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兴健 刘泠梓茵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 贵阳 550001;贵州大学阳明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延绵5 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中孕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镌刻在每位中华儿女心中的符号记忆,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和魂。它与党在革命战争中领导人民创造出来的革命文化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创造出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道,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最为宝贵的遗产和最为珍贵的礼物。

自201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来,贵州省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奋力开创媒体融合发展新未来,贵州特色传统文化出版工作取得明显进步。

《贵州省侗族大歌精选》是项目执行单位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继2021年完成中宣部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贵州省区域内民族音乐田野采风工作”之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调研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再承接中宣部“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的又一重特大项目,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为将这一国家级的重大出版项目抓好、抓落实项目执行单位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经过精准策划,积极组织专家录制拍摄团队,以贵州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侗族大歌”为突破口,全面收录整理贵州南部侗族地区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3个县相关侗寨的侗族大歌加以出版。这是贵州省第一次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全面挖掘、抢救、整理、出版“贵州省侗族大歌”的伟大工程。这是贵州文化人进行文化寻根、唤醒民众文化保护意识、积极普及贵州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行动。

项目一方面加大了贵州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另一方面重塑了新时代贵州人的文化自信。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从江、榕江等南部侗族聚居区的侗族大歌,是贵州省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被誉为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中国复调音乐的“活化石”。

1986年,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漂洋过海参加“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演出,由于唱法罕见,技压群芳,惊艳四座,被法国专家称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从而终结了西方人认为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历史陈见。此后,侗族大歌一度风靡全球,唱响誉满全球的维也纳金色大厅,并在美国、俄罗斯、匈牙利、日本、新加坡、挪威等多国巡回演出。这是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在国际大舞台上最美绽放,它重塑了贵州人的文化自信,向世界传播了贵州最好听的声音。

侗族是贵州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他们能歌善舞,自小就会唱歌,素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说法,“饭养身、歌养心”是他们生活最贴切的写照。

贵州侗族以锦屏北部为界,分为南部方言区和北部方言区。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的侗族属于南侗,锦屏、天柱、玉屏等县的侗族属于北侗。“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山清水秀的南部侗族地区,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的民间音乐,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国极为罕见。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历史繁衍生息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食粮和智慧结晶,一般分为嘎老、嘎所、嘎锦老、嘎腊温、耶、嘎莎困、嘎戏曲等,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宋代已较为成熟,明代已盛行于部分侗族地区,至今仍然流传于黔东南侗族南部方言区的部分侗寨,是侗族原生态文化的活态存续和直接体现。

“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模拟自然界的“鸟叫虫鸣”和“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创造出来的音乐,最为着名的有《布谷催春》《蝉之歌》《松鼠歌》《筑塘歌》等,体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是万物有灵的诗性精神和美学追求。

“侗族大歌”是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百花园中的一朵珍贵奇葩,它不仅是一种少数民族音乐演唱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侗族人民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无论从传承保护,或整理出版的角度,都具有巨大价值和意义。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文明及现代商品社会促进了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一批批侗族农村年轻人前赴后继远走他乡,到城市读书、打工、工作和置业,不愿意回到家乡传承本民族文化,导致曾经封闭的侗族聚居区的原生态文化形态面临严峻挑战,依附在稳固性强的农耕文化基础上的侗族大歌,后继乏人,有的传统歌曲已面临失传的危机,侗族大歌的传承和保护堪忧。虽然某些旅游景区组建了侗族大歌演唱队,但针对游客的表演性演唱曲目往往较为单一,不足以真正达到系统传承的目的。而掌握侗族大歌丰富传统曲目的人,大多是中老年人,且生活在远离景区的偏远村寨里,很多人都是空巢老人,靠心口相传的侗族大歌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这一独有的文化瑰宝一旦消亡,将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损失。鉴于此,加强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贵州侗族大歌的抢救、保护、传承,已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事情,更是每位贵州文化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项目执行单位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是贵州省唯一一家同时具有“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出版资质的文化企业,主要经营文化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出版、策划、拍摄、编辑、制作、发行等。目前,公司现有出版专业团队14人,有自己的专业录制团队和编撰团队,同时,该出版社还与贵州大学音乐学院、贵州省音乐家协会、贵州省非遗中心及部分传媒机构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强大的专业技术力量和人才队伍支撑。

二是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曾先后参与和策划执行过“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多彩贵州”舞蹈大赛,第一、二、三届“多彩贵州·中国原生态国际摄影大展”。2016年5月策划的《寻找美丽家园——贵州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歌舞大系》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规划》,2021年执行的“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贵州省区域内民族音乐田野采风录制多次获得主办方和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2012年出版的《少年邓恩铭》获得第14届电影华表奖提名奖以及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出版的《天地绝唱:走向世界的原生态音乐》曾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在精品出版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储备了大量的题材。

三是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曾成功参与“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贵州省区域内苗族、布依族、彝族、侗族、白族音乐田野采风录制工作,非常熟悉原生态音乐舞蹈的录制和编撰技巧,同时还掌握了目前国内采风录制的最高技术,储备了大量的侗族歌舞素材。

四是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的主管主办单位——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是贵州省当前最大的融媒体矩阵之一,集团现有在职员工1 700余人,总资产逾14亿元,完全具备项目启动的能力。同时,项目执行单位还可以向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部门申请专项资金扶持,这是项目执行单位的一大优势。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贵州侗族大歌精选》是集录制、拍摄、创作、出版、发行及推广为一体的重大出版项目,项目主要采集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代表性的侗族大歌曲目以及一些有价值、容易被忽略的侗族大歌传统曲目,在保持原生态面貌的基础上,按照现代化、时尚化、国际化的原则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全新表现,并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包装和推广,使之符合现代人的接受心理和审美倾向,让面临失传危机的贵州侗族大歌焕发光彩,走出大山,走向世界。项目最终将向世人呈现一套图文并茂、便于传承的大型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

项目建设是贵州文化领域“探索富有贵州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的重要创举,项目的策划执行旨在挖掘贵州独具特色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贵州省“十四五”提供坚强的文化支撑,在彰显贵州特色民族文化软实力,增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因此,《贵州侗族大歌精选》大型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录制、拍摄、整理、出版,也是贵州文化人进行文化寻根、唤醒民众文化意识、普及贵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大文化行动。

三、项目呈现形式、编制内容及执行标准

(一)呈现形式

《贵州省侗族大歌精选》大型音像制品+U盘融媒体出版物是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策划的大型音像制品融媒体出版物,项目一改以往传统音像制品以光碟为载体的出版形态,而采用新时代背景下U盘+电子出版物的融媒体思维,不仅可以多端传播,而且能最大化满足受众的需求。

(二)编制内容

根据规划,《贵州省侗族大歌精选》重点收录整理散存于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等南部侗族地区的“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童声大歌”等多声部侗族音乐,并精选部分曲目编制成《贵州省侗族大歌精选》,以此彰显贵州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魅力。其中,黎平县主要收录拍摄了《布谷催春》《春蝉之歌》《夏蝉之歌》《大山真美好》等曲目;榕江县主要收录拍摄了《侗族大歌招呼歌一、二》《我比蝉儿更伤心》《八月好风光》《终日想你难开颜》等曲目;从江县主要收录拍摄了《嘎平阳》《好郎歌》《妹在外寨人陌生》《夜夜独坐盼郎来》《画眉唱歌不如咱》《我细细思量》《五月蝉歌》《心喜欢》《要不唱歌人说我心傲》《麻雀歌》《猫头鹰歌》《青蛙歌》《小狗小狗要过河》《小羊歌》《筑塘歌》《装呆傻》《松鼠歌》《布谷催春》等曲目。

(三)执行标准

严格按照中宣部《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指导手册(2020版)》“工程实施办法与标准”和《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数字化资源入库标准》执行。在录制技术上,录音均为24/192khz、7.1声道、High Resolution数码音频,录音格式为WAV24bit,ST,48(国际出版标准)。录制设备为2台松下AG-UX90MC作为侧机位,1台索尼PXW-FS7作为主机位。考虑到前期拍摄素材量和后期制作工作量,所有录制素材均为超清,分辨率为1920×1080P,为后期剪辑二次构图留余地。

在录制内容的选择上,一是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主要线索,按照贵州省委宣传部的要求,突出代表性区域、代表性群体、代表性人物、代表性精品、代表性服饰、代表性场景等“五个代表”,重点对贵州省区域内黔东南州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等南部侗族地区的“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等复调音乐,高质量推送具有贵州特色的侗族音乐优秀作品;二是严格按照贵州省委宣传部“课题式设计、项目式管理、工程式推进、台账式督查、绩效式考核”的要求,建立信息报送机制,建立台账,及时报送相关工作推进情况,重大问题及时报告;三是根据“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贵州省侗族大歌精选》编制出版方案,录制前需进行田野调研,录制中要重点采集,录制后要精选出版;四是召开项目推进会,专题研讨项目推进相关事宜,并听取专家意见、建议。紧紧围绕国家录制标准,就“如何采”“如何拍”“如何编”等问题,从技术设备、录制方式、基础资金三个方面加强保障落实。

在内容、编校、设计、印制等方面,考虑到当前媒体的发展趋势,我们运用大型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有声书)的融媒体思维,严格按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音像制品出版管理规定》《音像制品制作管理规定》以及《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规则》等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执行。图书中汉字书写、文字符号、曲谱规范均符合国家标准;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物音频文件应采用WAVE及MP3文件(192KBps以上);音频速率kbps224以上,帧速25/30;视频文件采用MP4文件(H264编码,视频速率kbps1000以上;音频采样为立体声48kHz)。

四、关于做优精品出版的几点思考

仔细分析《贵州省侗族大歌精选》录制、出版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要做优一个精品出版工程,亟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相关工作。

一是吃透政策,明白项目执行标准是关键。因为只有吃透国家相关政策,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选题策划,也只有明白执行标准,我们才能生产出符合国家政策需求的产品。否则,一切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领导重视,各相关单位密切配合是保障。以中宣部“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贵州省侗族大歌精选》为例,该项目之所以成功,主要得力于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项目获批后,贵州省委宣传部和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领导多次组织召开项目推进会,贵州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领导及相关人员倾力帮助指导各类方案的制定、编撰和审定,确保了整个项目有序推进。同时,专班负责人靠前指挥,深入一线督战及各相关市(州)、县(市区)党委宣传部紧密配合,指定专人负责,实现无缝对接,也是确保所选曲目高质量录制重要保障。

三是强强联手,是做优精品出版工作的重要补充。因为再专业的出版社也有自己的短板,做优一个精品出版工程,不能仅靠出版社单方面的“闭门造车”,而要激活更多更优的“专业化”资源。以《贵州省侗族大歌精选》为例,项目获批后,我们就与贵州大学音乐学院组建专业拍摄录制团队,由他们具体负责谱曲的创作和现场拍摄录制的音乐指导,我们之负责有关文本起草、音视频现场录制工作。双方的密切配合,有效助推了项目的高质量编制。

四是编制团队精心设计,确保项目高质量完美呈现。文化产品的高质量传播,不仅需要高质量的内容录制,也需要精心的设计和编排,只有内容和装帧设计都是精品,才会让人有赏心悦目的视听、阅读感受,才能扩大项目的传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