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斌 温州大学

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发布,绩效在预算管理中的作用与地位愈加突出。高校是一级预算单位,要想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分配与使用效能,必须强化预算绩效管理,重构内控管理和流程,加强制度建设与完善,优化资源配置,并基于此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以及公共服务质量。但是目前,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当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予以解决,这样才能确保高校在新时期的持续性发展。文章将就高校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展开分析与论述。

一、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一)绩效目标控制原则

绩效目标控制原则主要是指将绩效实现情况与预期绩效目标进行比较,对目标完成、预算执行、组织实施、资金管理等情况进行分析评判。只有这样才能将绩效的实际作用切实发挥出来,并保障预算执行效力以及质量。在绩效监控管理上,高校财务工作人员应当通过对比预算执行情况以及指标完成情况,第一时间找出问题与缺陷,制定改进方案,加以优化与完善。同时,重点关注相关预算管理制度落实情况,项目预算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无预算开支、超预算开支、挤占挪用预算资金、超标准配置资产等情况。

(二)预算目标管理原则

高校是公益型教育服务事业单位,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学生、社会公众等。政府是高校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所需资金的提供者,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在教育科研方面给予了财政支持,要求高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结合实际需求购置足够的科研设备。从市场层面分析,学生在校内接受教育,丰富知识储备,未来直接面向经济市场,而能否胜任职业岗位,则取决于学生个人学习能力以及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不同利益主体在预算绩效方面的侧重点也明显不同,因此高校需要坚持目标管理原则,实现多样化、综合化的绩效评价,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能,继而得以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预算绩效管理结果应用原则

预算绩效管理结果是指预算绩效管理主体根据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规定,组织开展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等工作所形成的数据、报告、结果、结论等。设立预算绩效反馈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从而实现调整资金分配依据、直至取消。完成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内循环,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现存问题分析

(一)预算编制绩效管理薄弱

预算编制是最基础的环节,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特点,把握各个教育活动以及项目的特点,要求各部门根据实际需求填写预算申请表,及时上报给财务部门,再实现科学的预算编制,层层下达通知,将预算绩效目标落实到位。但目前,部分高校预算绩效目标较为模糊,预算绩效目标设置作为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流于形式,结合并不紧密,最终导致整个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可行性偏低,严重缺乏专业理论基础。高校预算编制的基础不是以项目库建设和政策导向为核心,缺乏前期准备工作,导致绩效目标仓促上马,实际执行达不到或者低水平达到预期目标。其次,全年所有收支资金管理无法全覆盖,部分高校下设多个经济实体或者虚拟实体,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由于基础工作薄弱,导致未纳入统一编制范围或者代替编制,无法真正地体现高校整体教育教学现状以及全面性的投入与产出收益。除此之外,目前仍旧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习惯以增量预算法为主,只考虑简单易行,未能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预算安排的合理性,这种情况下极易出现预算资金被占用、资金使用效能低等情况,对预算绩效评价也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二)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欠缺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展开绩效管理,这些规定本身具有广泛性、宏观性的特点,无法直接对应到具体的工作当中,且过于侧重理论性的引导。有的高校往往不能结合办学实际以及管理现状展开深度分析,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方面仍旧较为欠缺,具体表现为:第一,针对预算执行的监督控制机制缺失,无法全面掌握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存在资金使用盲目、费用支出盲目等现象,也难以根据执行情况适当调整预算绩效目标;第二,高校教育活动多种多样,涉及的经费类型也不固定,所产生效用的时间有所差异,要想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必须明确主题以及绩效指标。但如今很少有高校设立相对独立的预算绩效管理机构,仅要求财务人员以固有的思维开展工作,同时缺少严谨且规范的管理机制,导致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根本无法有序推进。

(三)预算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

将绩效目标与绩效评价有机融合是完善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前提,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并未设置合理的评价体系,导致后续的绩效评价工作缺失权威性,往往会形成单一性、合规性的考核模式,对预算绩效情况的综合性考核偏少。归根结底,主要原因在于现有预算绩效考评机制不健全,未能将预算绩效贯穿至事前、事中、事后各个关键环节。高校只是设立了通用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而没有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实际需求增强指标的针对性与适宜性,导致其难以切实发挥效用,出现考评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

(四)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不足

完成预算绩效考评之后,应当充分运用最终的结果。通过分析结果,发现预算管理整个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以作为改进预算管理方面的主要参考依据。然而实际上,部分高校并未真正地重视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价值,一般在完成评价打分之后就不再关注,没有将这一结果落实到具体的业务活动之中。以M 高校为例,该校针对预算绩效考核设置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提出明确要求,规范预算执行考核,对于支出进度慢、没有按期完成预算目标的,给予一定惩戒。但是在实行过程中,这一规章制度并未完全贯彻实施,流于形式,未以严格的考核制度将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相连接,评价结果较为单一、片面,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严重不足,没有与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相关联,最终可能导致预算管理中的问题无法解决,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水平难以提升,也无法保持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信息化建设力度仍不足

新形势下,高校预算管理涉及的内容更多,所产生的数据信息量也更加庞大。要想确保各项工作的完成质量,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共享平台,提高数据信息传递的高效性与准确性。然而有的高校将信息化建设集中于教学设备上,对财务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只是简单地引入相应的软件,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缺失,无法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共享。这种情况下,预算执行难以及时反馈,也很难实现全过程的实时跟踪与监控,最终导致预算资金安排不合理、资金使用风险大。

三、高校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预算编制绩效管理

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高校应当从根本出发,完善预算编制绩效管理。首先,将事前绩效评估结果与政策、项目设立挂钩。新出台的重大政策、项目应按规定组织事前绩效评估,评估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未组织绩效评估的,或绩效评估审核结论为不予支持的,原则上不得立项和纳入项目库。其次,建立全面的预算信息数据库,将高校各个教育活动、经济项目等产生的相关信息全都包含在内,并从多维度出发对外部环境、政策文件等进行分析,增强预算编制的严谨性,确保预算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为之后做出客观的绩效评价奠定基础。再次,选择最佳的预算编制方法,打破传统思维限制,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编制方法,而是将多种方法有机融合,呈现出不同方法的优势,例如对于一些较为稳定的资金项目,以增量预算法为主;而对于可实现自主控制的项目,以零基预算法为主。

(二)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高校应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实际行为。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要点以及责任,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实现职责分离,同时调整绩效监控、评价等管理程序,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以及标准程序展开工作;第二,确定实施细则,根据目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际,对绩效目标、绩效评价这两大环节进行全方位分析,制定适宜性强、操作性强的管理细则,将预算绩效各个方面的相关内容直接呈现出来,为具体的工作提供直接的指导依据;第三,增强管理制度的约束性,在完善制度体系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管理方法,确保预算绩效评价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继而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三)优化预算绩效考评机制

高校可根据新《预算法》相关条例优化预算绩效考评机制,确保考评机制的完整性以及深化。一要明确评价主体以及对象,立足于实际尽可能设置专职人员负责预算绩效考评工作,将考评工作与现有高校绩效考核体系融合,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减少管理成本;二要优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握院校自身特点,结合有关部门提出的标准要求,设立包含不同级别的指标体系,涵盖预算绩效目标设定、预算安排、预算执行等多个关键环节,准确界定不同环节的评价要点;三要将定性、定量绩效评价方式有机融合,实现综合评价。

(四)合理应用绩效评价结果,注重预算管理整改

为了进一步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水平,新时期高校必须从思想层面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给予高度重视,将评价结果作为激励奖惩、下一年度预算编制的参考依据,指导高校更高水准完成各项工作。针对现阶段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存在的不足,M 高校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以下几点措施:第一,要求相关部门将绩效评价的结果直接下达各预算责任中心,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必须由各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按期汇报整改情况。第二,增强绩效考评的公正性,以公开评价结果的方式,实现透明化、公正化管理,尽可能地将评价过程中的人为主观影响因素剔除,促使高校职工主动捕捉持续改进的机会,了解考评的标准、过程与结果。第三,基于评价结果,建立绩效问责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考评的激励性作用,评价结果与绩效奖惩、预算安排相挂钩,以此调动人员的工作热情,对评价等级为优、良的,给予奖励与表扬,调整预算分配;对评价等级为中、差的,要完善政策、改进管理,给予通报批评,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根据情况核减预算。

(五)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应加大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力度,构建完整的信息化系统,将高校其他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互联互通,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便于财务人员随时调用,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与质量,由系统完成复杂的计算型工作,适当减轻工作压力,并提高预算预算绩效管理的科学性。与此同时,高校还需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依托信息技术确保数据高效且准确地传递,加大对预算执行的实时控制,关注绩效目标的落实情况,若是发现目标设定与实际出现偏差,第一时间下达指令,做出适当的调整。

四、结语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知,新形势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已然成为高校内部管理最为核心的工作内容,关系着高校各项经济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因此,各高校应当构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立足于高校实际情况,分析其预算绩效管理的实际问题,以解决问题、提升管理水平为根本目的,积极探寻可行的改进路径。通过采取完善预算编制绩效管理、优化预算绩效考评机制、合理应用绩效评价结果等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确保整个体系的完整性以及全面性,从而进一步推动高校的稳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