出于本质需求,只是出于欲望。在扭曲的消费观念的引导之下,观众沉浸于明星真人秀带来的窥视欲与自恋感的满足之中,却忽视了自己精神方面的真正需求:艺术的审美、文化的批判、人文的关怀。这样下去必将导致人性的异化,使人与自我分离,最终陷入萎靡不振的精神痛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