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晓丹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提升的内涵要求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于2月4日发布,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部署。乡村振兴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议题,它已经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个领域,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如何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生态文明的指南,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家园,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可以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乡村振兴是乡村发展、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升级版,是包括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社会振兴等综合多维目标的全方位的振兴战略,由此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说,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要实现五个转型:一是从文化生态建设向文化心态塑造转型;二是从文化行政推动向文化自觉发动转型;三是从举办节庆仪式向传承文化记忆转型;四是从城市单向输送向城乡互动融合转型;五是从上层设计、固定配送向大众创造、农民自办转型。

二、浙江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成就

(一)农村文化建设顶层设计日益健全

近年来,浙江从战略发展的角度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意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标准》《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的工作意见》《网上文化家园创建行动实施方案》等有关的政策、文件。在全省启动 “千镇万村种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举乡贤、颂乡贤、学乡贤”活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连续5年入选浙江十大民生实事,并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纳入各项考核评价体系。

(二)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一方面,强大的公共财政支持搭建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平台。省财政每年投入1.6亿元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农村文化建设有浙江省基层宣传文化专项资金、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农村文化礼堂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支持,从2017年起,省财政专项资金增加到1个亿,用于农村礼堂建设。各级财政用于农村文化活动的支出都有较大增长,例如嘉兴市乡镇、村、文化户三级文化建设列入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两年来,全市对农村一级文化固定资产投入达5亿多元,大大超过以往多年的总和。各级政府还积极探索个人捐资、社会筹资、利用民资等多种办法,拓宽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资渠道。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截至2017年,全省共建成农村文化礼堂7477个,县级以上文化馆102家、公共图书馆100家、博物馆105家,图书馆乡镇分馆55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实现全省行政村农家书屋全覆盖,到2018年年底,将60%以上农家书屋纳入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争取在2020年年底实现农家书屋图书馆体系化管理全覆盖。建成1764个公共电子阅览室和44886个文化共享基层服务点,全省可共享数字资源总量达795TB,搭建了“浙江文化通”、嘉兴“文化有约”、舟山“淘文化”、衢州“流动文化加油站”等一批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打造了“嘉兴文化总分馆”“丽水乡村春晚”等有影响力的农村文化品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向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基本形成了文化“村村通”。

(四)农村文化建设内容和方式不断创新

农村文化礼堂从单一的文化活动载体转变为农村文化服务综合体,逐步实现从资源分割、分散向资源统筹、整合、利用转变,改变了以部门分割和行政层级为主要导向的文化资源供给体系。推广公共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管建设,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延伸,组织开展“百名专家联百村”“业务建设四季行动计划”“百名图书馆长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等活动,丰富和活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内容和样式。“钱江浪花艺术团”、 农家乐大篷车、流动大舞台、文化走亲等以文艺演出直通车、文化流动服务等形式,轻装便捷,点播互动,直通基层,并形成品牌。统筹各方力量,在把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务列出清单,创新推出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平台,推进“菜单式”公共文化服务配送平台建设,做到全省“一张网”。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浙江农村文化提升面临的瓶颈

近年来,浙江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极大的成效,但要使文化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引领和动力,还面临以下六大瓶颈。

(一)文化产品供需对接仍需加强

文化提升的核心是有效对接文化产品供给和需求。虽然开始退订农村文化产品菜单点播,但目前农村文化产品供给“自上而下”的特定还比较突出,文化供给与农民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仍然存在,农村文化供给的创新性、贴近性、适应性、丰富性、层次性不足。部分地方农村文化供给偏重模式化,针对性不强,部分文化活动是运动式、时段式的,不能满足农民经常性需求,部分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少且相对单一。

(二)文化设施利用不充分

文化提升的基础是文化设施的齐全与充分利用。目前,浙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虽然逐年增加,但是缺乏有效和长效管理,农村文体活动设施中,除了一些文化广场、文化公园、老年活动室等少数文化活动场所外,不少地方农村文化礼堂、篮球场、健身室、阅读室、宣传窗等文化设施存在闲置不用或挪作他用的现象。

(三)文化建设参与度不高

文化提升的动力是各的参与度。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仍然以政府主导为主,虽然在社会组织参与、农民自主参与方面有了很大成效,但社会组织参与缺乏规范性,很多都是一次性或临时性的,缺乏专门性、持久性和责任意识,参与途径和方式单一,主要以资金赞助、文化调研等为主,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文化领域的政策也不够完善。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的惰性习惯,文化习性保守,文化活动技能单一,在自办文化方面缺乏信心和实力,尤其人口外流使不少农村空巢现象增多,由此导致的人口结构使农民的主体地位很难发挥。

(四)农村文化人才缺乏

文化提升的支撑是各类农村文化人才。农村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一些地区农村业余文化队伍后继乏人。部分乡镇文化站队伍存在“不足、不专、不稳”问题。农村文化礼堂专家指导队伍匮乏,影响了文化礼堂内容的提升和特色的打造,村文化礼堂管理员待遇相对较低,致使其工作积极性和持久性不足,文化志愿者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技能也有待提升。此外,还缺乏各类文化经营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组织人才。

(五)文化建设存在不均衡

文化提升的目标是均衡发展。目前浙江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区域不平衡、城乡不平衡、群体不平衡三大问题。区域不平衡就是浙江各县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较发达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认可度高达84.3%,而“欠发达村”的总体认可度就剧降为52.2%。城乡不平衡就是指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没跟上城市的发展脚步。人群不平衡则是伤残人士、低收入群体等享受到的公共服务跟其他的群体比相对较少,文化建设中一些重点群体(青少年)和边缘群体(外来民工)的文化需求考虑不足。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浙江农村文化提升的对策

(一)创新农村文化形式和供给

在常规文体活动、文艺展演和庆典的基础上,紧跟时代发展,拓展一些富有时代气息、满足农民需求的文化功能项目,建立文化联谊会、文化沙龙、农民摄影公社等富有时代感的农村文化组织。积极对接植入外部先进文化资源,在引导和激发农民需求的基础上,将文化艺术(书法、画画、演艺等)引入农村,培养农民的文化艺术爱好,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和修养,打造“书法村”“绘画村”“演艺村”。将文化项目推动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实施“文化+”计划,培育和发展古村落休闲、民间工艺作坊参观、乡土文化体验等农村文化休闲旅游项目,引进文创项目和艺术设施,在农村产业创造性转化、融合性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农村文化的提升。鼓励文化企业供给、民营院团供给等市场化供给方式,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联合、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新型农村文化多元供给模式。

(二)提升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整体规划,提高各类农村文化阵地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各类文化阵地的文化服务功能,以文化礼堂为引领,做足“文化礼堂+德育”“文化礼堂+旅游”“文化礼堂+产业”“文化礼堂+非遗”“文化礼堂+体艺”的文章,推动多种文化阵地有机融合,逐步探索建立集休闲、娱乐、文明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平台;构建农村文化阵地“建、管、用、育”的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全面启动网上文化阵地建设,建设“掌上文化礼堂”、线上数字文化馆等线上文化阵地,打造集宣传展示、娱乐共享、交流互动和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网络平台。

(三)加强农村文化主体培育

一方面是农民主体培养,农民主体包括农村文艺爱好者、农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农村文化能人、农村文化组织者、农村文化经纪人等。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在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时,同步开展文化文艺活动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活动技能;定期组织文艺积极分子进行专业培训,培养农村文艺骨干、民间艺人;发掘和培养各类型的文化能人(乡土文化能人、文体娱乐能人、文化产业能人),进行文化展示,树立典型示范;将文艺骨干、文化能人培育成农村文化组织者,将既熟悉艺术、又懂得经营的农民培育为农村文化经纪人。另一方面是社会组织主体培养,包括民间业余文艺团队打造、各类村(社区)文体协会组建等。

(四)集聚农村文化人才资源

对本地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等进行普查,建立文化人才资料库;完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通过内部选聘、对外招考、定向委培等方式填补农村文化工作岗位的空缺,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各项待遇;实行农村文化志愿者激励机制,增强志愿者的农村文化向心力,促使其真正扎根农村;培养和引进农村文化创意人才、管理人才、农村文化经纪人等,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的策划、组织和运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智库的建设,形成文化建设专家咨询和指导机制;充分发挥浙江企业家、成功人士的乡土情结和乡土意识,搭建乡贤文化平台,建立乡贤联系机制,使乡贤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智囊团。

(五)构建城乡文化互动发展机制

一方面深化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流动演出车、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流动电影院,通过文化下乡、文艺调演等活动,实现城里文化入村。移植效果好、利于推广的适合农村的城市文化形式,例如街舞、瑜伽、太极等,给农村文化提供新载体、新内容、新模式。另一方面着力抓好乡土文化进城,在城市开展乡土文化展览,开展乡土文艺演出活动,推介农村文化精品,使农民从文化的接收者变成文化的输出者,并带动乡土文化有关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人学习和从事相关行业,解决农村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难题。城乡文化也在不断地互动中逐渐实现融合,解决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