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波

(山阳县南宽坪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陕西山阳 726407)

0 前言

天然林是国家珍贵资源,新时期国家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能够优化生态环境,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化,通过制定科学的天然林保护模式,结合区域生态演变模式完成探索,进而采取针对性优化方式创新保护工程模式,优化人们生活环境、净化空气质量、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1 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效果及具体问题

1.1 工程开展效果

国家近年来先后批准建设多个林业生态工程,如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三北防护林、黄河中下游防护林等工程,对现有草地植被和森林进行保护,并借助封山封沙、播种造林等模式推广建设工程[1]。同时,国家山丘地区也逐渐将经济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种类进行结合,取得了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效益,具体效果如下:①生态效益。生态林保护工程区域内珍稀野生植物、濒危野生动物的数量十分稳定,部分区域种群数量平稳上升,扩大了物种分布的范围,野生动物分布面积正逐渐增加,说明生态林保护工程优化了生态环境,提升了栖息地保护质量。②社会效益。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生态建设和管护工作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通过落实生态林保护工程建设资金,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区域内部第三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发展,加快区域经济转型,实现居民创收增效。

1.2 具体问题分析

1.2.1 管护资金不足

生态林保护工程的落实需要资金支持,工程建设和管护阶段中项目设计、初步投资、工程管理、工作落实等环节应将经济数据作为基础。但由于管护周期较长、森林面积不断增加,因此会增加管理经费投入量,导致林地资金投入不均匀,限制生态林保护工程的持续、有效开展。

1.2.2 巡山记录缺少规范性

天然林管护工程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林业站和政府聘请的本地农民,专业素质较低,因此在巡山记录中一般只记载地点和时间,降低天然林管护效果,无法准确、及时、直观地突出天然林管护优势。同时,工作人员接受的专业培训时间较短,无法充分掌握管护知识,影响管护工作质量。

1.2.3 智能化管护模式不健全

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智能化管护技术发展时间尚短,因此基层单位在资金投入和管护宣传方面存在差异性。部分地区天然林保护工作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相脱节,导致森林管护过程信息化程度低,降低管护效率和质量。由于森林管护工作存在特殊性,因此若缺少智能管理手段将增加护林员的管护任务量,无法对森林管护和监督工作提供支持。

1.2.4 生态保护工作存在问题

天然林保护工程中生态功能是核心,由于新时期林地范围的扩大使得人均管护面积正逐渐增加,增加了管护人员的工作量,在天然林管护工作中无法全面顾及多种问题,降低了天然林自主调节水平,容易出现乱砍滥伐情况,增加了次生林数量,出现水土流失问题。同时,部分次生林由于林分质量降低,密度过大,增加了森林火灾风险,威胁其他原生林生存,阻碍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进程[2]。

2 优化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途径

2.1 加强森林管护资金和经费管理

对于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森林管护资金投入力度较低的问题,管理部门有必要调整森林管护相关政策和制度,提升管护经费的投入量,优化护林员待遇,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加强对天然林的动态保护管理,新时期管护面积正逐渐增加,管理部门需要配置充足的管护人员,增加管理经费,降低管护人员流动性。其次,加强地方财政支持,提升资金投入效率,构建资金系统,调用闲置资金,依托信贷和税收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升森林管护效果。最后,结合区域基本工资标准和物价标准,围绕以岗定薪原则,创新天然林保护机制,提升护林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优化其生活水平,壮大管护队伍,促进森林管护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由于天然林保护工程属于公益事业,因此需要借助媒体力量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宣传力度,使人们意识到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意义,接受社会监督并拓宽资金汇集渠道。

2.2 优化巡山记录

建议管理单位加强护林员对于巡山记录方面的了解和重视,规范记录填写模式,将省、市、县(区)等作为单位,设置规范记录模板,使巡山人员按照统一的内容和格式完成书写。管理单位应围绕巡山记录填写方式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进而加强其巡山记录填写的真实性、规范性、可行性。同时,管理部门需要定期或随机对记录开展抽查工作,监督并指导护林人员完成巡山记录。或将巡山记录作为护林员考核要素,在上岗前对此内容知识完成考核,对管护人员加强专业培训,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护林员开展针对性培训工作,合格后正式工作,进而提升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2.3 优化天然林保护工程管护模式

信息时代背景下,在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应用智能化管理技术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有必要构建“互联网+管护模式”,提升天然林保护质量,具体工作如下:①借助智能化管护模式加快天然林保护效率。例如,利用视频监控系统、无人机、远程通信等设备针对天然林中人力难以到达的区域和盲区进行管护。例如,在天然林区域安装干湿度检测设备,间距约10km,进而实时采集区域内部的空气湿度数据,若湿度小于50%,会触发报警装置,使护林员针对此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如清除枯死、干燥的树木、处理败叶枯枝,加强巡视,提升天然林保护效率[3]。②借助GPS 技术监督森林管护轨迹和过程,确保上级主管部门实时监测天然林保护工程进展。③构建林业生态工程的举报监督系统,调动区域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度,针对恶意破坏生态林、乱砍滥伐等情况进行监督和及时举报。④依托大数据技术,收集天然林重点区域和病虫害等数据,提升工程分析和预测能力,进而对护林员管护方式完成科学调整,降低其工作任务量。

2.4 优化生态保护工作

2.4.1 控制采伐强度

乱砍滥伐行为会导致森林可采资源降低,改变森林结构,导致林水分布不均匀。因此,建议借助低强度育林技术,保护天然林资源。如利用林木分级方式,将小群体林木作为单元,划分成A、B、C、D、E 等级,其中A 是指生长茂盛、形状圆满的优势木;B与A 属于相同林层,质量略次于A;C 等级相较于B 等级胸径和树高较小;D 是处于生长不良状态中的树木;E 是枯死和濒死状态中的树木。针对这些等级的天然林,需要保留A、B 树木,重点抚育C、D,砍除D 和E 树木,其中采伐强度应为5%~10%,出材量是6~12m3/hm2,进而增加单位面积中数量密度、树种空间分布、植株大小,优化林分构成,使其满足正常经营密度,实现林地垂直结构上的最佳化,降低天然林培育周期,促进良木的正常发育。

2.4.2 降低森林火险等级

天然林管护工程中,火灾发生率较高,对人民、社会等主体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如2019 年四川凉山森林火灾过火面积达到20hm2,致使31 人遇难,因此优化天然林保护工程防火能力十分必要。建议引进天然林防火技术,对来往人员、车辆加强监督;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及时发现热点,反馈火情信息,快速预报森林火情,估计失火面积,为消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同时,建议构建数字化预警监控平台,其中包含烟火识别、信息显示、热点定位等功能,利用纳米滤波光工艺,穿过火灾烟雾传输清晰图像,借助光纤上传信息,进而直观展示火灾具体情况,为救火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建议构建天然林火灾阻隔项目,如通过河流等完成自然阻隔,利用生土隔离带构建天然林管护工程中的林火间隔网络。例如,大兴安岭天然林区域内部构建了16849km 的道路,3656 条河流,借助额尔古纳河与嫩江凸显防火阻隔优势,形成13591km 的防火隔离带。此外,林业主管部门有必要对天然林管护人员加强防火知识的培训,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在其心中树立责任意识。

3 结论

综上所述,天然林保护工程对于国家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可以加快经济发展进程,实现森林环境净化。因此,天然林保护工程中有必要提升养护人员专业素质,科学开发森林资源,借助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天然林的监督和管理,进而优化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质量,促进林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