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铃 曹李李 王自坪 李雅渟 马春艳

[内容提要]本文探析了以旅游发展实现对古镇红色文化反哺的实施路径。通过对宜宾市李庄古镇红色旅游发展研究发现,李庄古镇红色旅游发展虽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旅游产品单一、区域特色不明显、欠缺长远的红色旅游规划、旅游发展后备人才不足、制约红色文化传承水平提升等相关问题,通过对李庄古镇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本文建议通过特色化发展,差异化打造旅游新形象,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加快古镇发展模式的转型,以乡村振兴带动旅游开发,通过培训在职员工,引进优秀人才等方式,实现旅游发展对李庄古镇红色文化的反哺。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发展红色旅游作为展示历史政治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兼具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重要作用,是一条助力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其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不言而喻。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2016—202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同时,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红色文化旅游是我国较早提出并开发的红色旅游模式,目前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相关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均认同旅游产业是红色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横向拓宽红色文化影响力。刘建平等认为红色旅游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以红色旅游为主旨的乡村旅游综合开发符合市场的需求,既可以发挥红色资源的价值又能促进乡村的产业发展。潘成基于赣州市红色文化传承的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树立数字化红色文化传播思维;第二,加强开发区域红色旅游精品;第三,强化建设赣州红色旅游产业集群。

通过刘建平、潘成等学者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近年,学者们主要从红色文化、文旅融合、古镇发展等方向进行深入研究,但对于古镇旅游反哺红色文化实施路径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李庄古镇以红色文化为根基,适逢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旅游作为传承革命精神重要渠道的宏观政治背景,以及前期学者对红色文化和文旅融合相关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背景和研究经验。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文旅融合已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但现阶段对红色文化与古镇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相关研究在红色文化反哺古镇旅游方面有较大的挖掘空间。

一 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概况

宜宾是历史上古僰人居住地,水运十分发达,可通泸州、重庆、上海等地,是万里长江起点上的商业重镇,由此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城”。李庄古镇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境内长江南岸,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于2006年升级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在抗战时期,国立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馆等学府和科研机构向西南转移时,李庄主动接收无数仁人志士,他们关注前线状况,以笔代枪投身抗战,传播先进思想,李庄成为抗战期间的重要文化基地之一。1940年-1946年间,在当地李庄各界民众的扶助下,中国营造学社与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金陵大学、中央博物院一起迁入李庄镇。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也叫梁林旧居(图1),现位于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的上坝月亮田景区,中国营造学社在这板壁结构的小屋里艰难支撑6年,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图1 中国营造学社李庄旧址大门

如今,改造后的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位于李庄月亮田景区核心区域,建筑面积2323平方米(图2),是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外,国内第二个关于中国营造学社的永久性展示场所。1992年,李庄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1995年被列为国家、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李庄所遗留下来的红色文化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开展了以红色文化为背景的古镇旅游,并成为带动李庄发展的支柱产业。

图2 改造后的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大门

李庄红色文化是在1939年以后,迁驻李庄的省内外知识分子与李庄爱国人士在开展抗战文化宣传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在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中,动员群众支持抗战以救亡图存,自发为抗战服务。李庄以陈列馆为载体赓续抗战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体现文化价值。李庄抗战文化是中国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本土精神面貌,使李庄在具有一般抗战文化特点的同时,衍生出开放、包容、求变的抗战精神,呈现独特的特质和精神内涵。

李庄古镇只是全国众多红色文化古镇中的一个,中国疆域宽广,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深深扎根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推进,乡村旅游成为热潮,全国各地都在深挖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文化价值,使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本文通过既有的关于古镇旅游和红色文化的研讨,综合分析资料并联系李庄古镇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在对文献进行整理和归纳后发现,文旅融合和红色旅游是当今国内旅游研究的两大热点话题,但红色文化对反哺古镇旅游相关研究较少。本文把对李庄古镇红色文化反哺旅游发展作为研究方向,希望能补充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反哺古镇旅游领域研究的相关空白。

2 调查研究法

为了获得最直接的调查资料,笔者在论文准备阶段,多次前往李庄古镇进行实地调研,通过与当地居民沟通交流,了解到李庄古镇现阶段红色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现状,并统计了该地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产品的一些资料,为此次论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调查资料支撑。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采用的数据主要有李庄镇月亮田景区规模、资金投入状况、李庄古镇部分景点保护现状等相关数据。部分景点保护现状的相关数据通过实地调查获得。

1 李庄古镇旅游反哺红色文化发展现状

(1)李庄古镇旅游发展现状

李庄是集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古镇文化以及建筑文化为一体的人文古镇。李庄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不仅发展了旅游业,也成为爱国教育的示范基地和赓续红色文化的载体,吸引游客观赏游览学习。李庄保留着青砖黑瓦古色古香的建筑结构风格,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翠屏区政府挖掘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文化资源变现。政府进行制度设计,对李庄资源文化深入挖掘并规划李庄的发展模式,建立并完善周围交通运输线,串联起宜宾蜀南竹海、兴文石海等经典景点,使李庄古镇与周围村庄联通,打造出乡村特色旅游,带动了经济发展。李庄古镇街头店铺林立,遍布“三绝”——白酒、白肉、白糕以及各种文化纪念品售卖,带动了镇内的经济发展。

宜宾市李庄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宜宾市翠屏区投资兴建,2020年4月启动月亮田景区建设,2022年5月全面建成。建筑形态为砖木结构,多数为院落式建筑,面积300~3000平方米;水月街为一至两层商铺,面积50~300平方米;有少量临街商铺,面积20~100平方米(图3)。整个园区以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为主线,按“一馆一址一街”进行打造,其中“一馆”即为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一址”为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一街”为人文街。景区以川南传统民居为基调,突出李庄抗战文化等题材,成为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地。

图3 月亮田建筑位置及业态规划情况

(2)李庄古镇旅游发展反哺红色文化现状分析

要充分发挥红色旅游作为载体的重要作用。红色旅游是一个很好的宣传途径。可以通过建立纪念碑、遗址、纪念馆等方式来对历史进行回溯。对革命文化的正确理解与阐释,不仅要从根本上对其精神内涵、理论特质和深层内核进行历史阐释,而且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使革命文化与精神得到充分的体现。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使更多人了解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魅力。红色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总体发展缓慢,与京津冀等区域的红色旅游影响力相比有很大差距,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如发展不平衡、专业人员缺乏、产品定位不清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随着红色旅游热潮的兴起,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 旅游发展反哺红色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区域特色不明显

李庄古镇的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明显。不少古镇的旅游产品存在种类单一的问题,甚至在很多景点都出现了类似或相近的旅游产品,缺乏新意,李庄也是如此。在旅游形式上,几乎所有的旅游内容都是由导游解说和游客参观、欣赏为主,能让游客体验的活动很少,真正能参加的活动更是寥寥无几。而旅游商品则多以纪念品、收藏品陈列等形式供游人选购,形式千篇一律。宜宾周边类似的古镇较多,仅宜宾市内就有包括李庄在内的8处古镇、古街,但都没有李庄古镇闻名,也几乎不具备红色历史文化聚集点。但是就旅游发展项目和产品而言,近年开始逐步走入游客视野的高桥竹村正赢来旅游发展的新高潮。

在高桥竹村的公众号中,有许多细小的分类导航键,能够让游客更直接地了解竹村的前世今生,相比之下,李庄古镇的公众号虽然冠以中国李庄的美称,可内容很少,分类也不够细致。

就产品而言,竹村似乎发挥着宣传李庄的作用,其文创产品可以网上订购,也可以现场学习制作,甚至还会教游客做李庄白糕,而明明早该将此项工作运用至旅游中的李庄古镇却没有相关动作。另外,古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同质发展趋势,如何有效防止在同质发展中出现恶性竞争,促进同类资源的融合发展,实现协同发展,互惠双赢,成为古镇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李庄古镇亦是如此。川黔两个省份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在以民族风情、自然山水为特色的旅游景点中,李庄古镇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所以应进一步突出其特色,寻求差异化发展空间。

(二)欠缺长远的红色旅游规划,定位模糊,开发薄弱

李庄古镇是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承载着历史的风风雨雨。截至2020年,李庄古镇景区已经启动了一项总投资11.97亿元的提升工程。本次改造主要涉及的景区就包括月亮田景区和古镇景区。

1 红色教育场馆建设力度不够,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在月亮田的规划与设计中,华采堂集李庄抗战文化于一体,经过精心建设,却与抗战文化适配度不高。李庄古镇拥有自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基地,预计后续会引进大学分校区。根据各年龄段青少年的特点,凸显古镇的红色教育场馆明显不够;在场馆建设方面,多个红色景点缺少环境维护,甚至长出青苔;有的内置设施中,灯光和喇叭都已损坏,却始终未修好。

2 红色资源挖掘欠深入

李庄是一个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但是它的吸引力却不高。张家祠、祖师殿、东岳庙等景区缺乏对红色精神和内涵的深度开发,缺乏与老区革命、历史、文化的联系,也就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还有如栗峰山庄,由于地理位置不佳,与李庄古镇的大多数旅游景点相隔甚远,因此,它的知名度和开发程度也不够深入,不但降低了景区的竞争能力,还造成了政府在旅游景区上的投资压力,制约了景区的进一步发展。

3 红色旅游规划思路不当,弱化红色文化传承效果

2020年4月李庄古镇景区全面启动月亮田景区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力求将李庄打造成5A级景区,但在这个过程中,某些景点原有的历史信息和地理风貌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新开发的月亮田区域建筑将原本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打造在一个过度商业化的环境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与此同时,中国大多数红色古镇的发展仍然是以观光为主,没有充分利用古镇本身的红色历史资源。

(三)旅游发展后备人才不足,制约红色文化传承水平的提升

许多景区的机构设置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管理方式滞后,人才流失严重,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系统培训,创新人才缺乏,人才队伍不完善。李庄也存在相同问题,由于红色旅游发展得比较快,没有对红色旅游专业进行明确的定位,大大抑制了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导致人力资源结构上不合理。

在人才招聘过程中,管理、技术、服务等人员在人数和年龄比例上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尤其缺少高学历国际化的人才。相关人员缺少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分析的能力,在人才的选择培训过程中缺少完善的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力资源开发,也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四 旅游发展反哺红色文化改善措施

(一)特色化发展,差异化打造旅游新形象

单一的产品不能充分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也会限制经济效益的提升。应广开门路、多点结合,加强不同种类的旅游设施建设,强化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旅游因素,利用现有资源、客源优势打造红色旅游主线旅游目的地。以周围相关旅游资源为辅助,打造与地方风俗、纪念节日等相契合的旅游口号吸引客源,规划具有差异性、个性化的旅游线路,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要,使其出游体验焕然一新,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旅游产品以减少重复率。

(二)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加快古镇发展模式的转型

目前李庄仍以古镇发展模式为主,产品相对冗杂,红色文化作为李庄重要的文化内涵,可挖掘其旅游特性,充分发挥其效用,创新李庄古镇旅游+文化+产业、保护+旅游+开发等新型开发模式,结合本身红色文化,基于旅游资源现状,通过对资源利用模式的转变实现对古镇红色文化的创新和规划。

(三)乡村振兴带动旅游开发,培训在职员工,引进优秀人才

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对旅游产品竞争有着决定性影响,从李庄发展的实践来看,相关从业者以缺乏专业知识的当地居民为主,对古镇高质量发展不利。可以结合当下乡村振兴战略,引进行业人才。

2017年,国家旅游局发布《“十三五”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国家旅游局、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并实施了诸如“万名旅游英才计划”“中高级导游‘云课堂’研修项目”等人才培养工程,结合政府的相关文件,培养适应旅游发展需要的从业人员。旅游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具备高水平行业人才的精准规划加上相关政策的支持,是古镇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四)充分对比,确定核心竞争力

与成功案例进行比较,学习其发展理念,同时避免复制,结合自身优势,实现自我发展模式,与行业内跨省区具有同等旅游资源及发展现状的景区积极沟通,避免同质化发展。可组织筹办行业研讨会,邀请相关领域研究机构、从业人员与会,提升自身建设,打造出最能提升自身发展的竞争优势,尤其要积极更新旅游体验项目,突出项目体验的新颖性,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力求革新,从而打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竞争力产品。

五 结语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当地相关部门收集数据,并实地走访李庄古镇,调查了李庄的社会经济概况、旅游业发展状况,对后期调研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李庄旅游业发展反哺红色文化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和建议。通过研究李庄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到资源融合的重要性。在文旅融合中要不断通过创新,将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巧妙地融合到各个旅游项目中。在2021年4月8日发布的《宜宾市李庄古镇保护条例》中可以看出,李庄非常重视传承与利用,深度挖掘李庄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切实贯彻落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在保护中开发古镇也至关重要。在古镇的旅游经济发展中,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