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近年来,精准扶贫作为国家的一大扶贫政策,已被全国各省市纷纷运用到扶贫工作之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和湘西的重要讲话。2014年,李克强总理继续提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扶贫模式和实施精确扶贫的必要性。这表明中国的扶贫模式将从广泛转变为精确,从“多对多”转变为“一对一”。旅游扶贫是扶贫模式的代表。这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为当地贫困户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其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反过来,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的发展模式,以摆脱贫困致富。但这个概念是相对的,并不是所有的贫困地区都适合发展旅游扶贫来减少贫困状况,各个地区在具体脱贫致富的进程中还需考虑自身情况。广西是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集中的地方。它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景观和自然景观,如喀斯特岩溶景观。它具有旅游资源禀赋的特点,可以由当地旅游业驱动,帮助穷人实现减贫。截至2016年底,广西共有54个贫困县,其中国家级贫困县有28个。扶贫的任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旅游扶贫作为一种重要的扶贫方式,对于广西贫困地区早日实现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广西脱贫攻坚工作总体情况及旅游扶贫现状

广西是“老、少、边、山、库”的集合。它是该国扶贫的主要战场之一。贫困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特点:首先是贫困人口众多。截至2015年底,全区仍有贫困人口452万人,占全国贫困人口的8.1%,居全国第四位;贫困发生率高达1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第二是贫困程度较深。根据2015年准确识别结果,贫困分数线59分及以下的有41个县,贫困人口达到157万。其中55分及以下有16个县,其贫困人口达到59万人。第三是致贫原因复杂。452万贫困人口中,缺资金致贫占31.6%,因病占18.8%,因学占15.6%,缺劳动力占9.2%,因残占7.4%,缺技术占6.7%,三个致贫原因同时具备占23.5%。第四是脱贫难度很大。革命老区的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人口的85.6%,其中少数民族聚集区占比21.4%,大石山区占比49.6%,边境地区占比8.7%,库区占比5.9%,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二、广西旅游扶贫模式

(一)旅游+文化

依托广西区内贫困地区特有的特色民族文化,将创意性思想与传统农业、乡村文化相结合,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园。进一步探索金秀瑶族,靖西壮族,三江侗族,南丹白裤瑶族等贫困少数民族的农村文化,建设一批民俗文化村,以节日,歌唱,舞蹈,表演,比赛等形式。让旅游者融入到贫困地区的民族文化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建设居民地方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项目。

(二)旅游+养生

根据当地特色的长寿养生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发展养生生态旅游,建设多个长寿健康生态旅游基地,养老基地。在种植基础日益壮大的贫困地区,如桂东和桂西,将建设一批中药种植基地和生产基地。用来弘扬中国传统医学的培养,力争打造国家级中国中草药种植基地和养生旅游示范基地。加强促进旅游和旅游产品,培育有机健康产品,如有机大米,珍珠玉米,砂糖桔,核桃等,弘扬瑶族文化,推动瑶医瑶药的传播推广,把瑶医的药酒、药材泡制品等养生保健品推广出去。

(三)旅游+体育

凭借广西区内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如一些重点旅游扶贫县乐业、凌云、巴马、凤山、都安、金秀等地,在这些地方开辟多样化的户外旅游运动产品,如冒险,露营,攀岩,洞穴探险,地下洞穴潜水等;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发展同样的体育文化,如武鸣壮族,金秀瑶族,融水苗族,三江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使游客还可以参与当地体育旅游文化的体验,体验本地体育旅游文化的乐趣,将旅游活动与民族体育相结合,构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

三、广西旅游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短缺,旅游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决策效率低

由于旅游资源开发的投资建设周期比较长,对资金的需求和消耗比较大,再加之广西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更进一步加大了旅游业开发对资金的需求量。此外,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地方政府有限的财政资源和居民有限的消费能力有限的资金限制了旅游行业的积累。广西的旅游虽然发展时间早,但由于资金的短缺,造成了至今也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和品牌效应,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此外也导致了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不足。虽然当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但建设的目的是解决当地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在规模和等级方面并不能满足旅游开发的需要。旅游基础设施薄弱仍是制约广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旅游项目同质化严重,瑶族文化利用不足

目前,中国旅游业正朝着旅游度假,静态展示和参与体验的结合发展,并且是多元化的。纵观金秀县目前对于瑶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目前都是以风情表演为主,多数表演场所的内容基本相同,既缺乏新意,又缺少瑶族特色。在饮食、住宿等方面,许多的农家乐的食材没有本地特色,与区域外的饭店无太大差别,绝大部分菜品在其他非瑶族地区也能随时可以消费。在农家乐的装修方面,无论是建筑外观,还是内部装饰,未能充分利用山子瑶的建筑风格特色,民族文化元素等进行内外部的装饰,与普通的宾馆无明显差别。总的来说,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只从资源情况出发,却不考虑市旅游市场规律。此外,在旅游扶贫中,对“大旅游”和“全域旅游”等理念的不了解,没有结合地区整体情况搞开发,从而导致景点雷同、资源浪费、产业链不健全,旅游缺乏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三)人才供需不匹配,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广西旅游旅游扶贫工作吸引了一批导游和管理人才,并解决了一部分农户的就业问题,但广西地区旅游扶贫发展仍然存在着严重供需不匹配:一方面,参观者对高品质,高水平,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广西地区旅游扶贫的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而管理人才的缺乏显然满足不了这个庞大的需求。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高度发达和苛刻,大多数地方的工作人员不符合招聘标准,缺乏专业,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毕业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很多时候存在着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以及部分毕业生接受不了艰苦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加快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四、广西旅游扶贫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社区旅游企业,保障贫困人口利益,提高自我造血能力

社区居民在包含政府机构、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的三大利益主体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从旅游扶贫的角度看,社区的贫困群体是旅游活动中的弱势群体,在旅游资金,技术和市场竞争等多方面都没有竞争力。社区居民往往被排除在利益之外,无法实现扶贫的目标。同时,由于旅游管理方式松散,决策迟缓,导致旅游发展缓慢,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解决上述问题以下有两种比较有效的方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方式,可以建立经营性旅游项目招商库,由旅游发展协会牵头建立经营性旅游项目招商库,通过对外招商引资或吸纳当地民间资本进行旅游项目开发。第二种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外旅游扶贫ST-E理论,可以采取建立社区旅游企业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例如,旅游公司建立和穷人,其中可以包括住宿,餐饮,运输,零售,导游和娱乐操作。

(二)深入挖掘瑶族文化旅游项目

要打造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旅游扶贫产业,就应依靠自身特色,深入开发自身文化资源,加以改造使用、宣传传播。广西瑶族历史悠久,每个瑶族的分支都有各自的特点,形成了独特深厚的瑶文化积淀。由于旅游区处于大山深处,受到外界影响较少,瑶族民俗特色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原生性,加上瑶医的神奇疗效,具备了强烈的神秘感。广西具有极为丰富的、亟待挖掘的瑶族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灵魂所在就是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融入更加新颖的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互融合发展促进的纽带。当前广西的旅游发展出现了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缺乏特色、项目单一等问题。广西开发的旅游产品应以瑶族文化为基础。瑶族文化应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主题。要加强对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和旅游产品品质提升,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开发体系。这也是广西发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三)加强专业培训,积极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培养人才是发达地区比贫困地区发展快速的一个重要原因。贫困地区一个很大的劣势就是人才稀缺,大多数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不高,而且留不住人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许多贫困地区空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因为没有旅游专业的人才对这些资源进行规划、管理,以至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广西地区扶贫,旅游扶贫的关键之一就是培养一批专业的旅游人才。各级旅游部门要把培养本地人才,引进外来人才,首先要把贫困地区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放在首位,开展专业培训。同时,可以开展广泛的教育,提高当地人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实现校园旅游知识进校园,加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充分吸收优秀大学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