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磊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76)

一、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

传统的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二、三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逐渐扩张的一种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内地总人口接近14亿人,比上年末增加了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约8.3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2017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

新型城镇化是基于城乡一体,产业互动,经济集约化,生态宜居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以及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化。首先,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空间转移;其次是提高劳动力的专业技能与素质,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和人文素质提升。最终的表现是城镇数量的增加和人口的增长。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不能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而要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融合,实现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居环境发展以及实现共同富裕。

二、目前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完善的、多渠道、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行业快速发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但是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金融业的逐利性和城镇化的社会性之间存在矛盾。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增加内需、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城镇基础设施中的许多项目都不能满足商业银行贷款的审核要求,例如学校、医院、公共交通以及其他准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能完全进行市场化运作。另外,诸如城市垃圾分类处理和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之类的公益项目本身不会产生现金流,需要政府提供财政补贴或提供政策优惠以维持运营,因此还款来源难以保证。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供需矛盾。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无法弥补。为此,包括政府与民间融资在内的金融体系需要共同努力并予以支持。在现阶段,只有政策性金融机构参与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但其资金有限,对城镇化的支持也有限。城镇建设项目缺乏政府信用在还款和利息担保的前提下,对商业金融支持资金的限制更多,与城镇化发展所需资金相比,资金总量严重不足。

(三)在城镇化建设中难以明确项目贷款主体。城镇化建设主要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为基础。由地方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担任承办单位,但这些部门并不能作为承贷主体。由于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向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借款,因此,地方政府应通过创新性融资方式将政府投资和融资平台作为主要借款人。

(四)不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不利于城镇化。根据中央银行《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18)》,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覆盖面和深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仅仅依靠农发行、农业银行、农商行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不能很好地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庞大资金需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居民无法享受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难以支持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路径

根据金融发展理论,市场具有不确定性,投资与风险相伴而生。金融业的核心作用是实现资源的空间流动和时间错配,同时还提供交易便利性,风险控制,信息指导和激励相容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资本供给和资本配置是有财政支持的城镇化发展的两个主要渠道。资本分配是通过在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上有区别的投资和融资政策安排,促进城乡,工业和地区之间资本的有序流动和重组,然后促进劳动力,土地和技术的发展。优化社会生产要素分配,促进农村人口,公共设施,社会服务和城市空间工业资源的持续积累。

(一)金融支持人口城镇化

金融通过筹集资金,引导相应资源的合理流动以及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等特殊手段,保证了人口转移的条件。城乡收入和生活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是人口城市化的主要原因。金融业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金融还可以通过增加对教育和培训的投资来支持人口的城市化,从而促进转移人口质量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形成。财政通过不同的筹资渠道提供教育资金,以支持农村人口的教育。在教育经费的支持下,教育条件和体制得到了改善,教育水平得到了提高,有利于人口素质的提高。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的机会。搬到城镇后,可以获得相对稳定且高收入的工作。这样,将满足被转移人口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二)金融支持产业经济城镇化

金融体系的特征是有效的配置社会资源。金融体系能很好地甄别生产力更高的行业和企业,进而提高社会生产力,生产力间接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同时,金融市场可以促进工业发展。通常,大型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并且需要依靠金融市场来提供大量资金。金融业可以使用银行信贷。或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发行股票)提供一定的支持。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这是一个相对较小且数量众多的公司,同样需要依靠金融来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三)金融支持社会生活城镇化

社会生活的城镇化与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密不可分。教育、医疗和居民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建设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大量投资。随着医院,建筑和医务人员的增加,城市农民可以真正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生活便利。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金融在支持城镇化中的作用除了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的支持外,还主要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具有周期长和规模大的特点。从长远来看,目前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主要依赖于财政拨款,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加强对金融体系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四、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政府主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整合各种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好事。政府为各方城镇化建设的参与者建立联系平台,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促进城市空间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有机融合,实现一体化发展。针对目前我国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金融支持政府融资的多元化,促进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级政府应引导包括外资在内的多元化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城市化进程,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城市化建设项目,振兴城市基础设施存量资产,以有效弥补财政投资的资金缺口。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借鉴私营部门在创新和管理方面的自然优势,为城市建设开辟新途径。

(二)发展基础设施项目资产证券化业务。资产证券化是指使用证券化对可以在现在或将来产生现金流量的基础设施资产进行证券化,以得到融资回报,并且已发行证券可以在市场上流通。基础架构完成后,现金流量相对稳定,这与资产证券化的市场条件相符。通过项目资产证券化,可以纳入大量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减轻财务压力,有利于其他城市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同时,项目投资风险也分散在资本市场中。

(三)规范民间金融,改善金融结构。近年来,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类小额信贷公司、村镇银行逐渐扩大在农村的金融业务。随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农村信贷市场集中度降低,竞争加剧,拓宽了农村信贷来源,扩大了可利用性。农村小微企业信贷水平相应提高,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降低涉农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规范民间贷款,使私人金融步入规范化的轨道。制定农村城镇化政策性金融,进一步推动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改革,将民间金融纳入包容性金融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