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鹏

胫骨下段骨折是骨科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主要指胫骨中下1/3处发生的骨折,发生原因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1]。目前,针对胫骨远段骨折,主要应用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内固定[2-3]。为探求胫骨中、下1/3骨折的两种固定方式的临床效果,笔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胫骨远段骨折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病史,确诊为胫骨远段骨折[4];(2)均为闭合性骨折,伤处畸形肿胀、反常活动,足踝存在畸形外旋;(3)血液循环系统无障碍,肝、肺、肾等脏器功能正常;(4)足背处动脉搏动、血运良好。排除标准:(1)对本研究所涉及的手术治疗方式存在禁忌者;(2)存在病理性骨折,合并膝踝关节脱位者。用信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6例。此研究患者及家属均悉知且签字,同时通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特别要对胫骨全长进行正侧位X线检测,必要时行踝关节的CT扫描、三维重建[5-6]。对照组应用髓内钉治疗,方法如下,椎管内麻醉成功后,协助患者呈平卧位,将止血带绑扎于大腿近段。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患肢驱血后,止血带充气加压50 kPa。在胫骨结节之上取约3 cm的切口,依层切开皮肤、筋膜及髌韧带,分离并暴露结节上方的倒三角形小斜面,在斜面中央用开口器开口打通胫骨髓腔,依次用8、9、10号扩髓器插入扩大近折段髓腔。选择合适粗细长短的髓内钉安装上瞄准器,从开口处插入近折段。在助手协助下将胫骨骨折牵引复位,进而插进远折段,直至髓内钉尾略低于胫骨平台。C臂透视,确认骨折复位满意后,借助瞄准器,在胫骨远、近两段各锁入两颗锁钉。安装尾帽后,逐层缝合切口[7-9]。研究组应用锁定接骨板治疗,方法为椎管麻醉成功后,取仰卧位,患侧大腿近段捆止血带,常规消毒、铺无菌巾,患肢驱血后,止血带充气加压50 kPa。在胫骨骨折近端3 cm左右,沿胫骨嵴外侧0.5 cm向踝关节前缘作直切口,依层切开皮肤、筋膜,向外侧分离胫前肌群,保护好骨膜,暴露骨折端和踝关节间隙。切口近端沿胫骨内侧面潜行剥离。把一合适长度的L型锁定接骨板近段沿胫骨内侧面插入,以L板短臂平贴踝关节间隙为度。依次钻孔,拧入合适锁钉。在接骨板近端对应的皮肤外作一2~3 cm切口,暴露最近端的两孔,钻孔拧入合适锁钉。合并腓骨下段骨折者,常规用腓骨远端锁定板或Enders钉复位内固定[10-13]。两组术后不留置引流管,小腿加压包扎,抬高。应用抗生素、甘露醇、七叶皂苷等药物;早期做踝泵运动及直腿抬高动作[14]。对照组1周后扶双拐行走,研究组4周后扶双拐行走[15]。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观察比较两组术中指标,包括术中切口长度、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2)观察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膝关节疼痛、骨折不愈合、愈合延迟、踝关节疼痛。(3)采用K-AJFS对患者膝、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价,满分100分,得分在60分以下表明患者的膝、踝关节功能对日常生活有影响。(4)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效果,应用等级制评价:痊愈、良好、中等、较差。痊愈:骨折明显愈合,步态、行走、活动正常,无成角畸形,患肢缩短≤5 mm,患肢旋转角度≤5°;良好:骨折得到良好愈合,步态、关节活动正常,成角畸形≤5°,患肢旋转角度为6°~10°,患肢缩短长度6~10 mm;中等:骨折愈合一般,关节活动稍有改善,患者跛行,成角畸形为10°~20°,患肢旋转角度10°~20°,患肢缩短长度为11~20 mm;较差: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关节活动跟术前无异,跛行严重,成角畸形>20°,患肢缩短、旋转明显。总有效率=(痊愈例数+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20~56岁,平均(38.6±2.1)岁;骨折原因:重物砸伤15例,扭伤14例,车祸致伤17例,高处坠落伤10例;骨折AO分型:A型9例,B型28例,C型19例。研究组56例,其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21~56岁,平均(38.3±2.4)岁;骨折原因:重物砸伤16例,扭伤13例,车祸致伤16例,高处坠落伤11例;骨折AO分型:A型11例,B型26例,C型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术中指标比较 研究组术中透视时间短于对照组,但术中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略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术中指标比较(±s)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9%,低于对照组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4 两组手术前后K-AJFS评分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K-AJF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研究组患者K-AJF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 两组骨折愈合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骨折愈合总有效率为89.3%,高于对照组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3 两组手术前后K-AJF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手术前后K-AJFS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骨折愈合效果比较 例(%)

3 讨论

相关临床数据表明,胫骨骨折的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15%左右,而胫骨远段骨折病例中有5%左右呈粉碎性骨折,骨折不稳定,复位、固定困难[16]。胫骨的形态呈类三棱柱形,其前内侧仅有皮肤覆盖。在胫骨干的两端,有许多滋养血管进入骨内,血供充足。但在胫骨干的中、下1/3内完全没有滋养孔,仅在上、中1/3交界处的后侧有一滋养孔[17]。滋养动脉由此血管孔进入骨干内后,即自上而下承担整个中、下1/3骨干的大部分血液供应。胫骨干中、下1/3骨折后,自上而下的滋养动脉断裂,远折段丧失了大部分血供,仅保有来自骨外膜下小血管网的血供[18]。目前临床针对胫骨远段骨折,主要应用髓内钉与锁定接骨板内固定。髓内钉为中心性固定方式,有微动,在中上段胫骨干骨折固定中确切可靠,可在骨折没有愈合的情况下负重行走,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但髓内钉置入中需要扩髓,会破坏髓腔内的滋养血管,影响骨折愈合[19]。而且因远折段骨髓腔相对宽大,内固定后不稳定,增加了患者行走时的疼痛。锁定接骨板固定为偏心性固定,具有动力加压及断段桥接两种功能,没有微动。此外,锁定加压接骨板能有效维持骨膜与接骨板的间距,防止骨外膜受压,不影响胫骨血供[20]。但手术耗时较长,岀血较多,有发生皮肤坏死的风险。因此,胫骨下段骨折的内固定方式选择,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将锁定接骨板应用于胫骨远段骨折的手术内固定中,避免了髓内钉固定的不稳定性,显着减少了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能促进膝踝关节功能的恢复,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