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军涛,卫科峰

(1.华阴市华山国有林场,陕西 华阴 714200;2.华阴市林业工作站,陕西 华阴 714200)

森林的病虫害和火灾是林区危害最大的两方面的灾害,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也是加强国家森林减灾建设、保护林区资源、促进生态循环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事项。2019 年的印度蝗灾和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等的灾害性事件,对他们本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造成恶劣的影响,我们林区工作者一直引以为戒,并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促进我国的森防基础设施建设[1]。

1 秦岭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陕西省的森林资源丰富,也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省份,而秦岭地区更是占了其中2/3 以上的森林资源。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5 年4 月公布的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显示:陕西省森林面积887 万hm2,森林覆盖率43.06%,较上次提高1.64%。活立木总蓄积51023 万m3,森林蓄积47867 万m3,增加8274 万m3。天然林面积562 万hm2,天然林蓄积43454 万m3;人工林面积247 万hm2,人工林蓄积4413 万m3。

秦岭作为陕西省林业资源最集中的地区,政府、单位和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森林资源的建设和贸易,例如贩售连翘、黑木耳等秦岭中药材,华山松等多种森林树种在秦岭的育苗等发展方向。然而,陕西省现有的森林病虫害问题较为突出,秦岭现有的森林病虫害有1300 多种,其中有严重森林危害性的在80 种以上,例如美国白蛾、板栗疫病、各种天牛虫类、叶蜂类等森林常见而且高发的森林病虫害,而这些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仍有很多问题和制约因素[2]。

2 当前秦岭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以及为防治森林病虫害提出丰富的方法论和操作措施,也做了许多的基础工作,防治手段、防治的科学研究等都在不断加强,使得陕西省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已有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秦岭地区,受到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长期性破坏和高峻但薄弱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加上各方面的问题和因素的制约阻碍,秦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还有待加强[3]。

2.1 秦岭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不足

在较为广阔、人口密度低的秦岭地区,林业工作者掌握各个细节地区状况的工作难度比较大,在有些地方尚未能做到在虫情病害发生时,及时、准确的发现和分析具体情况,并发布森林虫害预报资料来指导该部分和秦岭整体地区的防治工作。

2.2 防治经费和科技水平不高

秦岭地区的旅游业和经济效益在我国不算高,常常会出现防治经费不足的情况,对防治病虫害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也不高,整体的基础建设和抗灾减灾能力都比较原始。在需要防治时多为喷洒化学农药的方法,这种方法污染环境、对地区生物乃至附近居住的人们都有一定的损害作用,还可能在增强害虫的抗药性的同时杀伤了其天敌,不符合当今环保生态的森林工作理念。

另外,森林虫害的测报、检疫等仪器和防治病虫害所需的交通、通讯工具也较为短缺,利用生态方式、生物防治的方法来应对病虫害也受到技术和资金的限制,尚未普及,这些问题使得病虫害的防治率难以超过80%。

2.3 陕西省的林业各部门的协调也不够

秦岭地区的综合发展需要从林区资源生产、造林育苗、引种设计、虫害防治等多方面来协调作用,但当下的各部门间的协调常显不足,例如造林育苗的只管造林育苗,对引种设计的具体实施不及时沟通,也不考虑后续虫害防治的难度和影响。作为森林建设下层被影响的病虫害防治,长期位于被动的局面之中,协调不足的问题使得预防病虫害难以实现。

2.4 检疫预防病虫害的工作不到位

陕西省为了吸引投资和贸易运输,对道路运输条件放得比较宽松,对检疫工作的重视度也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地方缺乏检疫站,检疫工作也不够到位。这样的道路运输问题加剧了病虫害通过调运抵达秦岭地区的危险因素,让林业工作者难以有效控制和防范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

2.5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较大,顽固程度比较严重

在国家和企业的造林运动的推进下,秦岭的人工造林面积不断增加,其中单一树种地区的比例也比较高,使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不断增大。同时,发生过一些较严重危害,例如松毛虫、黄连木尺蛾、青杨天牛等虫害的地区的虫害顽固性比较大,而且若不能及时监测,随时可能爆发成灾,造成难以控制的大面积危害的局面。

2.6 危险性的病虫种类多、造成的损失和潜在威胁都很大

在秦岭,能够造成大灾害的病虫已经由80 年代的35 种增加到如今的50 余种,其中少不了外地外国陆续传入的危害性病虫。过去已造成较大危害的松毛虫、天牛类、杨扇舟蛾等在当下也未能做好严密的控制,而美国白蛾、苹果绵蚜等已采取有效措施被控制的害虫尽管在当下还未造成大危害,但这些病虫的潜在威胁仍然比较大,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

3 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基本手段及加强措施

病虫害的恶劣影响我国政府和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加强管理,但在做病虫害预防时应注意充分结合病虫害与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在现代生态学理论的支撑下,将林业防治技术措施和森林动植物检疫结合起来,采用多种有效措施来提高生物治理水平,从而在秦岭的森林生物群落防治病虫害,促进秦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3.1 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基本手段

首先,需要做好森林动植物检疫工作,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森林受到某些危险因素、危害性病虫损伤的影响。从2020年的野外生物携带病毒使人类大范围感染新冠肺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动植物检疫的重要性。在秦岭,需要对调运的种子、苗木、木材和其他所需材料等做好加强管理,通过严格的检疫措施来保障林木和人类发展的安全。

人工造林应当选用抗虫害的树种,加强混交林建设。人工造林被病虫害困扰是一种常态,要注意结合秦岭的地理生态环境,来选育适合所在地区种植的抗虫害的林木建设,加上混交林能够丰富物种的多样性,增加其他昆虫的生存和繁殖,帮助人们更好的保护害虫的天敌生物,给防止病虫危害具有有利作用。在人工造林中,单一树种的森林病虫害抵抗力明显低于多树种的病虫害抵抗力,一旦单一树种出现病虫害问题,则会迅速蔓延到整个林区,增加病虫害防治难度,易造成严重的林业经济损失。为避免上述问题发生,林业部门应采用混交林的营林技术,合理搭配树种,增加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增强混交林对气候条件不佳地区的生长适应能力。如,落叶松可与云杉混交种植,种植方式为株行混交或带状混交,为协调两者生长速度,应提前2—3 年种植云杉,以保证云杉的生长速度能够与落叶松的生长速度相协调;落叶松可与水曲柳、胡桃楸混交种植,将其种植到土壤肥沃的山地下腹部,用以改善山地下腹部的生态环境;落叶松可与灌木进行混交种植,在造林密度稀疏的区域栽植灌木,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促使落叶松早期郁闭。通过营造混交林,能够丰富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增加更多的昆虫种类,充分发挥出各类害虫相生相克的生物属性,促使森林生态系统平衡,规避病虫害传播蔓延带来的危害。

加强监测预报,适当采用消毒虫处理和封山育林措施。从监测预报既可以加强预防,也可以在小区域病虫害发生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和解决;在苗圃建设中为了防止病虫害污染,需要消毒种子和土壤;封山育林可以有效降低人、畜都对秦岭森林植被的破坏。

3.2 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基本手段及加强的措施

首先,要在现有的基础措施上做好执行工作。例如对检测预报工作,可以根据以往病虫害资料来分析总结,在高发期更是要仔细侦查病虫的发生、发展趋势和具体现状情况。通过现在的高新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传播,将广大群众纳入情况检测情报网。

适度加大资金投入和防治病虫害所需的技术的提升,融入科技的防治手段和防治操作可以提供更多的便利。例如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措施可以通过监测设备监测地区的病虫害数量,从而方便护林者精准投放其天敌生物,实现病虫害的控制。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可采用设置隔离带和合理间伐的营林技术,最大限度预防或降低病虫害带来的影响。森林病虫害主要通过花粉、树叶接触等路径传播,所以林业部门应在相对单一树种的营林区或以珍惜树种为主的营林区建设隔离带,阻断病虫害的传播路径。对于易出现繁殖能力强的虫害林区,可建设网状隔离带,延缓虫害的传播速度,为林业部门实施药物防治争取更多的时间,降低相邻林区相互传染的概率。在人工造林中,树木成年后会产生密林,导致树木间通风不畅、光照不足、土壤养分供给不足,进而易使树木滋生病虫害。为避免此类问题发生,林业部门要在树木成年后实施合理间伐措施,伐去生长不健康的树木,避免不健康的树木携带病菌。此外,林业部门还要控制好树木的间距,保证树木一直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提升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