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水源、刘兵兵

(江西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西南昌 330000)

0 引言

桥梁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其桩基质量状况直接影响桥梁的安全性和承载能力。在桩基工程中,低应变检测技术是一种先进的非破坏性评估方法,通过在桩体中施加低应变载荷并捕捉反射波信号,评估桩基的完整性和质量状况。该技术能够检测桩体中的缺陷、裂缝、变形等问题,并提供有关桩基质量的定量和定性信息。通过分析反射波信号的振幅、时间延迟和频谱特征,可以判断桩基的健康状况、质量问题和承载能力。

1 桥梁桩基检测低应变检测技术

低应变检测技术是一种用于评估桥梁桩基质量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它基于材料的弹性性质和反射波的传播规律,可通过检测材料中的微小变形来评估桩基的完整性和质量状况。该技术主要应用于检测桥梁桩基的缺陷、夹泥、裂缝等问题,能够提供准确的质量评估结果,为工程建设决策提供依据。

低应变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施加外力或激振,使桩体发生微小的变形,通过传感器捕捉反射波的信号。这些反射波的传播速度和幅度会受到桩体质量的影响,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信号评估桩基的完整性和质量情况。进行低应变检测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桩体的材料性质、尺寸、深度和周围地质环境等。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准确施加外力或激振,并确保传感器与桩体的良好接触,以获取准确的反射波信号。此外,需要结合实际工程情况,合理设置检测点位和间距,以覆盖整个桩基检测范围[1]。

2 案例分析

2.1 工程概况

低应变反射波法作为超声波方法的辅助手段,已广泛应用于我国桥梁工程建设中。它是一种常用的质量检测技术,能够满足桥梁桩基工程的检测需求,对提高桩基性能水平有积极意义。然而,由于地质条件、桩体长度、直径等因素的差异,低应变检测技术应用中存在一定的离散度,需要加强对技术参数的分析,以保证检测效果的准确性。

选取某桥梁工程项目中的11 根桩基进行检测,并分析检测数据。该桥梁工程项目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岩石风化程度严重,周边土质条件差异较大。这些因素对低应变反射波法的检测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容易导致检测精度不合格等问题。所选的11 根桩基为摩擦桩、旋挖机桩和钻孔灌注桩,其长度在16~40m 之间,直径在1200~1800mm 之间,混凝土采用的是C30 材料。具体桩基信息如表1 所示。

表1 桩基信息

2.2 检测结果

经检测 和评定,确定了1 号、2 号、3 号、4 号、6 号和11 号桩为Ⅰ类桩,5 号桩为Ⅱ类桩,9 号和10 号桩为Ⅲ类桩,7 号和8 号桩为Ⅳ类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桩基进行评定,并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对桩基质量进行判定和分析。在1 号桩的检测中,观察到了明显的反射信号,并在1.5m 深度的位置出现了缩径信号,混凝土的波速相对较低,基本上可以确定出现了缩径问题。通过后续验证分析,发现该位置的桩头在扩径后逐渐恢复到正常的桩径,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大头桩”。混凝土的波速略低于正常范围,主要是因桩体长度稍微超过了设计长度尺寸[2]。

对6 号桩进行检测时,并未观察到明显的反射信号,也没有发现任何缺陷问题,混凝土的波速处于正常范围内。然而,该桩的桩体长度较长且直径较大,在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过程中,很难快速准确捕捉桩底的反射波。为了确保检测的准确度,可以采用重型尼龙锤等方法进行激振处理,以获取窄脉冲低幅度波信号。从该检测结果的分析中发现,在桩体长度较长的情况下,检测精度受到较大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其他超声波透射法进行补充检测。例如,在5 号桩的检测中,发现桩底没有明显的反射信号,但在深度8.7m 位置上出现了缩径信号,混凝土的波速在正常范围内。然而,通过超声波透射法的反复检测,发现8.7m 位置的桩体处于正常状态,而在12.3m 处出现了离析问题。经进一步分析,出现应变反射波缩径信号主要是由于桩身在8.7m 以上出现了渐变扩径情况,之后桩径恢复到原有直径,而在12.3m 位置并未出现离析的病害问题。5 号桩低应变反射波波形如图1 所示。

图1 5 号桩低应变反射波波形

对9 号桩进行检测时,观察到了轻微的反射信号,且在13.6m 和21.8m 位置出现了明显的缩径信号,而波速处于正常范围内。应用超声波透射法进行复核检测时,发现13.6m 和21.8m 位置存在异常,且9m 处的PSD 值未能达到正常状态。初步判断表明,13.6m位置出现了夹泥现象,而9m 位置存在离析问题。此外,应用超声波透射法进行检测时,发现在1.8m 深度处的声速和波幅未能达到临界值,出现异常变化,而22.5m 位置存在夹泥的情况。分析上述结果,发现两种检测方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于7 号桩,应用低应变反射波法未观察到明显的反射信号,但在17.5m深度出现了明显的缩径信号,混凝土的波速处于正常范围。然而,在超声波透射法检测中,发现28.6m 位置存在夹泥情况。经过对该检测结果的全面分析,发现低应变反射波法的数据偏差较大,尤其是在严重病害问题的准确判定上存在困难,容易导致质量事故,不利于质量监督和管控[3-4]。

2.3 有效检测桩长分析

在桥梁桩基检测过程中,桩体长度通常是已知的参数,通过设计方案即可确定。但是很多桥梁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受到地质条件、施工环境以及人为操作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实际桩体长度和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偏差,造成桩底反射波速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对质量判定和分析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在具体的检测环节,通过完整桩体长度的波速平均值反算桩体长度,计算结果很有可能超出原始设计桩长10%左右,偏差较为明显。因此,通常不宜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进行桩体长度测量,容易出现数据较大偏差。

分析表2 数据可知,实际桩体长度由超声波透射法检测进行确定,准确度相对较高。在该测量的环节,5、6 号桩的长度在39.5m 以上,桩底已经没有反射信号,在不考虑地质条件因素的影响下,可以确定低应变反射波法不能应用在长度超过39.5m 的桩体测定中[5]。

表2 有效检测桩长分析

2.4 检测结果准确性分析

选择5~9 号桩进行检测,两种方法的数据对比如表3 所示。

通过对7 号桩的检测结果分析,发现低应变反射波法只能准确检测到较浅的缺陷,无法准确检测较深的第二个缺陷或其他更深的缺陷。

同理,分析8 号桩的检测结果时发现,桩体深度达到10.7m 时,存在夹泥缺陷,但反射信号并不明显,可靠性较差。同时,对于8 号桩的检测,发现存在多项缺陷,某种情况下低应变反射波法能够检测到第二个深度缺陷。

对比5 号和9 号桩的检测结果发现,两种检测方法存在明显差异。

经过对以上应用效果的分析,发现低应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有待提高。因此,需要联合使用超声波检测方法,以更好地确定桥梁桩基的质量问题。

3 桥梁桩基检测低应变检测技术检测要点

第一,在桥梁桩基检测过程中,需要根据桩基的设计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载荷水平,并确保施加的载荷均匀分布在桩基上,过大或过小的载荷都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失真,影响评估的准确性。

第二,进行低应变检测前,需要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包括校准传感器的灵敏度、频率响应和时间延迟等参数,以确保检测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需检查设备的工作状态和电源供应情况,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第三,传感器的布置位置应根据桩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选择。在通常情况下,传感器应布置在桩顶、桩身和桩底等关键部位,以获取全面的反射波信号。确保传感器与桩体的贴合度良好,避免空隙或松动导致信号损失或干扰。

第四,进行低应变检测时,需要确保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采集过程中,需注意传感器接触的稳定性和数据采集的频率。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包括波形分析、频谱分析和振幅变化等,以得出对桩基质量和健康状况的评估结论。

4 结论

其一,低应变检测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质量检测技术,在桥梁桩基工程中应用广泛,对提高桩基性能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其二,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低应变检测技术的应用受限,容易导致检测精度不合格等问题。

其三,对于长度较长的桩体,低应变检测技术的检测精度不够准确,需要采用其他的检测方法(如超声波透射法)进行补充检测。

其四,在桩体长度与设计方案存在偏差的情况下,低应变检测技术不能准确测量桩体长度,超声波透射法的准确度更高。

综上所述,虽然低应变检测技术在桥梁桩基工程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但检测结果会存在一定的数据偏差,可靠性不足,需要与其他检测方法联合使用,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