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凤

[摘 要] 当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症结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影响研究生就业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人才供给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对于改善当前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中医药事业与市场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 校企合作 研究生 就业 供给侧

中图分类号:R-4;G647.38 文献标志码:A

一、当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及其原因

研究生就业是一所高校就业质量乃至教育成果的重要评价指标,然而,据观察,近五年来,中医药院校的研究生就业结构呈现巨大的不平衡,95%以上的毕业生就业于各大中、西医院和高校等(包含升学深造),仅有不足5%的毕业生就业于国营、私有及小微企业,自主创业比例更是无法企及综合类高等院校,如图1所示。

造成当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就业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调查显示,一方面,毕业生比较重视薪资待遇、生涯发展、职业理想等方面,毕业生期望进入薪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更有优势的体制内单位;另一方面,各大企业因为长期无法招揽到优秀的人才而得不到发展,以至于无法给予毕业生与体制内单位相匹配的有关待遇,即便少部分毕业生为企业吸收的毕业生也存在无法匹配企业人才需求而难以在该企业长久发展的现象。长此以往,“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脱节形成一个闭环,而难以突破。

二、中医药院校企合作现状及其与研究生供给侧改革

(一)中医药院校校企合作现状

观照各高校的校企合作,比较成熟的有四种形式和渠道,分别是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教学相结合和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模式、“订单”合作模式等。

梳理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的校企合作情况,可以发现以下几点。总体来说,中医药院校校企合作缺乏成熟且适应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形式、内容较为单一,深度不够,时间延续性断裂。合作内容上,以研发或合作开发的项目较少,由于利益分配及体制内的管理,研发和合作开发的层次不够深入、流于表面;多为企业主导,而企业主导的多为赞助形式,没有很好地利用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的信息资源,也没有充分利用高校在研发方面的优势;合作力度不大,合作资金有限,其中直接与研究生互动的合作形式多为奖助学金。

(二)中医药院校校企合作与研究生就业供给侧改革的辩证关系

当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源于人才“供给”和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严重失衡,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各大企业包括医药研发、诊所、研究机构等和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脱节。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目的和导向并不明确,而研究生就业的现状是企业“需求”大于高校人才“供给”,供给侧与需求侧严重失衡,深化校企合作可以结合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引导学生转变就业和择业观念,优化职业生涯规划,实现研究生人才资源最优配置,实现毕业生的有效供给,达到供需的动态平衡,助力研究生就业的供给侧改革[1]。从另一方面来说,校企合作可以有效扩大中医药院校的科研 平台与领域,提升高校的科研能力与活力,并面向市场,助力中医药院校产学研的发展。最后,深化校企合作,有助于企业研发生产能力的提升以及市场的扩大,从长远来看,对中医药生产、消费和整个中医药事业也多有裨益。

三、中医药院校校企合作视角下的就业供给侧改革思路

(一)探索适合中医药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近年来,校企合作成为高职院校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培养目的与特征,加强中医药院校和企业的科研合作,应当成为校企合作中面向研究生学生层次的重点合作方向[2]。

中医药院校需要克服的首先是对校企合作的内涵理解,建立对校企合作全面、科学、透彻的理解,从而对实际合作工作加强指导。

另外,自从2015年实行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中医药院校便专注于探索医教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路径。医教协同的推出,对中医药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择业去向和学术型研究生的规模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医药院校的学术型人才培养途径产生挤压[3],因此,当前中医药对院校企合作重视不足,探索寥寥。事实上,校企合作应当成为学术学位(包含中、西药剂、生物医药工程等专业)研究生的重要培养途径,应当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教协同培养并行其道,成为中医药院校的两大主要育人途径。

同时,高校应当加强相关师资力量建设,加强对合作框架的建设,将校企合作纳入教师个人、学科、部门评价体系中,建立共同参与、共同培养、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

加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可以加深企业和中医药院校的双向沟通,是实现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就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

(二)建立健全中医药院校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其中包括管理的权责问题、成果和效益的分配及合作热情等[4]。因此,一方面,在中医药院校中应当加强对校企合作、科研合作的重视,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明确合作成果的分配,简化行政管理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可以建立校企合作优胜劣汰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应当加强对校企合作、科研合作和科研人才的重视,加大对科研合作的投入,明确机构设置,加快成果的转化,从而实现“合作”至“人才”的快速转化。

(三)提高校企合作中的效用度和美誉度

当前中医药院校的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参与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需要中医药院校加强指导与沟通;企业的参与存在科研方面参与度不够[5];赞助活动功利性和目的性较强,缺乏对长久效益的关注和追求[6];简单而粗暴的商业赞助等形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鉴于此,企业应当在合作中注重品牌形象的打造和宣传,加强和研究生的互动,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肩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提高企业美誉度,塑造成为学生信赖的“品牌”和“雇主”形象,加强企业在推动研究生人才供给侧改革中的能动性。

四、结语

研究生就业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是毕业生实现人生价值与理想的关键;中医药院校肩负向社会输送医、药人才的重要使命,关系整个中医、中药的研发、生产、消费的平衡发展,对中医药行业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1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强校企合作,理顺中医药院校校企合作关系,创建优良的合作机制,是推动中医药院校研究生供给侧改革、实现毕业生的有效供给,达到供需的动态平衡,乃至促进中医药事业宏观发展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烁.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就业引导教育模式探析[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5):90- 92.

[2]王捷.供给侧改革助推就业结构优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58- 63.

[3]李枫,高雪梅,孙大志.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8(21):60- 64.

[4]李璐.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研究生教育调控机制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5]杨正理,张家海,陈海霞.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山东工业技术,2019(9):237,235.

[6]李雪辉,罗英姿.博士研究生教育供给侧改革:目标强化与方向转轨[J].教育发展研究,2018(9):28-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