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1 传统园林写仿理法概述

1.1 名词释义

写仿名胜的理景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屡见不鲜。所谓写仿手法,自古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构成部分,“中国艺术的‘仿临’含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抄照搬,而是吸取成功经验使之再进一步的提高,或者取其意而变换另一种表达方式。这是有生命力的另外一种形式的创作……所谓‘模仿’,也可称为‘取法’,就是从某一种著名景物中取得创作的启示或者灵感而已,自然更多的还是创作。”在中国传统画论中,“写仿”的第一层意思来自于“取法自然“,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倡导通过分解自然、剖析自然、解读自然再创作高于自然、物我交融的艺术作品;第二层意思,来自对绘画技法的习古,“仿”“临”“拟”“摹”各有指代,其中的“仿”所指是通过对古代经典画作的写仿,从中锤炼自身笔墨技法,借古人而“重开生面”,“仿”的重点不在于再现古人作品的形迹,而在于习得经典画作中的意趣精神。

中国传统园林与书画同源,一脉相承。在造园理法当中,“写仿”一词可拆解为“摹写+模仿”,最早的记录出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秦每破诸侯,写放(通‘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秦始皇在攻克六国后,通过这样的宫苑建造活动宣告对天下的占有,展示国力强盛震慑诸侯。

1.2 传统园林写仿类型析要

历史推移,朝代更迭,至清代写仿名胜逐渐发展为皇家造园的主要内容之一。康、干二帝数次下江南,随行画师一路将沿途所经风景名胜绘图记录,返回之后,将这些江南美景在大内御苑、西北郊三山五园、承德热河行宫中择地再现,一方面满足帝王家“移天缩地在君怀”的需求,将天下的山水形胜,园林精品仿建于园中;另一方面,可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化整为零,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并可赋予多种不同的功能和主题。而造园者,应用丰富的园林艺术处理方法将这些单元加以巧妙组织,使之相对独立却又能融洽联系,互为因借,达到积零为整的效果,形成极富特色的集锦式布局。这种集锦式的写仿名胜活动,也只能在充足的人力物力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

众多皇家园林实例中,既有对现实名景的摹仿创造,也有对理想世界的摹仿联想,所涉及的范围和题材均十分广泛,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仿山水形胜、仿意境情趣、仿名景局部和全园悉仿。

承德避暑山庄,号称“塞外江南”,众多景点创作在写仿手法的使用上堪称上乘。首先,山庄选址所在,山地起伏延绵,平原横亘,水系萦绕,在此基础上山庄建园便有了“水景移江南,山居仿泰岳”的构景基础。湖区的烟雨楼景区,是写仿山水形胜和意境情趣的典范,嘉兴南湖烟雨楼,四周地势较低,四面临水,晨烟暮雨,因此得名,而山庄内的烟雨楼位于澄湖中如意洲之北的小岛上,择址环境与嘉兴烟雨楼相似,更重要的是,因山庄外水温较高的热河从东北方向注入澄湖,天凉之时此处湖面烟雾蒙蒙,使得烟雨楼恰如其名。湖区另一景点小金山,写仿镇江金山,提炼其总体轮廓特征,重点夸大,以少仿多,以五个建筑便得其势,亭、廊、楼、台、塔组合有致,将金山的神韵和气势整体带出。

写仿意境情趣,是对中国传统文学经典主题的再现,比如兰亭禊赏、濠濮间想、桃源归隐等等。这类富有哲思意蕴的景致,多出现于文人山水园,随着康乾多次下江南,将这些名题名景仿造于皇家园林当中,出现了乾隆花园的禊赏亭,圆明园的坐石临流,北海濠濮涧和避暑山庄的濠濮间想等等。全园悉仿则是以某一名园为原型,在皇家宫苑中以园中园的形式,从立意布局、造景特征、意境营造等方面对其进行整体写仿。如清漪园中以无锡寄畅园为摹本建造的惠山园,圆明园仿海宁安澜园的四宜书屋,更有乾隆所钟爱的苏州狮子林在长春园、避暑山庄等地的写仿。

2 中国园林博物馆写仿创作实践

写仿名胜满足了帝王家“移天缩地在君怀”的诉求,对造园者技艺带来极大挑战,通过“以此语彼”的手法进行,艺术水平高者,在于“仿中有创”,还需在有限场地内,博采名景,贯通时空,使之既符合整体大环境,彼此间联系紧密又互不干扰。这种创作手法应用于现代,最能体现其积极意义的便是园林博览园景区的规划设计,从整体布局、功能结构、组合观景方式及各展园之间的边界处理上都有积极借鉴意义。2013 年北京举办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并兴建首座国家级园林博物馆,展现中国传统园林理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笔者有幸参与设计竞赛,负责室内外复建展园总体规划设计。创作基于对传统皇家园林写仿名胜手法的理解,经营复建园林,以传统园林程序、逻辑关系为线索,营造起承转合、步移景异、无往不复的中国园林空间。

2.1 水心山骨,园中有馆

园博会园址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西岸,面积共513hm2,其中园博湖面积达246hm2,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园区规划为“一轴、两区、三地标、五展园”。“一轴”即银杏大道(园博轴),是一条由园林博物馆至功能性湿地的南北向景观轴线;“两区”即园博湖景区和下沉式花园景区锦绣谷;“三地标”即永定塔、中国园林博物馆和主展馆,为园博会的三大标志性建筑;“五展园”即传统展园、现代展园、创意展园、国际展园和湿地展园。此次园博会提出“园林文化百科、化腐朽为神奇、展现地域文化、多彩魅力体验、展示先进理念、促进区域发展”的大会主题。中国园林博物馆(下文称“园博馆”)属于上位规划三地标之一,旨在展现中国传统园林理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建设用地位于鹰山脚下,永定河畔,总面积约6.5hm2,包括室内外展陈、会议、教育、办公、科研等使用功能。山水相汇的地理大环境,“馆依山,园傍河”的上位规划结构,赋予基址“和谐”、“传承”的中国气质。

园博馆总体规划体现出中国传统园林视山水为灵魂,延坡衍谷,将西侧鹰山山势引入园中,呈环抱之势,山形步移景变,四面各异,使园景有山可依,起伏的地形既是各室外展园造景所依,亦起到组织分隔空间的作用;入奥疏源,从西侧山林谷地引水入园东流,开合有致,动静交呈,因地随形,充分利用七十余米地形高差形成泉瀑、溪涧、湖沼、池塘等一系列活泼灵动的水姿形态,“顺藤摸瓜”,串联各展园,满足景观的延续及交通通达,最终引池入湖,汇入“澄海”之中,成为全园构图中心。最终构建起场地山水相连、山岛相延、水穿山谷、水绕山间的山水间架;博物馆主建筑坐落山水间,“为而不持,主而不宰”,与自然之美浑然天成。

图1 水心山骨,园中有馆

博物馆室外游览路径设置顺势蜿蜒、曲折有情,可分为三级,包括主环路,各室外展园内环路,山地磴道,且可联通建筑内中庭展园游径。全园游线设置或登高上楼,或过桥越涧,或疏朗,或封闭,或远眺或俯瞰,方寸之地,步移景异,别有洞天。室内的功能流线组织,亦遵循园林美学意境,意图使游客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山水流动、园林漂浮空间意趣。自首层架空挑台下入口空间进入,向左可体验独立设置的临时展厅万千变化的主题展示;向右沿园林般路径,时而蜿蜒曲折、时而高低错落、室内室外流动渗透,各层展厅空间错落有致,室内立体路径与室外游园路径各自成环,可联可分,形成全天候游园体系,还原山水园林体验;复建园林空间于路径节点位置精心布置,游人在此可近观经典园林、远眺鹰山、园博园,山水园林犹如画卷,见图2。

2.2 点石为馆,馆中有园

图2 建筑室内外空间过渡

园博馆主建筑是山水园林意趣与展陈容器的结合,有山、有水谓之“园”,山水间点缀一石方为“馆”。建筑形体随总平面布置自然而成,水平舒展,凸凹有致之间又见遒劲有力,犹如漂浮在山水中的叠石,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尽在其中,亦可谓收纳中国园林之容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是中国园林的精髓,空间的回环曲折、参差错落、忽而洞开、忽而幽闭、带来的将是大中见小、小中见大、似有而无、似无而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山水园林意境。游人穿行其间,分不清哪里是山那里是馆,自然而来,自然而去归隐其中。

以时间为轴在参观路径序列中布置中国古典园林、现代园林、理想家园三大展陈区域,展现中国园林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展陈空间室内室外、台上台下流动渗透,部分展墙灵活多变适应多样展陈需求;立体展陈流线,穿越室内室外展区,游走其间满目皆是园林意趣;体系与专题、实物与互动、文物与场景、室内与室外、固定与临时、传统与虚拟的多样展陈形式,带给游人对中国园林的复合体验。

2.3 博彩名园,仿中有创

2.3.1 选园布局

通过查阅史料,基于文献记载和现存园林实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园林精品,集中于唐、宋、明、清四朝。根据初选复建园林景观特征,抓住其山水形胜、布局特点、所处地域、时代等因素综合考量,结合现状场地建设条件,进行悉心筛选。室外独立展园选择中国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山水宫苑、庄园别业进行复建,依山就水进行布置,包括宋代艮岳之雁池景区、唐代独乐园、明代影园、清代承德行宫内山地庭院——山近轩及梨花伴月。

园物馆主建筑形体进退有致,外边界错落间形成了一系列中庭、平台、下沉庭院空间,在建筑庭院区,共复建三个完整的园林精品,包括唐代白居易山池院、清代半亩园及清代岭南十二石斋。此外选取古典园林中富有代表性的精彩片段,予以复建,涵盖园林建筑之美、山水之美、花木之美、动物之美、天象之美五大审美情趣。

2.3.2 创作解析

中国园林博物馆室外展园的规划设计,借鉴传统园林写仿理法,在有限的用地内达到至广大,尽精微的艺术效果,将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园林精品相互并置,彼此贯穿渗透,使来访者最终获得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完整体验。

室外展园写仿主要采用仿山水形胜、仿名园局部、全园悉仿的手法交叉使用。如写仿对象艮岳,此园为北宋宋徽宗所建大型皇家苑囿,是中国园林历史上首次出现纯以山水创作、自然之趣为主题的宫苑,不再以宫室建筑为主体,而以山水风景为主体,园林建筑因势随形,以单体建筑为主。模拟艮岳山水构架,用于全园总体布局,在博物馆主体建筑东复原其雁池景区,包括挥云厅、紫石壁、祈真磴、介亭、泛雪厅、书馆、梅岭等景点,周边掇山理水抓住其特点“冈连阜属,东西相望,前后相属,左山而右水,沿溪而旁陇,连绵而弥……筑岗阜,增以太湖灵璧之石,雄拔峭峙……”,在植物造景上亦择址复原了梅岭、杏岫、丁嶂、椒崖、海棠川等代表性景点。而另两处复建园林,山近轩与梨花伴月,则采用了全园悉仿的手法,以园中园的形式,选址鹰山山麓林间地形条件吻合处进行复建。

室内中庭复建园林,以写仿情景意趣和名园局部为主,更在布局上,利用建筑错层嵌套的空间条件,结合景观序列营造、游线设置等因素,强调内外、上下、远近庭院间的联系,打造空间层次丰富,互为因借,环环相扣的奇妙空间,更是对中国传统园林“情趣”的意仿之作。如在建筑一层中庭,复建白居易的履道坊宅院作为唐代山池院代表,根据白居易的《池上篇》描述,园和宅共占地17 亩,其中“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复建园林被宅院、环池路和园林建筑围绕的中心水景,池中三岛,建琴亭,通三岛径,作西平桥,而位于山池园上方的是清代半亩园,建设于一层夹层露台,通过石瀑跌水又与下方山池院形成空间上的整体,与中国山水画空间过渡形式如出一辙。

3 结语

写仿手法要义在“仿中有创”,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似曾相识”之感,而“创”是一种本土化的表达方式,包括环境的选择和立意塑造都是在仿照参考的同时进行再创作,造园要素的材料选择和形式选择等等都是因地制宜而进行的。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规划建设,以“游走园博馆,漫步园林中,环绕山水间”为最终设计意向,通过规划设计达到各展园间的协调统一与景观层次变化丰富,是当代园林设计对写仿这一传统园林理法的承袭和拓展。复原与建造工作,基于对传统园林理法和技艺深入研究,“推陈出新”,达到在专业上的科学性,在传承上有典范性,在宣教上有普适性。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是中国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对其学习不需拘泥于具体的形态,从应设计方法论上对其进行研读探讨。研习传统造园理法并结合当代实践进行转换,不断丰富其内涵,是本文的立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