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彪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0)

一、引言

或许在你的周围会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外表上看起来与一般人没有差别,而你却无法了解到他们的内心如何,他们把自己的真实心理或性取向隐藏在内心深处。在网络上,你经常会看到有一些人故意男扮女装或女扮男装为自己带来热度。或许,这些人就在逐渐经历着性别同化。

二、性别同化的含义

性别同化是指在一个人整个生命周期内,男性或女性性别气质偏离其原本生理性别而趋于模糊的一个现象。无论是在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人们都有可能偏离其原本生理性别而使自己接受对立性别气质,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性别同化不是生理上的性别趋于一致,而是性别气质,即心理上的性别意识趋于同化。性别同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男性女性化,另一方面是女性男性化。

性别同化这个现象似乎并不罕见,现在有很多人已经逐渐表现出了这种倾向,例如广大粉丝热衷追求的偶像,特别是那些男性偶像。这些所谓的“小鲜肉”不光是在自己的偶像事业中得到了经济利益,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回报,在不断得到众多女粉丝吹捧的同时,他们一直享受着性别同化给自己带来的快感,都在接受着社会性别消费需求市场上对他们的无限赞扬。实际上现在“小鲜肉”这个词语已不再局限于年轻的男性,更多地包含着广大年轻人。

与性别同化的另一个例子就是女性男性化,通俗地说就是“女汉子”。女汉子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女性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立自强的能力。如果从大五人格维度来看一个女汉子的话,通常认为女汉子在外倾性方面分数较高,她们讨厌扭扭捏捏,喜欢大方不做作,强调做真正的自我,即便是在异性面前,她们也能够独当一面;女汉子是敢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而且有高度的责任心;在情绪稳定性这一项的分数不高,她们情绪易激动,或许在自己喜欢的人面前,她们或许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

三、影响性别同化的因素

(一)生理

生理是影响性别同化的重要因素,现在人们普遍接受的是人类有男性和女性两个性别。如果生理性别上出现问题,那幺性染色体会是人们第一时间考虑的问题。

(二)心理

心理认同是性别同化的主观原因,它表现在每一个个体对性别的偏好。每一个个体都会对自己存在着这样或是那样的认知,对自我性别的认知也是这样,生理性别为男性的个体如果在主观上认定自己符合女性的气质和行为规范,或者说他更加偏好把自己定位为女性,那幺他就会加强自己对于自我性别的认知,虽然这和他的生理性别不同。生理性别为女性的个体也是一样。

与心理认同并列的还有一个心理落差。人们会对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而感到心理落差,在性别上也是一样。性别心理落差往往跟社会事实联系在一起,生活中对自己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会让自己感到恐惧,如果这些重大事件直接指向性别的话,那就会让个体产生对自我生理性别的反感。性别心理落差会对个体产生激励,使个体改变自己在性别气质调整方面的努力强度,心理落差产生,性别同化便开始。

(三)家庭

家庭对个体的性别认知会产生重大影响,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家庭教育、家庭文化。[1]

家庭教育对于个体成长至关重要,整个家庭带给个体的认知促使其形成对自身早期的性别定位。传统观念下,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方式受到严格的性别对待,对于男孩,父母大多是强有力的约束和鞭策,希望其能够有所作为,这是典型的男性性别教育;对于女孩,父母都会施以仁慈、爱护和娇养,这是与男性成鲜明对立的女性性别教育。

家庭教育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模仿式学习,由强化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知道,子女的一部分行为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而学习到的。子女参照与自己性别相同的父母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获得对自己性别的认知与定位,为其以后的性别认知成熟做铺垫。

家庭文化是影响个体性别认知的家庭因素中另一个重要的子因素。文化是一种氛围,它能够使个体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行为与认知,整个家庭的家风、家训,家庭中长辈的价值观、性别观念都会对个体产生影响。在家庭文化氛围中,单个个体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整个大的氛围的熏陶。

(四)社会

性别观念在宏观上要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中男性和女性是完全对立的,男性总是被社会所吹捧,一些善意的、褒义的词语例如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勇敢过人等被赋予男性性别上,而一些恶意的、反面的词语如狭隘、愚昧等始终是女性的代表词。这并不奇怪,因为传统社会中男性占据主导地位,整个社会为男性这一种性别服务,而女性只不过是男性社会下的附庸。

随着近现代越来越多男女平等运动的发生,现代社会基本上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没有像过去那幺严重。于是,现代社会性别观念认为人们的性别观念越来越趋同,甚至有些模糊。

四、支持性别同化的理论和行为

(一)酷儿理论

1、有关内容

酷儿理论20世纪90年代流行的性别理论,该理论猛烈抨击了生理性别决定性取向,认为一个个体对自己本身性别的认知和其性取向不是从一生下来就已经被决定的,而是通过后天的社会熏陶而形成的。虽然每个人的生理性别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被决定,可是其心理性别或社会性别并没有被天生定格,这就形成了对传统上把性别分成单纯男女两性的做法的打击。[2]

2、对酷儿理论的一些思考

酷儿理论认为人除了具有生理性别之外还有社会性别,那幺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以下四种匹配关系:生理性别男,心理性别男;生理性别男,心理性别女;生理性别女,心理性别男;生理性别女,心理性别男。对于第一种和第四种匹配关系,我们都熟悉,因为这是正常的匹配,所以下面把重点放在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不匹配的情况。

首先,生理性别男,心理性别女这样一种匹配模式。这样一种匹配类型表现为男性女性化,生理上该个体是男性,可是其心理认知确是女性,异装癖、举止阴柔是其普遍外在表现,日常生活中人们称之为“娘”。这种匹配类型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该个体的家庭环境中长期缺乏男性教育、社会环境中经常与女性接触或者是社会对其造成的压力等,受到女性影响越多,该个体的行为就越容易倾向于女性化。

其次,生理性别女,心理性别男的匹配类型。这种类型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容易见到,现实证明,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越高,其社会性别越偏离其生理性别,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多女强人,她们不怕吃苦,敢于拼搏,个性独立,这种性格是社会所认可的。日常中我们说的“女汉子”对于女性来讲似乎不是一个贬义词,当然,女性男性化并没有男性女性化表现明显,因为现实中女性还是处在弱势地位,她们没有男性的体力和较为深层次的抽象理解能力。

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共同构成了性别同化,这种现象或许会成为社会的一个趋势。

(二)男女同化理论

这个理论研究了个体到中年时期产生的性别气质转化,男性个体开始更多具备善解人意,温柔的性格特征;相反,女性则更加果断、慷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双方丧失了各自原本的性别气质,只不过是与其原本相反的性别气质获得加强,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双重性别化。[3]

笔者认为性别同化已不再局限于终年期,而是在个体整个生命周期中都会产生,这取决于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

(三)同性恋行为

一项关于大学生对于同性恋行为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有45%以上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到同性恋行为,还有一部分学生通过书籍、影视作品、正式学习中了解到同性恋,极少数学生通过父母了解同性恋。对同性恋形成的原因认知有多种多样,同样从该调查中得知,大多数人认为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是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其次是由于异性给自己造成的一种挫败感。第三个是心理原因,先天的基因决定了一个人对于同性恋的肯定而对异性恋的否定。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同性恋产生的原因是来自心理、社会上的压力以及心理扭曲。然后对于同性恋为什幺不被大众人群所认可的原因认知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同性恋有违社会传统观念,同性恋是一种败坏社会风气的行为。[4]

从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到,人们对同性恋行为的普遍认知与性别同化产生的原因有一致之处。笔者认为,同性恋是心理性别层面的情感交流。性别同化是同性恋的基础,同性恋这一行为能够产生,需要同性恋的一方转化自己的社会或心理性别,这一转化过程使得自己的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产生不一致,进而完成性别同化,然后同性恋就产生了。

五、性别劳动

当个体从事一项工作或完成一项事务时需要转换自己的心理性别时,我们就称其进行了性别劳动。在组织行为学领域中,我们了解过什幺是情绪劳动,而现在我们引入一个比较奇怪的词语,同样它也是个体心理上的转换行为。性别劳动发生时,个体的生理性别不变,而心理性别发生转换,由于性别分为男女两种,性别劳动转换也分为两个方向:

(一)性别劳动男向性

首先,性别劳动男向性就是女性个体从事本身应为男性从事的工作,以往由于社会观念,一些重要的、需要付出巨大体能消耗的领域中是不允许女性参与其中的,一方面女性的体力支出达不到这些工作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女性的保护,类似冶金化工、机械操作、地质勘探、畜牧加工等行业领域;还有一些不允许女性参与纯粹是出于传统性别歧视,类似商业、政治等这些领域以往似乎完全限制了女性进入。然而,现在这些行业都在逐渐开放,它们开始接纳一些女性工作者。这些女性逐渐接受男性对其思考方式以及行为的影响,她们主动或被迫改变自己的社会性别,性别劳动由此产生并持续影响。

(二)性别劳动女向性

其次,性别劳动女向性与男向性相反,就是男性个体从事本身应为女性个体从事的工作。传统观念下,男性似乎并不会去模仿女性的一些想法和行为,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开放和进步,在男女平等观念的基础上,有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模仿女性,最典型的是反串表演。反串表演中,艺术家登台献艺,他们表演之出色使人误认为台上就是一位真实的女性表演者。反串表演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性别劳动,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性别限制,全心投入到性别同化过程中,这是一种主动的性别同化。

性别劳动是性别同化的必经过程,它衔接与性别转化的开始与结束,性别劳动就是一个性别转化的过程。

六、对性别同化和性别劳动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一)不歧视。若性别同化是由于个体生理因素而产生的,那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歧视这些同化个体,因为在现在看来,他们始终无法完全融入到社会之中。个体的生理状况不是自己所能决定的,或许这些个体也不期望自己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二)及时心理疏导。很多性别同化的发生源自于心理的不平衡和对现实的挫败感,而这一点仍然不能被及时发觉。心理疏导可以有效地填补个体的心理落差,重要的是如何让这些同化个体开口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三)重视家庭教育,保持家庭和谐。家庭教育不能缺失,父母应该给儿童灌输正确的性别观念,做好正确的性教育,自身也应该做好表率,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四)社会应给予帮助。同样,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不应该歧视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而产生性别同化的个体,避免给他们造成社会压力。可以适当允许他们发声,发表自己的看法。

七、结论

性别同化是一种社会或心理性别转移行为,它能够使个体突破原本性别上的认知,改变自己的性别观念,重新认识自我。性别同化有主动被动之分,主动性别同化能够给个体带来身心的满足,被动性别同化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伤害。性别同化体现为一种社会观念的开放与融合,在现代社会,传统观念已经站不住脚,有很多新观念、新看法还会涌现。性别同化能够给我们带来什幺还尚不清楚,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性别同化将会继续衍生出来更多的对人类社会更加积极的观念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