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艳

摘 要:江苏省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区域间旅游竞争力发展并不均衡。通过投入产出效率分析了江苏省13市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结果显示:江苏省各市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有着明显的差异,可分为三个层次:较强、一般、较弱,其中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竞争力较强,扬州、镇江、南通、徐州竞争力一般,泰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竞争力较弱。究其原因,各市在旅游要素的投入以及对要素的合理化配置上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从而使竞争力较强的地区能够继续保持,竞争力一般的地区得到努力提升,竞争力较弱的地区则实现加快发展。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投入产出效率

一、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处理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在客观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基础上,从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选取指标,形成要素投入综合指标(X)和业绩产出综合指标(Y),并借鉴冯学钢等(2009)、张洪等(2014)的研究,构建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要素投入指标包括资源禀赋、资本、人力资源、支持性设施,业绩产出综合指标为国内旅游产出和国际旅游产出,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2015年),其中旅游资源密集度是江苏省13市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总量X1除以各市土地面积的商。

(二)数据处理方法

1.最大元素基准法

在选用的样本中,每个指标的含义不相同,量纲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导致数据的可比性不大。所以,选用最大元素基准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大元素基准法是用样本中各个元素去除以样本中的最优值,将数据转化为相对于最优值的相对指标。

2.变异系数法

目前大多数学者研究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采用的是层次分析法,或者是通过因子分析对所选指标赋权,以上方法的主观因素较为明显。为了避免主观判断带来的随意和多变,以客观数据的特征为主要准则,采用变异系数法分析的数据,并进一步明确指标的权重。

3、投入产出效率指标E值计算

投入产出效率指标E值反映了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大小,E值高表明对资源利用率高,竞争力强,反之,则说明竞争力弱。旅游目的地的投入与产出两个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一定的投入得出一定的产出,故投入与产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其中,Y表示旅游目的的产出,X表示旅目的地的投入。投入要素指标与产出要素指标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与指标赋权,加权获得旅游目的地要素投入综合指数和产出指数,并得出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效率指数E值。

二、江苏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投入产出分析

(一)要素投入综合指标分析

一般而言,要素投入指标高说明投入量多,而投入量越多则投入的规模越大。江苏省13市旅游目的地在投入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投入指标最高的是南京市(42.37),最低的是宿迁市(8.20),两者之间极差为34.17。苏州、南京、无锡和常州投入较多,说明这四个市的投入规模大。目的地排名相近的南通、徐州、扬州、镇江之间的要素投入指标差异不大。盐城、淮安、连云港、泰州和宿迁的要素投入指标均在10左右,相对投入规模较小。江苏省13市投入规模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各市要素之间存在差异。江苏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各市都有能够支持旅游发展的资源,资源差异并不是特别明显。如无锡的旅游资源投入要素指标最高(5.74),泰州最低(2.54)。与之不同的是人力资源的投入,该投入在13市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最高的是南京人力资源要素投入综合指标(25.15),最低的是宿迁(1.29),两者之间的差距为23.86。南京作为江苏的省会,高等院校汇集,人力资源和资本投入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整体要素投入指标位居榜首。相反,宿迁在资本和人力资源的投入上都比较少,位居末尾。由此可见,旅游目的地的主要驱动力在资本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它们已经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业绩产出综合指标分析

旅游要素产出指标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要素产出量多,表现为产出的规模越大。其中苏州的产出综合指标最高(52.13),而宿迁的产出综合指标最低(1.72),两市产出综合指标的差值达到50.41。南京、无锡、常州的产出指标均在18以上,其旅游业的产出规模位居江苏省前列。连云港、盐城、泰州、淮安、宿迁的产出指标在5以下,说明这5个市的旅游产出规模小,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数都处于全省的末端。南通、徐州、扬州、镇江的产出指标在5-10之间,产出规模属于中等偏低水平。同时,江苏省13市在国内产出和国外产出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国内产出综合指标中苏州最高(16.64),宿迁最低(1.75),两市之间的差异为15.08。虽然各市之间有差异,但是每个市都有一定的国内市场,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相对平衡。相反,苏州国外产出最高(35.48),宿迁最低(0.15),苏州与宿迁的国外产出综合指标差值高达35.33,这充分说明了地区间国际旅游吸引力差距明显。苏州凭借其悠久的文化历史,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其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在国际产出上具有很高的竞争力,位居全省第一。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江苏的省会城市,人才汇聚,经济实力强,旅游业产出水平较高。

(三)投入产出效率指标分析

投入产出效率表明了一个地区或企业的生产是否达到了规模经济。通常将投入产出效率和1进行比较,大于1的表明生产具有规模经济性,小于1则不具有规模经济性。旅游目的地投入产出效率能反映出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大小。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的投入产出效率都大于1,其中投入产出效率最高的是苏州(1.38),其次是南京(1.1)。其他市的投入产出效率都低于1,宿迁的投入产出效率值最低(0.21)。综上,江苏省13市中,苏州、南京、无锡、常州旅游发展具有规模经济性,其它地区旅游发展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规模不经济性。依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投入与产出应该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即投入多产出多。无锡、常州的投入相对而言较高,这两个市的产出也高,而宿迁的投入低,所以宿迁的产出也较低。但是根据计算结果,投入与产出之间并非完全的正相关。比如南京在人力资源,资本的投入上都大于苏州,但是南京的产出并没有苏州高。由此可见,投入和产出的效率是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准。

三、江苏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综合分析及发展建议

基于以上数据,将投入产出效率分为三个等级。E值大于1的地区,属于竞争力等级较强地区;E值在0.5到1之间,为竞争力一般地区;而E值小于0.5的是竞争力较弱的地区。

(一)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较强地区的分析及建议

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四市,周边旅游景点多,地理位置好,交通等支持性设施成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E值均大于1,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较强。

通过对比来看,这四大旅游目的地获得高产出的同时,也有相对高的投入,尤其是资本和人力资源投入较多。其中,苏州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闻名海内外,园林众多,是全国重点旅游城市,全市共有5A级景区6家(11个点)、4A级景区33家,位居全省第一位。要进一步的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节约旅游业自身的投入,另一方就是保持旅游目的地产出的持续增长。在保持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的情况下,应重视支持性设施的建设。将旅游目的地的优势逐步转化为专业化服务体系。此外,国外旅游还有提升空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国外旅游收入,实现国外旅游产出的提高。

(二)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一般地区的分析及建议

扬州、镇江、南通、徐州四个市产出指标小于投入指标,投入产出效率指标主要集中在0.5左右,旅游业发展不具有规模经济性,属于竞争力一般的地区。

究其原因,主要是区域内旅游要素投入不均衡。这四个市中综合要素投入第一的南通,资本投入最高,但是在人力资源上面的投入却明显低于徐州,资源禀赋也低于徐州、扬州和镇江。扬州、镇江在人力资源和支持性设施上投入较少。镇江支持性设施相对较少。旅游要素投入的规模小,难以形成竞争优势。高品质的旅游数量少,难以满足游客多方位的要求,导致旅游缺乏吸引力,旅游目的地竞争力一般。因此,应该避免单一资源的投入,各个要素的投入要做到均衡。南通可以利用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优势,投资建设支持性设施。镇江、徐州可以利用其旅游资源的优势,增加人力资源的投入,研究创新旅游新发展,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同时要提升旅游目的地竞争力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增加资本的投入,运用多样化的融资体系,发挥旅游企业的主动性,调动经济主体的参与性,激发旅游开发和旅游经营的积极性,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较弱地区的分析及建议

泰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为竞争力较弱的地区,旅游产出投入效率在0.1到0.4之间,旅游产出综合指标也小于旅游要素投入综合指标。

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这些地区对旅游业的发展投入较低。宿迁除了支持性设施,资源禀赋、资本投入、人力资源都是全省最低水平。淮安、连云港在人力资源的投入上相对较少,泰州支持性设施投入较少。总的来说,这五个市普遍存在支持性设施的投入少,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其次,缺乏高质量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与资本的投入也不高。导致这五个市的旅游业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市,同时也影响了江苏省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整体提升。因此,五市应该重视旅游发展,加大旅游投入。旅游业发展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重点关注旅游市场状况,增加资金的投入,合理利用资源空间布局,正确指导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其次还要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同时还要注重人才的培养,提升人力资源要素的投入,必要的时候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人才。实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提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学钢,沈虹,胡小纯.中国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5(5):101-107.

[2]张洪,张洁.基于投入产出效率分析的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以安徽省16个市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0(6):15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