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圣堃 陈雨萱 李佳美 郭惠涛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河北秦皇岛 06600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旅行成为人们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方式之一。但随之而来的是景区日益增多的垃圾,对景区的生态及美观程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有的网红打卡景区由于垃圾处理不力,出现了垃圾遍地的现象。因此,本文将景区按性质进行分类,分别基于现状分析造成其垃圾分类措施失效的原因,并举代表景区为例,由季节、地形等因素入手提出具有一定建设意义的解决措施。

一 景区垃圾分类现状

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垃圾分类和处理不合理现象屡见不鲜,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当今大多数景区的垃圾分类设施未进行升级,垃圾桶多为二分类垃圾桶,即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这样仅做到了笼统的收集,加上部分游客的垃圾分类知识缺乏或分类意识不强,造成垃圾错误投放。另外,也存在垃圾桶数量及分布的问题,一些景区存在垃圾桶数量较少或不显眼的问题,使游客难以及时投放垃圾,造成垃圾遍地的现象,加之垃圾桶封闭效果差,产生异味以及溢出垃圾,使游客体验感下降。

(二)多数景区的后期垃圾清理仅凭景区工作人员进行,有关资料显示,每位工作人员每天只能处理150公斤到300公斤的垃圾,由于人工分拣垃圾,清理垃圾的数量以及速度有限,效率较低,且一部分工作人员尚且不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的知识,对景区的垃圾分类起不到较大帮助。

(三)景区产生的垃圾在工作人员进行分拣、整理后,进行集中处理,大部分垃圾都被填埋或焚烧,对土地以及空气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同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依靠工作人员的监督以及游客的自身道德约束,对景区垃圾分类起不到彻底的改进作用。

二 调查过程和样本分布

问卷调查以线上发放的形式展开,面向各城市居民,共计收取有效问卷527份。调研主要涵盖了人们对于景区垃圾分类的主观态度、景区垃圾分类的客观环境、人们对于景区垃圾分类的期望三个方面,基本实现了对“景区垃圾分类”相关问题的全方位调研。

三 问卷设计

本次问卷共设置题目18题,主要分为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受访者对于不同类型景区的青睐程度、受访者参观景区时产生垃圾的情况、受访者对于景区垃圾分类改进的想法。

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分为受访者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程度,受访者愿意投入垃圾分类的时间精力两个维度。设置问题“您了解垃圾分类吗?”设置选项“不了解”“略知一点”“比较关注”“非常了解”;问题“您愿意在景区花费多长时间进行垃圾分类”,设置选项“30s以内”“30—60s以内”“1—2min”“均超过我的预期”。

受访者对于不同类型景区的青睐程度,根据景区类型划分,问题“您一般前往哪类景区参观”,设置选项“自然风景区”“人文风景区”“游乐园”。

受访者参观景区时产生垃圾的情况主要分为游客个人习惯、携带物品因素两个维度。问题“您前往景区时自行携带的物品都有什幺”,设置选项“食物”“水或饮料”“化妆品”“纸巾”;问题“影响您携带物品种类的因素有哪些?”(见封底图2)设置选项“景区类别”“个人习惯”“游玩天数”;问题“食物方面,您一般选择在景区就餐还是自己携带”,设置选项“景区就餐”“自己携带”“根据景区食物价格决定”“不一定”。

图2

受访者对于景区垃圾分类改进的想法,问答题“您觉得现在景区垃圾箱有哪些缺陷?您希望景区垃圾箱有什幺改变”;问题“如果现在有一款能帮助您自动分类的垃圾箱,您希望了解这种垃圾箱哪些方面”(见封底图1),设置选项“分类的类别”“垃圾箱的运行机制”“垃圾箱的外观”“垃圾箱的使用方式”“对我而言,怎幺进行简单、便捷的投放”“我通过使用垃圾分类会得到什幺奖励”;问题“您愿意在进行垃圾分类后,花一分钟时间扫码获得礼品,同时更加深入了解景区文化吗”。

图1

四 研究结果

(一)从受访者对于垃圾分类重视程度上看

对于题目“你了解垃圾分类吗”,273人选择“略知一点”,占比51.8%,164人选择“比较关注”,占比31.12%,70人选择“非常了解”,占比13.28%,20人选择“不了解”。对于题目“您愿意花多长时间进行垃圾分类”,246人选择“30s以内”,占比46.58%,181人选择“30—60s”,占比 34.41%,77人选择“1—2min”,23人选择“均超过我的期望”。由此可见,游客普遍接触过垃圾分类知识,但是掌握程度不高,同时对于景区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不高。

(二)从受访者对于不同类型景区的青睐程度上看

对于题目“您一般前往哪类景区进行参观”,选择“自然风景区”人数占比44.59%,选择“人文风景区”人数占比28.85%,选择“游乐园”人数占比21.81%。由此可见,游客对于自然风景区青睐程度较高,其次是人文风景区、游乐园。以上景区尤其是自然景区应当加大垃圾分类力度及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三)从受访者参观景区时产生垃圾的情况上看

对于问题“您一般选择在景区就餐还是自己携带”,选择“根据景区食物价格决定”人数占比25.74%,选择“自己携带”人数占比25.51%;对于问题“前往景区自行携带东西”,选择“水或饮料”人数占比35.82%,选择“纸巾”人数占比30.25%。由此可见,影响游客携带物品种类的因素主要由个人习惯决定,且以“纸巾、水或饮料”居多,而“食物”因素则主要取决于景区食品的价格。

(四)从受访者对于景区垃圾分类改进的想法上看

对于问答题“您认为景区垃圾箱现存缺陷有哪些”,大多数人指出“垃圾桶数量少,分布散,投放口小,景区清理人员不能及时清理垃圾桶”等问题;对于问题“您希望了解智能垃圾箱哪些方面”,选择“分类的类别”人数占比29%,选择“对我而言,怎幺进行简单、便捷投放”人数占比26.7%,选择“垃圾箱使用方式”人数占比25.1%。由此可见,景区垃圾分类现存诸多问题,且人们认可通过智能化手段和激励政策并施的方式提高景区垃圾分类的效率。

五 基于季节与地形的影响分析景区垃圾分类不力的原因

对于自然风景区而言,其特殊的地形结构增加垃圾分类的困难。以八达岭长城为例,其地形不平,现行的垃圾处理方式仍大量依靠人工。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游客乱扔垃圾的问题在旅游旺季尤为突出,很可能超出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在黄山风景区,囿于地形影响,风景区通常采用“扫帚清扫、手工捡拾、夹子抓取”等人工作业方式进行垃圾收集。据了解发现,与之类似的自然景区地处偏僻地形复杂,这一因素妨碍了清洁人员处理垃圾工作的开展。

对于人文风景区而言,如故宫的垃圾污染问题处理迫在眉睫,其主要表现在于:以食物包装,门票为主的垃圾遍地。主要原因有垃圾箱数目少,标识不明显等。景区即便引导游客进行垃圾分类,效果也并不明显,同时未设置方便投放、分类清楚的大容量垃圾桶。

对于游乐园而言,游客可以直接接触到景区的可参观项目,且项目较为分散。在进行调研时,注意到游客在游乐园参观时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了排队上,这就导致游客不能在用餐时间去餐厅就餐,只能在排队过程中就地食用自带食品,产生剩余垃圾。但可观的是,由于游乐园中可接水点较多,在游乐园产生的矿泉水瓶数量较其他类型景区少。经整理游客反映的情况,发现在排队时垃圾桶数量相较于其他参观地点较少,一些游客选择自己携带垃圾袋收集所产生垃圾,而后一齐投放入垃圾桶内,这样达不到垃圾分类的效果。

六 应对措施

(一)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和类别,不同类别的垃圾可以投入不同的垃圾桶内

1.对于自然风景区,其特殊的地形对常规垃圾桶的放置造成了阻碍,对此现象,可以设计适应地形的垃圾桶,在颜色、形状上较传统垃圾桶进行改善,放置在自然景区合适的位置。

2.对于人文风景区,增设带有人文景区特色标志的垃圾桶,游客可以在投放垃圾的过程中了解到关于景区的相关知识,让投放垃圾更有意义。

3.对于游乐园景区,部分游客只能在排队途中就餐,可在排队途中增加垃圾桶的数量,令垃圾即产即销。

(二)采用游客—垃圾桶智能交互模式

垃圾分类智能投放箱是一种新型、智能化垃圾分类投放装置,采取基于IoT的智能互联的垃圾桶(SGS)系统,并通过物联网与其他SGS以及终端联系起来。游客进入景区后扫码,与整个景区的垃圾处理系统互联。每只垃圾桶都会配备定位系统,游客可以通过智能互联系统搜索自己产生的垃圾属于哪种类别,并通过定位找到最近的且正确类别的垃圾桶并且将垃圾投放入正确的垃圾桶内,若投放错误,系统会给予警告;若投放正确,系统会进行积分奖励,游玩结束后可凭借积分进行实物抽奖。

(三)游客是垃圾分类站上的主力军,是景区垃圾处理的决定性因素[6]

可采取垃圾箱LED屏幕不间断向游客宣传垃圾分类信息的方式。在景区中安排多种形式的宣讲会,与游客进行互动。

通过对垃圾桶进行智能化应用,糅合传统家用扫地机器人功能和垃圾桶的方式,辅以垃圾分类功能。

应用一种能集语音识别、自动投放、溢满提醒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垃圾桶。

七 结语

垃圾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在垃圾分类中增加智能化因素,贴合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响应了当今世界节能减排的号召,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效率。利用智能化增大景区垃圾分类的实施力度,将分类后的垃圾应用最合适的方式回收并处理,智能生活环保垃圾桶便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知识促进我国碳中和的进程。利用互联网对游客垃圾分类的行为进行监督,实现了景区、游客、社会的共赢。在之后的景区建设中,保留了景观的自然特点,又增加了现代化元素,是时代的进步,在未来定将成为景区发展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