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艳

会阴侧切术是产科常用手术之一,主要目的是减轻会阴组织阻力,缩短第2产程和减少会阴阴道的严重裂伤,感染是会阴切口最常见的并发症,探讨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特点,对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本文对本院进行会阴侧切术产妇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会阴侧切切口感染临床特征,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6月50例本院实施会阴侧切并切口感染产妇作为切口感染组,年龄20~43岁,平均(28.68±3.56)岁;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伤口局部组织红肿热痛,针眼有化脓点,创面有脓性分泌物或坏死组织,重者伤口裂开,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选取同期无切口感染的会阴侧切产妇50例作为无切口感染组。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会阴侧切产妇临床资料,观察切口分泌物培养结果,分析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对预后影响。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切口分泌物培养结果 50例患者40例送检,阳性检出17例(40.50%,17/40),共检出致病菌23株次,革兰阳性菌15株次(65.22%,15/23),革兰阴性菌5株次(21.74%,5/23),真菌4株次(17.39%,4/23),前5位致病菌为链球菌属、阴道加德纳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2.2 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切口感染组年龄≥30岁、合并贫血、体质量指数≥24 kg/m2、阴道检查及肛检≥3次、夏季分娩、发生滞产、切开后至胎儿娩出≥10 min、未应用可吸收缝合线的患者均高于无切口感染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引起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两组预防应用抗生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引起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相关因素 例(%)

2.3 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对预后影响 切口感染组母乳喂养的患者37例(74.00%)低于无切口感染组的46例(9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9.45,P<0.05);切口感染组住院≥7 d的患者43例(86.00%)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21例(4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16.45,P<0.05)。

3 讨论

切口愈合十分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受患者自身体质、损伤大小、机体对创伤的修复作用强弱、有无细菌污染以及术者的缝合水平等影响,而会阴伤口更有其特点,正常情况下宫颈及阴道内寄生的需氧菌和厌氧菌保持着平衡状态,分娩破坏了生殖道防御功能,产后自身的抵抗力降低,加之会阴局部极易受到粪便等污染,容易造成产褥期会阴切口的感染,其发病率0.12%~0.67%[2-3]。本文通过发现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特点为:(1)细菌学检查,会阴侧切切口感染致病菌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65.22%,细菌分布广包括链球菌属、阴道加德纳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多数可在阴道微生态中寄存,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达17.39%,念珠菌属为真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4-6]。(2)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因素复杂:切口感染组年龄≥30岁为62.00%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3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较大孕妇身体机能减退,免疫系统功能退化,同时合并妊娠并发症多,机体修复缓慢易感染。孕期合并贫血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造成切口感染,切口感染组合并贫血为34.00%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8]。腹部皮下脂肪较厚,易形成脂肪溢化,在缝合皮下时易留下死腔,造成感染,切口感染组体质量指数≥24 kg/m2为48.00%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1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滞产使产道压迫时间过久,影响静脉回流致局部淤血、组织水肿,切口感染组年发生滞产为28.00%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1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妇女阴道和宫颈内存在细菌致病菌,待产过程中频繁阴道检查及肛检使生殖道的自然防御体制遭到破坏致病菌进入切口处引起感染,切口感染组阴道检查及肛检≥3次为38.00%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1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会阴侧切时机掌握不当,切开过早,切口流血过多,暴露时间长,增加感染几率,切口感染组年龄切开后至胎儿娩出≥10 min为32.00%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1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12]。传统丝线切口缝合法在皮下脂肪层丝线结较多,近期和远期排异反应重,易形成窦道、切口液化、感染;产后卧位不当,未采取健侧式平卧,使阴道分泌物污染伤口。(3)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延长住院时间,影响母乳喂养,本文切口感染组母乳喂养为74.00%低于无切口感染组的92.00%,切口感染组住院≥7 d为83.00%高于无切口感染组的4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发生率高,培养结果复杂,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切口感染既有患者因素,也有手术切口处理的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有效降低切口感染:指导孕期在妊娠期纠正贫血,注意营养均衡控制体重预防肥胖;对有阴道分娩困难的孕妇应及时行剖宫产术,避免延长产程;试产中避免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和肛诊;掌握好会阴侧切时机,选择在胎儿双顶着冠,胎头拔露会阴体变薄时行切开,切开角度20°~30°,组织损伤小,出血少,缝合后皮肤张力小;应用吸收缝合线,抗张力强度大,柔韧性好,能顺利通过组织,损伤小,组织反应低,分解代谢产物具有抑菌作用,使伤口愈合完整,良好;产妇取健侧卧位,以防恶露污染切口,且可避免由于压迫造成的血液循环不良影响伤口的愈合;夏季注意病室温度的调节,及时开窗通风[13-16]。围手术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并不能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指征。

[1]曾珊华.妇产科会阴部切开感染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6):76-77.

[2]邓莉.会阴侧切术对经阴道分娩初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1):130-131.

[3]谭晓青.漆洪波会阴切开在阴道分娩中的应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3,38(10):1107-1109.

[4]戴颖珏.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14-1315.

[5]卓小金.引起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附70例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0):107-108.

[6]韩玉兰,陈霞.产科会阴侧切伤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5):139-140.

[7]邹树林,张晶,郎小多.切口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3(6):830-831.

[8]钱萍芳,李佳俊,叶寄生.会阴切口感染病原菌分析及预防[J].中国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819-820.

[9]李晖,钟巧,靳淑雁.会阴侧切伤口感染分析及围产期质量控制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7):2606-2607.

[10]于守丽,董立芹.改良平产消毒、检查、会阴侧切方法对医院感染的影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215-5216.

[11]缪亚红.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及预防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3):480-481.

[12]韩娜.抗生素在正常分娩会阴侧切术中预防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7):149-150.

[13]朱丽芳.会阴侧切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46-47.

[14]陈卫东.13例会阴侧切口感染的观察分析与治疗[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74.

[15]夏端辉,刘妹莲.34例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6):108-109.

[16]金文瑞.会阴切口感染5621例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