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凯华

【摘要】 目的:探讨腹股沟斜疝应用补片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04年7月-2018年1月本院接收的18例腹股沟斜疝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10例)与对照组(8例),对照组应用传统的有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则应用补片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指标、随访半年的并发症与复发率、随访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上两组患者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疼痛持续时间、下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指标上观察组明显要比对照组短(P<0.05);随访半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疾病复发率分别为10.00%、0,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50%、37.50%(P<0.05);随访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上,观察组患者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评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补片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优势显着,可显着缩短患者疼痛、下床及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补片; 无张力修补术; 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斜疝是外科常见的疾病,该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疾病不但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还给人们带来沉重经济负担[1]。腹股沟斜疝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类型,先天性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腹膜鞘状突未闭合,后天性主要发病原因为腹股沟存在先天性缺损[2]。腹股沟斜疝治疗上,一般采取疝修补术治疗,常规方法是给予疝囊高位结扎联合修补术,但因为该方法对患者的创伤大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当前多推广无张力修补术治疗[3]。无张力修补术避免传统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问题,且在修补中还应用补片,这样还对腹股沟直疝、股疝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具体探讨了补片无张力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4年7月-2018年

1月收治的18例腹股沟斜疝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腹股沟斜疝的相关诊断标准[4]。患者均了解研究目的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严重肝肾疾病及精神疾病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行常规有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手术操作主要为传统的Bassini或Mcvav法修补术处理。

观察组则行补片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法如下:给予患者硬膜外阻滞麻醉,麻醉起效后,在腹股沟体表的投影部位做出5 cm的斜切口进行操作,从此处开始逐层切开各层软组织,找到疝囊的位置并对精索进行游离。疝囊游离至疝囊颈部,小疝囊无须行切开操作,而是直接将其通过内环口翻至腹腔,大疝囊则要做疝囊横断操作。近端分离结扎操作完成后,送入腹腔,将锥形补片送入到疝环内,注意在操作中确保外瓣边缘同腹横筋膜处在平行的状态,之后将周边缝合及固定于腹横筋膜。精索提取完成后平铺网状补片,在腹股沟管的后壁进行覆盖式的操作,同时采取四周固定处理,注意上方的环状缺损缝合的不能过紧,主要是为了避免卡压精索现象。外方同腹股沟韧带行缝合操作,将下方同耻骨区的腱膜组织进行缝合,最后逐层关闭并缝合切口。

术后两组均给予患者抗感染预防及相同护理干预。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指标,具体包括手术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对两组患者均随访半年,观察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疾病复发率情况。(3)随访3个月后,采用生活质量评分表(SF-36)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选取其中的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各方面分值均为100分,得分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观察组10例,均为男性,年龄48~74岁,平均(62.3±3.4)岁;7例疝环直径<25 mm,3例疝环直径≥25 mm。对照组8例,亦均为男性,年龄50~76岁,平均(63.1±3.2)岁;6例疝环直径<25 mm,2例疝环直径≥11 mm。所有均为单侧斜疝,两组年龄、斜疝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临床指标 临床指标结果显示,手术时间上两组患者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疼痛持续、下床及住院等时间指标上观察组均明显要比对照组更短(P<0.05),见表1。

2.3 随访半年并发症及疾病复发情况 随访半年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生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2.50%(P<0.05)。疾病复发率上,观察组为0,亦低于对照组的37.50%(P<0.05)。见表2。

2.4 随访3个月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观察组患者在随访3个月间的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均要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见表3。

3 讨论

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俗称“疝气”。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腹股沟斜疝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腹横筋膜卵圆孔)突出,向内下,向前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浅环(皮下环),可进入阴囊中,占腹股沟疝的95%。右侧比左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5︰1。腹股沟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仅占腹股沟疝的5%。老年患者中直疝发生率有所上升,但仍以斜疝为多见。若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严重并发症。腹股沟斜疝主要指凡疝囊从腹壁下动脉外侧内突出,向内、下、前斜行经腹股沟管,然后穿出皮下环且可进入阴囊者[5-9]。腹壁肌肉强度降低,腹内压力增高是引起腹股沟疝的主要原因。老年人肌肉萎缩,腹壁薄弱,而腹股沟区更加薄弱,内有血管、精索或者子宫圆韧带穿过,给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此外,老年人因咳喘、便秘、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排尿困难等疾病,致使腹压升高,为疝的形成提供了动力。腹股沟斜疝在外科非常常见,发病机制多与腹横筋膜缺损、腹股沟区的结构薄弱有关,该病常给患者的身心带来疼痛,同时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疾病一经确诊必须行科学有效的治疗[10-13]。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上,通常采取疝囊高位结扎联合修补术,该方法主要通过切除疝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实际表明,传统方法虽说治愈效果良好,但是因为解剖学结构干扰因素过多及术后张力较大,因此在术后患者常会出现腱膜或者韧带再次断裂的情况,这样使得疾病的复发率较高[14]。同时传统方法还会带来术后较高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这样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

近几年,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在腹股沟斜疝的治疗上,推广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治疗方法[15-18]。该方法主要是借助人工生物材料为补片,加强患者腹股沟管后壁,手术的设计符合人体正常的腹股沟部位的解剖及生理结构,这样大大拓宽了手术的临床适用范围。在手术过程中,借助补片对疝气缺口进行修补时不需要对原有的组织进行强行拉扯及缝合,这样大大降低了手术对机体的伤害,并克服正常组织结构干扰,使得修补后周围组织无张力[19]。补片材料的选择上,选择同人体相容性强的人工生物材料,这样在术后就很少会因为机体排斥反应引起的感染、疼痛等不良情况,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补片修补后的稳定性比较强,这样可加强受损的腹部内外维护能力,大大降低了后期疝气的复发率,对患者的预后改善有积极意义[20]。总的来说,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治疗中可以表现出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及复发率低等多个优点。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术后疼痛、下床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显要比对照组低,随访半年观察组患者并发生发生率及疾病复发率上也比对照组低,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生活质量各项目评分则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也充分表明了腹股沟斜疝中实施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效果显着。

综上所述,应用补片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疾病的疗效显着,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及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值得在今后的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唐政.普理灵(PHSL1)补片在腹膜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15(s2):96-97.

[2]孙立,陈杰,申英末,等.精索护垫补片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31):101-104.

[3]周巍,郭俊斌.平片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小儿巨大腹股沟斜疝[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6,27(2):184-186.

[4]褚薛慧,孙琦,张凯.不同类型平片补片无张力修补腹股沟斜疝的回顾性比较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2,27(3):238-239.

[5]申英末,陈杰,刘素君,等.化学性医用胶在腹股沟疝平片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1,26(2):94-97.

[6]汪河清.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5(1):29-30.

[7]冯善斌,胡旭东.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

45例[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15(6):623-624.

[8]韩光宏,蒋林哲,王爱光.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比较[J]. 现代医学,2010,38(2):175-176.

[9]褚薛慧,陈刚,张凯.不同部位无张力修补成人腹股沟斜疝的回顾性比较研究[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2,39(9):584-587.

[10]朱建明,徐一宁,蒋海峰,等.自固定补片和传统补片在老年腹股沟斜疝患者手术治疗中的比较[J].临床外科杂志,2016,24(4):311-313.

[11]周红林,张旋.腹股沟嵌顿疝无张力修补术的应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3,16(9):691.

[12]顾建华,郭仁德,赵欣,等.经腹直肌入路Kugel补片在老年腹股沟嵌顿疝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2):188-190.

[13]曹举成.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斜疝83例临床体会[J].中医学报,2013,17(B08):235-236.

[14]王忠,施章时,郑培荣,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补片伞件对手术效果的影响[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2,26(1):80-81.

[15]王彦哲,陈敬龙,李晓龙,等.腹股沟疝修补术后人工补片感染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刊,2015,8(12):78-80.

[16]唐新华,刘燕萍.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9):124-125.

[17]路祖科,林彬,许龙迪,等.双层立体补片在成人腹股沟嵌顿疝修补术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32(6):471-472.

[18]陈徐艰,沈亦珏,周鸿鲲,等.经腹腹膜前补片植入术与开放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复发疝的对比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0,16(8):876-877.

[19]李义亮,王志,克力木,等.腹腔镜完全腹膜外补片植入术与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对比研究[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7,20(8):928-931.

[20]吴崇山,谈蕴璞,朱雄文,等.轻量型补片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应用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1,26(10):868-869.

(收稿日期:2018-09-04) (本文编辑: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