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辰坤

邯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北邯郸 056001

引言

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率先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将这一名词解释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新型发展模式,在20世纪末,被引入我国,综合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人口基数巨大、社会后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对旅游消费需求不断上升等因素,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挑战性的举措。历经多年的发展,从当代旅游发展的反馈信息中,我们可以得知传统的旅游发展方式已经很难与生态旅游发展理念相契合,并且矛盾日益激化,实现旅游地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

一 案例讨论与问题的提出

(一)案例1:由“百龙电梯”引发的思考

百龙电梯位于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始建于1999年10月,于2004年4月竣工并投入正式使用,总耗资1.8亿元。它以“世界上最高的全暴露户外观光电梯”“世界上最高的双层观光电梯”“世界上载重量最大速度最快的观光电梯”三项桂冠独步世界,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是自然美景和人造奇观的完美结合。但誉满天下的百龙电梯,从动工时起便一直经受着外界抨击。总的来说,主要有两个原因:①建设百龙电梯与保护原生态的宗旨相违背。②建设百龙电梯对景区生态环境伤害大。

1 百龙电梯将破坏张家界景区内生态环境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1992年,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风景区、天子山风景区三大景区构成的武陵源自然风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陶云指出,“文化遗产是祖先的杰作,自然遗产是大自然的杰作,在人与自然的协调运作下形成了杰出的双重遗产。我们应竭尽所能和不惜代价地保护它,而真实性与完整性正是衡量保护程度的标准。我们应该学会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这就是要高效度地利用它独特的价值,主要是内涵精神方面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它的经济价值”。所谓“真实性”,即不经人工加以修饰的自然景观最原始的面貌;所谓“完整性”,即自然景观的最完整的表现。事实上,百龙电梯并没有达到保护自然景区“完整性”与“真实性”的两个标准。

一方面,政府及有关专家对于建设百龙电梯对景区的破坏性确实有过一定的评估行动,而这样的评估也必然有着所谓破坏性评估标准:如果破坏程度过于严重,则要停止动工;如果破坏程度相对较轻,则可以进行建设。但最容易被混淆的就是“最低限度的破坏”与“无破坏”两个概念,百龙电梯可以竣工,并不是它的建设对景区没有破坏,而是在评估标准之内,百龙电梯对景区有着最低限度的破坏,但是界定“最低限度的破坏”的标准我们不得而知。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景区内进行建设活动不可能对景区没有破坏,在景区内凿土洞、建地基,在峰体上钻洞、打钉,这些活动都永久性地破坏了地表植被与山体完整,更严重的是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给景区带来难以预测的灾难。

另一方面,将社会公共资源交给旅游企业,把文化发展事业直接变成经济发展行为,这是非常有害的做法。景区首先经该考虑的是要充分利用景区本身原有的风貌去吸引游客,而不是通过过度的人工干预让自然风景区成为娱乐场所。包括百龙电梯在内的其他过度建设的人工设施就好似面具将景区层层包裹,半遮半掩的景区形象着实让游客摸不着头脑。

基本上让所有人赞同的一个观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世界需要适度地利用科技的力量去进行改造。但事实上是,数不胜数的旅游开发者借着与时俱进的名义,将自然风景资源开发成现代感十足的景区。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幺说明旅游开发者不慎过度使用了现代化手段,要幺就说明是他们故意为之,做着“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可无论怎幺讲,若没有严格的限制,将珍贵的自然资源交付给企业,进而形成一种盈利冲动,这样确实会抹杀自然资源本身面貌的真实性。但反过来讲,如果真正想要以盈利为目标,那又何必以开发自然景区为噱头,投入大而效果又不尽如人意,倒不如直接利用建造百龙电梯的资本去圈地、建造游乐设施,成立一个独特的主题公园,这样大大提高了效益,也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

2 生态景区过度现代化不利于景区特色的保持

开发自然旅游资源的本质,是为了探寻并利用旅游资源自身所持有的特色。对旅游资源进行基础开发无可厚非,毕竟游客不能正常地在未开发的“景区”进行旅游活动,“景区”也不能满足游客食、住、行、游、购、娱的需求,这样的活动也不能被称作旅游活动,所以旅游基础设施的开发是一定的,这也是销售旅游产品的必经途径,必要前提。

但针对百龙电梯,笔者认为其有过度现代化之嫌。在这里我们应当明确:旅游活动饱含着旅游者对非惯常环境的积极幻想以及体验期望,旅游者想要在非惯常环境得到的体验与惯常环境并不一致,他们更加注重的核心是差异、特色、个性。抵达景区后他们会将在景区内的即时体验与包含在惯常环境中的生活记忆进行高度比对,例如:特色餐厅食物的质量、民宿环境的不同、空气质量的区别等,这种差别愈明显,则愈会激起旅游者的兴致。但一点需要注意,这种差异并不是无底线的差异,在高度满足游客猎奇心理的同时,相应地也要尽力求同,即要缜密考虑市场接受度的问题。过度极端的特色会削弱市场接受度,使得旅游产品失去吸引力,或者说这种差异至少要满足游客一定的生活需求和质量,假设:本地居民有席地而睡的传统,所以民宿不提供床铺、当地居民饮食不用器具,也未给游客提供用餐器具,这些仅是假设的极端例子,读者自可心领神会。若将自然风景区高度现代化,则无法突出景区特色与自然本质,追求欣赏淳朴、自然风景的游客显然认为自己付诸行动的旅游活动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而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不但以此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且旅游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他们会在游后与他人分享旅游经验时不经意地将旅行中体验到的特色文化传播出去,游客对景区高度现代化的不满则可能产生对景区宣传的消极影响。

另外,百龙电梯提供的积极意义是提供便利和极佳的观景平台,这一点得到了游客的广泛认可,但国家级5A级景区的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同样为游客提供通行便利条件和优质观景平台,但是东方明珠电视塔本身隶属于国际级大都市—上海,并且它所提供的旅游景观是城市景观,而百龙电梯屹立在以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着称的张家界景区之内。

从以上分析来看,一定程度上百龙电梯已然模糊了张家界自然旅游风景区的形象定位,因而百龙电梯容易让人联想为思考是经济利益的产物。

(二)案例2:丰宁坝上草原旅游开发引发的思考

笔者选择了家乡—丰宁满族自治县坝上草原来进行讨论。一方面,考虑到论文的学术性、真实性,选择家乡作为讨论中心更加符合经验和实证原则,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从而能更加深入地挖掘家乡旅游业开发所存在的问题,引起有关专家或者政府的重视,从而更好地促进家乡旅游业的兴旺发展;另一方面,考虑到旅游管理学科的属性,旅游活动本身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意义重大,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满足了学生实地考察的专业需求,又符合“从做中学”—杜威先生(John Dewey)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即“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同时扮演“师与生”的角色,用实践引发对现实世界的思索,进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1 动物骑乘对滩地植被影响程度高且对社区环境造成了一些消极影响

中国马镇以“马文化”为主题,所以马就是马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周边城市游客大多慕名而来。于是,每年夏季,打扮光鲜、穿着华丽的外地游客,英姿飒爽地骑着马,穿梭于各个大街小巷,好不威风;而有些游客对马的掌控力强,驾驭马儿飞驰在草原的游客也大有人在。但是这种相对自由的骑行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草原地表植被。

一方面从马匹与游客体重进行分析。一匹成年马的一般体重在300-400kg之间,一位正常成年人的体重在60-80kg之间,二者结合的体重在360-480kg之间,而一个马掌的底面积约在100cm,引入压强公式P=F/S(g=10N/kg),那幺通过计算可以得知,人与马匹站立不动时对草地的压力在90000Pa-120000pa之间,而地表所受压力与旅游者体重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随着游客体重上升,植被的承载压力逐渐加强,践踏后的植物死亡率提高,可见草地植被的脆弱性;地表所受压力与旅游者行进速度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步行速度递增,植被地承载压力逐渐加强,践踏后的植物死亡率提高,所以在正常骑行状态下与马儿高速奔驰情况下对草地的破坏程度是不同的,马匹在奔跑状态下对草地的损害更大;地表土壤松软程度与旅游者行进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随着地表土壤松软度逐步提升,地表承载力逐渐变弱,践踏后的植物死亡率提高,考虑到雨季影响,草原地表植被稀疏且种类匮乏,在雨水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滩地湿滑泥泞,雨后在草地上骑行对植被的危害无疑是极大的。

另外,在日常旅游中,马匹会对草地植被进行一定程度的啃食,而植被生长过程具有周期性,由于旅游旺季的到来,被骑乘马匹的数量增多,因而造成了植被资源在短期内的匮乏,从而削弱草原的观赏性,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回头客”生成的几率;此外,马匹并不像人类一样具有约束意识,所以不规律的排泄对当地环境卫生管理造成了压力,在旅游旺季大街小巷随地可见马匹粪便,既污染环境影响空气质量,又容易滋生细菌引起疾病,而高速公路上的粪便经阳光暴晒之后会形成坚硬的凸起,有几率造成车辆失控,严重威胁交通安全,并且近些年来因牲畜随意穿行公路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履见不鲜,应当引起重视。

2 沙地摩托项目与其他机动车辆的碾压进一步催生了大面积的黄沙区

坝上地形较为平整,且平地面积大,土地黏度低,这些为沙地摩托项目的开发造就了理想的条件,因此,在坝上的各大景区,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沙地摩托场地供游客驰骋。

近些年来,沙地摩托项目的发展有高度的泛化迹象。首先,这种泛化体现在个体项目数量的增多上。在坝上旅游发展的初始阶段,沙地摩托在坝上各大景区的出现度极低,“一摩难求”的状况屡见不鲜。但随着景区的开发与游客呼声的高涨,目前各大景区都开发了沙地摩托项目供游客游玩。其次,这种泛化体现在单个项目区开发面积上。过去,沙地摩托项目存在对景区的高度依存性,二者关系大体呈现为“核心:景区—附属:沙地摩托项目”,但现在随着个人资本实力的增长以及政府审批政策的逐渐放宽,沙地摩托项目产生了高度的离群倾向,即脱离景区束缚单独化发展,而单独化发展必然导致沙地摩托项目占地空间的高度扩大化,占用空间的扩大意味着草原受项目开发的影响扩大,而草地封水固壤作用弱,植被地表极其脆弱,底部黄沙土层厚。车辆碾压会造成植被的直接死亡导致黄沙层暴露,加剧风蚀与雨水冲刷作用,引起沙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进而造成严重损害。这种单独发展的沙地摩托项目占用土地面积相较而言极为广泛,并且地表因频繁碾压导致植被稀疏,甚至完全荒漠化,由此可见沙地摩托项目对草原植被的危害。

人们脑中的草原意象大多是与“自由、放松”相捆绑,草原旅游活动以心灵上的“游”为核心,游客们怀揣着逃离现实世界的梦想,来到草原进行心灵的治愈与压力的释放,有些游客以“心灵游”的方式体会着草原的魅力;而有些游客“豪放”的行为或许以放纵来形容更为贴切:“他们开着自己心爱的越野车在一望无垠的草原肆意驰骋,甚至还以刺耳的漂移声作为点缀,以此来彰显自己显赫的地位”。

而归根结底,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由于游客对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浅显认知与对环境保护的漠视;相关专家在机动车与草原生态环境作用机理方面的理论研究尚且不足;加之政府疏于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管理,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不完善,最近几年因机动车破坏而形成的黄沙化地区正在加速扩大。

二 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成立专业化评估监督部门

想要对旅游行业进行监管,实时反馈信息是必不可少的。譬如在战场上,一线战斗人员需与上级指挥部建立实时的战场指挥监控系统,一方面一线战斗人员可以快速得到指令,从而进行下一步行动,而不是盲目战斗或原地待命,使得战斗力得不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指挥部可以得到宏观的战场信息,对获得的战场信息进行即时分析,并做出相应决策,进而发出指令。而监督评估部门就犹如政府部门与旅游企业之间的连接中介,起到信息传输的作用。

监管评估部门应定期对自身所负责的管辖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获取相关资料,扩大样本数据库,诸如交通状况、水土流失情况、空气排放信息、环境污染程度等这些数据,运用SPSS、SAS等软件对已获取的资料进行定量化分析,例如用相关系数和回归分析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但同时要注意,虽然量化分析法在各领域的研究作用不可忽视,但考虑到某些数据的表现形式,如百分比、比率等,这些数据可能会带来一些乐观的结果,从而导致相关人员对存在问题的轻视,可实际上由于我国人口基数重大,所造成的环境破坏程度是不能仅仅靠数据去衡量的,例如100/1000与1000/10000的比例都是10%,但两个数据中所体现的基数和实际程度却不一样,所以我们仍需要遵从理性,要以现实考察情况为准,不能盲信数据,滥用数据。

通过以上途径来深入挖掘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瓶颈,并将收集到的有关数据及时反馈给相关政府部门,从而使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并施行相关解决措施,但同时要合理制约监督评估部门的职能范围,防止其权力过大或滥用职权,导致管理混乱。

(二)对旅游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其社会责任感

目前,大多数旅游从业人员都秉持着利益至上的原则,而这种思想也不仅仅存在于旅游行业中。一方面,资本是核心因素,具有一定的资本实力和管理能力,在政府与社会支持下便可以自主创业或进行相关工作,这就体现了旅游行业的准入门槛低;另一方面,对于“社会责任”这个名词,并没有扎根在从业人员的心底,大多数人认为实现盈利目的即为任务的完成,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要幺无动于衷,要幺执行得不彻底,而企业受到政府和社会各层面的鼎力支持才得以建立,可以看出,旅游企业享受的权利与应尽的社会义务之间并不平衡。

对于旅游行业来说,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不可或缺,不能过度神话理论的作用,而放弃实践精神;但也不可以只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专注锻炼实践能力,而放弃了“终身学习”的基本要求。旅游企业管理者要在二者之间掌握平衡。理论知识作为行动基础,应当被放在首要位置,并要以其成为行动的出发点,进而引申出完整的行动体系从而指导实践,并收获总结实践经验,使旅游企业管理者扮演好混乱驾驭者角色,协调好本企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减少旅游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发展因素考虑不周的现象。而企业不仅仅是经济实体,更是伦理实体,企业如果没有树立好自身的伦理形象和行业道义,便会引起社会负面评价,让企业深陷舆论风波,导致企业生产效益与效率的降低。所以,定期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是必要的,进修可以让旅游企业管理者树立生态营销观念,制定企业层面的环境保护纲领,树立“环境保护者”良好企业形象,创立绿色品牌,实现对企业的绿色管理,并给员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员工做出卓越的贡献,形成绿色发展内部驱动力,保证旅游企业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另一方面,可以让环保营销意识深入人心,让绿色管理贯穿营销环节,这样才能充实绿色旅游产品的核心内涵,从而让生态旅游产品不是仅仅停留在“假大空”宣传阶段,进而真正地满足游客对于绿色旅游产品的需求,为旅游企业发展建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提升企业效益。

事实上,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觉醒,广大群众与游客对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抱着更加挑剔的态度,自发组成各式各样的保护协会和社会公益组织向旅游企业施压,迫使旅游企业管理者不得不认真思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引导群众和游客践行生态旅游理念

生态旅游理念得不到贯彻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对于生态旅游本身的宣传力度不足,基层群众和游客可能根本就没有听说过“生态旅游”这个名词,更不必说理解“生态旅游”本身的含义。如此,生态旅游理念不可能得到执行。

首先,发动旅游地居民应该充当生态旅游的模范榜样,充分理解生态旅游对于本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意义,并忠实执行生态旅游的要求,树立“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优良社会风气;建立少数生态旅游示范城镇(乡村),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将生态旅游理念广泛传播,让群众成为最优质的宣传媒介,为生态旅游理念的传播建立一定的群众基础,进而将其生态旅游升华到道德层面,成为约定俗成的道德信念。其次,游客要培养自身跨越文化和地域局限的适应能力,自觉遵守旅游目的地景区的相关规定条例,约束自身不良行为;学习旅游目的地居民的自发保护意识,与当地居民形成保护合力,共同参与到保护旅游目的地的行动当中去;充分发挥无意识记的能力,尽可能地向当地政府或居民反馈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的有关保护环境的障碍以及瓶颈。最后,鼓励游客与群众自发组成积极的、社会性的、公益性的保护组织,充分发挥公众力量的优势,广纳天下贤士并发挥他们的才能,让游客与社区居民拥有共同的环境保护参与感,形成保护合力。

一方面,可以让每个人都体会到自身对于社会环境保护的价值,提升社会集体荣誉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个人在社会贡献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深度的活动参与可以将生态旅游理念内化于心,为生态旅游理念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三 结语

形象地说,环境保护与获取利益分别为一条线段上的两个端点,这两点各代表了两个极端情况:只注重利益而不进行保护,就会加快旅游资源的消耗速度;只注重保护而不进行开发,则会使得那些所谓的旅游资源失去了社会意义。所以如何在这两个极端中寻求一个适度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但从我国目前旅游的发展情况来看,旅游开发仍未做到所谓的“适度”,许多问题依旧值得商榷,在贯彻生态旅游理念与协调经济利益问题方面,我们任重道远。

最后,本人才疏学浅,能力有限,难免存在错误与疏漏之处,还请业内专家学者不吝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