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伟华

(上海金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上海 200001)

0 前言

近年来,特别是在“十三五”规划中,为了提升上海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和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公园改造提升工程被作为“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写进了《上海市绿化市容“十三五”规划》,足以见得上海绿化和市容行业主管部门对于公园绿地质量的重视程度。

一百多年来,复兴公园承载着几代上海人的美好记忆。因此,复兴公园的景观提升是保护和传承我国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法式园林的文化基因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园林绿化新“四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一,更是广大园林绿化行业同仁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1 改造项目概况

作为上海最老的公园之一,复兴公园于1909 年7 月14 日建成开放,原名顾家宅公园。当时因仅限法国侨民出入,故俗称“法国公园”。1944 年曾改名为大兴公园,1946 年元旦更名复兴公园。复兴公园现有面积88938m2,有东、南、西、北四座大门方便游人出入,其中南大门恢复了建园初期欧式木门。

由于公园每年的游客量接近400 万人次,多年来,超负荷使用使得公园出现了诸多问题,影响了市民的正常使用。为了保护复兴公园的自然和人文风貌,给广大游客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游憩空间,使这个在上海市具有悠远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老公园能永葆法式魅力,上海市有关部门决定对复兴公园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

2 主要问题分析

2.1 公园规划缺乏持续性和时代性

公园传统的私密性景观无法满足高密度人群日益增长的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和审美需求。同时,公园的常规设施维修和绿化调整往往“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2.2 基础设施老化

由于长期超负荷使用,公园的养护费用不足等问题,致使大部分基础设施趋于老化,功能性减退,出现了沉床花坛开始出现积水等现象。

2.3 景观品质欠佳

前期公园相对单一的植物品种、简陋的植物配置形式加上后期的养护管理不到位,使得老公园普遍出现植物景观老态毕露。复兴公园玫瑰园的玫瑰品种需要进一步丰富,大草坪也需要有必要扩容。同时,尝试解决传统公园私密性布局与现代公园开放空间的矛盾,复兴公园西侧中国园部分已经成为景观杂乱、卫生死角、鲜有人至的区域。

2.4 安全隐患增多

作为市民享有的公共资源,安全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随着公园因年久失修、超期服役和设施老化等问题的凸显,不仅难以满足游客活动需求,甚至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2.5 夜公园基础设施设备和保障条件不足

夜公园延长开放是2016 年黄浦区政府实事项目,在前期的调研工作中发现,复兴公园本身对于夜间开放的基础设施设备条件不足,安保、保洁、应急等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低。

3 改造重点内容和主要措施

为了使公园改造具有规划性和持续性,从2007 年改造初期开始,项目组就编制了复兴公园改造项目库,按照项目的轻、重、缓、急将拟实施的项目进行分类,按照公园功能完善、设施修缮、景观提升等等层面划分项目,每年根据实际经费在项目库中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改造。

3.1 保留原有格局

园区的改造施工本着保护、继承、发扬园林景观的原有风貌特色,修旧如旧的原则展开。保护、恢复、提升公园的整体文化内涵,调整、完善公园的主干道,对主轴线道路进行贯通、梳理,使公园的景观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

图1 复兴公园茶室改造前后对比

图2 复兴公园喷水池改造前后对比

3.2 景观改造强化法式景观特点

改造以公园现有格局为基础,对法式园林部分以保留和提升为主,增加音乐亭、喷水池等元素。音乐厅、喷水池和扩大的大草坪,全部位于一个轴线上,实现了法式园林的严格对称。为了恢复法式园林的原貌,公园改造的设计上,也颇具匠心,例如原来供游客休憩的小道如今增加钢结构廊架,给人以置身西式园林的感受。

图3 复兴公园春广场增加钢结构廊架后效果

3.2.1 玫瑰园的改造升级

景观提升方面重点改造了在复兴公园春广场推动玫瑰园,其原有玫瑰园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花园,但是由于养护不到位和月季花卉的自然退化面貌已经相当落后。

项目组对玫瑰园重新规划建设,使玫瑰园更具法式园林的风格,在玫瑰园内新建极富法式园林风韵的钢结构花架长廊;并亲自去南阳月季基地引入优良的玫瑰、月季达2 万余株,50 多个新品种,如:绯扇、冰山、梅郎口红、坤特利、阿比莎莉卡、黑珍珠、粉扇、黄从容、蓝宝石、和平之光、金凤凰、紫玫瑰等;通过喷水池、园路等改造,使之焕然一新,更具法式园林特色。

图4 复兴公园玫瑰园改造过程

图5 在南阳月季基地选种、学习交流养护技术

为此在改造中:①确定了最能突显出法式园林特色的以粉红色、黄色、玫红色为主的色块搭配;②参考了国内外经典的法式花坛布置,用整齐的黄杨绿篱取代了原来杂乱的月季篱,而将原来的地被调整为大面积的月季花,用月季树取代柏树,打造一个极具法式风情的玫瑰花坛;③为了延缓月季退化,针对土壤偏碱性,有机质含量低,土壤板结、粘重,通气性差,石灰反应强等情况,采取进行“精准施肥”,有针对性的土壤改良专用介质和科学施肥,对植物种植土壤的理化性状进行改良,并连续几年进行土壤检测,保证土壤pH 在6.8~7.2,EC 值在0.2ms/cm 左右,有机质在40g/kg 以上。

3.2.2 水杉林的改造

复兴公园西门的水杉林一直是一块非常密闭的空间,地被植物长势较差,游客难以进入,景观效果较差,为此对其进行了改造,将整个密闭的树坛打开。

为此,项目组在水杉下采取卵石铺路,在道路线型选择上:①营造林下曲折蜿蜒的林下小道的氛围;②为了不影响水杉生长,避开植物根部区域,在部分可能影响到植物根部的地方适当抬高路面;③在道路转折点、视觉的交汇点种植耐阴花灌木和耐阴地被。通过以上方式将这一空间打造成一个游客可进入、可休憩、可观赏的活动区域。

在景观提升方面,项目组还尝试解决传统公园私密性布局与现代公园开放空间的矛盾,如复兴公园西侧中国园部分已经成为景观杂乱、卫生死角、鲜有人至的区域。为此对中国园东侧的牡丹园做了延伸,地被植物做了更换,使牡丹观赏季节多了份景色。

3.3 设施设备的修复

针对设备老化问题,项目组组织了绿化专业人员对公园养护以及安保、保洁、维修等方面进行调研,以及对公园设施设备、整体面貌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向区绿化主管部门申请了公园设施维修和绿化调整专项,用于每年有针对性地对复兴公园进行逐步改造,提升公园面貌。

3.4 提升夜公园延长开放保障服务

项目组前往普陀、长宁等区进行交流学习,对于复兴公园类型的综合性公园开放至夜间21:00。另外还组织了对复兴公园夜间开放的养护经费情况进行调研,项目组借鉴了保安系统、环卫系统的用工标准,根据复兴公园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次与区绿化管理部门的沟通协商解决了夜公园开放的养护补贴费用,保障了夜公园的顺利开放。为保障夜公园的正常运营,项目组组织专业人员对公园内部硬件设施进行改造。

3.4.1 新增监控摄像系统

公园夜间开放的安全性和管理的全覆盖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所有夜公园一是新增监控摄像系统,监控覆盖率达到90%以上,记录和监控公园各出入口、主干道、水体周边区域的情况,满足“夜公园”的管理需求;同时新增公园巡更系统,根据公园自身情况规划安保巡逻路线,规范公园安保巡逻管理,形成覆盖全园的安全保障系统。

3.4.2 系统化改造照明系统

针对公园普遍夜间照明不够的情况,系统化改造公园的照明系统,对照明不够的区域和危险区域增设照明设施,并设置荧光指路牌等夜间导向设施,满足游客夜间游园需要;同时打造夜公园特色景观,在部分公园新增景观灯光,包括复兴公园紫藤架灯光景观,提升夜公园景观效果。

3.4.3 增设警示标志

在公园水体、山石树林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重点区域增设警示标志、隔离防护设施以及游园导向设施,确保游客游园安全;同时,对部分旧化、老化的公园园路、地坪、给排水设施、公园建筑构筑物以及电器设施进行全面维修、改造、提升,满足“夜公园”延长开放的需求,新增保安亭、监控室等,满足“夜公园”管理需求。

4 小结

复兴公园的改造项目是对项目组的历练,要实现改造后的公园景观效果的可持续性和多元化功能,有赖于项目投入更多精细化管理和养护。相信,伴随着市民对于生态文明需求的进一步提升,包含复兴公园在内的很多公园的价值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老公园改造应着力于保护与改造间的平衡,与现今的风貌保护类似,一方面要将历史的传承痕迹保留下来,另一方面通过改造提升使老公园焕发出新的光彩。

4.1 历史特色痕迹的更新提升

百年玫瑰园,通过引种了50 余种上海适生的月季花,其花期可以从春一直到秋,在玫瑰园通道中间,新添了4 个花架。同时,梧桐古树群和这个百年玫瑰园虽然历时一个世纪仍然生机盎然,梧桐和玫瑰给百年间来往于复兴公园的游客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这次改造的过程中,细心的设计师最终复制了1946 年的“复兴公园”四字铭牌,悬挂于公园木质正门上,与一边的百年黄荆树一起,见证公园整整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与历久弥新。

4.2 历史生命痕迹的保护更新

与对待老公园内的历史遗存不同,古树名木的保护修缮就如同善待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除了建立一整套的救助和保护机制使它能持续生活在公园这一环境中外,如何通过周边环境景观的营造衬托古树名木,以及如何增加文化宣传设施,增加互动性,使人们能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历史见证者。

经过老公园改造项目的认真分析和有针对性的实施,改造后的复兴公园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得到了越来越多市民的肯定。如今,公园以花卉、树木、亭榭、山池见长,223 株树龄50 年以上的法国梧桐树(悬铃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改造后的复兴公园大大提升了整体环境面貌、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布局更合理的绿化环境,道路和广场掩映在绿树丛荫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缩影。

4.3 新生命力注入提升生态环境

适当引入新品种花卉植物,打造局部特色花卉主题游园,如牡丹园、石蒜区、荷花池等,形成季节性规模化景观观赏区域。在不破坏原有植物框架结构的前提下,丰富了老公园内的景观层次。

打破原有绿篱、片植等密植植物形式的地被模式,逐年调整逐步形成林缘花境、特色主题花境等。通过使用多年生宿根花卉植物替换一年生花坛和常绿灌木,更能体现植物的生命力和更鲜明的季相变化,响应“四化”建设要求。

图6 1946 年的“复兴公园”四字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