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元麟

带状疱疹是一种发疹性皮肤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ZVZ)引起的,临床表现以红斑和水泡为主。不同程度的神经痛是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多呈带状分布,属于祖国医学之“蛇串疮”的范畴。发病以成年人多见,四季均可发病,春季及潮湿天气更易发生。临床上本病治疗的方法很多,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中药复方加减并冰硫地痢酊外涂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45例,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45例带状疱疹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为23~72岁;平均年龄42.3岁。病程最短2 d,最长9 d。所有患者的皮肤损伤呈现出局限性的特点,发病部位:腰背部21例,胸肋部19例,头颈部3例,其他部位2例。

1.2 临床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相关标准拟定:(1)皮肤损伤之前常先有局部的刺痛及灼烧感;(2)皮损多呈绿豆大小的水泡,簇集成群,常单侧分布排列呈带状。皮损严重者常呈坏疽性或出血性;(3)自觉疼痛难忍,或皮疹消退后可后遗神经痛。

1.3 治疗方法 内服:龙胆泻肝汤加减。中药方剂:龙胆草9 g,连翘15 g,生地15 g,泽泻6 g,车前子(包)12 g,黄芩9 g,栀子9 g,丹皮9 g,木通9 g,生甘草9 g。疼痛明显者加元胡、丹参、郁金、乳香、没药;内有食滞、湿滞者加枳壳;皮损潮红疼痛明显者加大黄。外用:用冰硫地痢酊外涂。处方:冰片10 g,硫磺10 g,痢特灵10片,地塞米松10片,碾细成末后加到70%的乙醇50 ml中。用法:用双氧水消毒后,在用无菌棉签蘸取冰硫地痢酊溶液涂擦于患处,并超过病变部位2 cm以上。3 d为一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4 疗效标准 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依据进行评价。(1)显效:患者的疱疹均结痂或者消退,无疼痛感;(2)有效:患者的疱疹大致消退,存在轻度疼痛感,伴有较少的新发疱疹;(3)无效:在治疗前后患者的疱疹情况以及疼痛感未发生明显变化[2]。总有效=显效+有效。

2 结果

从45例患者治疗效果分析可以看出,采用中药复方加减并冰硫地痢酊外涂的方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45例,其中显效31例(68.89%),有效12例(26.67%),无效2例(4.44%),患者总有效率为95.56%。

3 讨论

带状疱疹系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以成年人多发。当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或劳累、感染、患肿瘤时,潜伏于神经细胞里的病毒就会再次繁殖生长,侵袭到皮肤的相应区域而发病,具有神经阶段性及单侧性的分部特点,祖国医学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等,年龄愈大,神经痛愈重。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是由于肝经郁热,肝经火毒蓄积火毒积于头、下肢、阴部及躯干;脾虚湿蕴,湿热结于皮肤;气滞血凝,脉络阻塞不通,不通则通之剧烈。本病在治疗上多以清肝火、利湿热为大法,临床辨证施治时,又常据高秉钧“上风下湿中气火”之说而随证加减。

龙胆泻肝汤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具有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的作用,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生地、当归滋阴养血,既补肝胆实火所伤之阴血,又可防方中苦燥渗利之品损伤阴液;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要权衡湿热之中湿重还是热重,毒热之中毒重还是热重,在治疗过程中要抓住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因为有时表现为热解而湿未清,有时表现为湿化而毒热未解等。

冰硫地痢酊外涂对皮损具有良好的作用。现代药理及病毒学研究已经证明:(1)硫磺与皮肤或组织分泌物接触后,生成硫化氢与五硫磺酸,具有杀虫、杀菌、软化表皮、溶解角质等作用;(2)冰片具有抑菌,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从而对损伤神经起到修复和再生作用,同时冰片对感觉神经有轻微的刺激作用而起止痛效果;(3)脂溶剂、氧化剂、醇类可直接消灭病毒。由此可见,冰硫地痢酊治疗带状疱疹从实践到理论都能击中疾病要害[3]。本研究中抗炎、止痛、消肿作用明显,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并且促进了受损皮肤的愈合,保护了神经,使得康复更快。

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采用中药复方加减并冰硫地痢酊外涂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明显,总有效率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1994:144.

[2]黄晓红,舒友廉.治疗带状疱疹方剂的组方规律浅析[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7(19):15-17.

[3]刘翠丽,丁丽云.综合治疗带状疱疹[J].内蒙古中医药,2005,12(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