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师英

(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林业发展中心,山东德州 253046)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推进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而林业生产建设则成为加快绿色生态建设的重要基础。林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可再生,可以起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作用,但是由于林业生产周期比较长,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于林业产品需求不断增大的现状。虽然我国地域广阔,但森林的人均占有量不足,为了更好的满足需求侧,只有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深挖林业生产,才能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德州市在2017 年启动了“绿满德州·生态美市”三年造林行动,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2020 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生态廊道建设、“万千百”生态林场建设、城乡绿化美化等重点工程,完成了造林10 万亩的艰巨任务,全面提升林业生产质量,在加快秀美乡村建设行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 发展林业经济的重要意义

1.1 深挖林业潜在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市场对于林业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现有的林业资源无法与需求现状相适应,导致供需失衡。众所周知,我国林业资源的人均占有率非常低,随着需求的增大,供需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无法保证林业资源被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对林业资源的需求,应加大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力度,深入挖掘林业资源的潜力,响应十九大“推进绿色发展”的号召,做好林业生产造林工作,并采取科学的抚育措施,从而推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改善生态环境体系

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但实际做起来却是前路漫漫,任重而道远。做好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林业是基础,通过植树造林,扩大林业种植面积,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缓解因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体系。

2 造林前的林地整治

2.1 做好林地清理工作

造林之前需要对林地进行清理,将植被或者其他残留物清理干净。目前常用的清理方式有全面清理、带状清理和块状清理三种,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按照造林场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全面清理的特点是清理的比较彻底,是将造林场地内的残留物全部清除掉,常用于病虫害较为严重的区域或者是规划为集约化生产的商品林地中。带状清理主要用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区域,只清理种植行两侧的植被等残留物,降低因清理导致水土流失的可能性,较为环保。块状清理常用于局部造林,是指以种植点为中心,将种植点周围的植被等残留物清除干净,这种方式的成本较低,清理效果也一般。

2.2 科学的整地技术

科学的整地技术对于造林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常用的整地技术分为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可以按照造林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全面整地主要用于造林场地较大、地势平坦的区域,通过深耕的方式全面改善造林场地内的土壤结构,整地效果较好,缺点是成本较高。局部整地则是只针对造林场地内局部地区进行翻耕,主要用于小面积造林场地,成本低、适用范围广。

3 树种的选择

3.1 选择适宜栽种的树种

造林之前要详细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阳光照射强度等,选择适宜本地栽种的树种,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在选种方面更应慎重。选择树种时优先考虑抗性较强的本地树种,本地树种更适应当地的生长条件,树木成长也快,便于后期的养护管理。针对干旱贫瘠的土地造林,应优先考虑耐旱、耐贫瘠的树种,可以大大提高树苗的成活率,比如常见的樟子松、侧柏、沙棘与刺槐等等。

3.2 选择健壮的苗木

健壮的苗木当然更能适应新的生长环境,因此在选择苗木的时候应优先选择无病虫害、长势旺盛、根系发达的苗木,而且在挖掘苗木的时候不能对根系造成伤害,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苗木的缓苗期,提高成活率。

3.3 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

造林的密度对于苗木的成长、发育、产量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应根据造林的目的、树种的生物学特征、造林的立地条件等因素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使造林场地空间利用最大化,提高造林的效益。比如在集约化人工造林中,林木一般生长较快,造林的成本也比较高,造林的密度应小一些,而粗放式的人工造林则应该加大造林的密度。针对速生、喜光、宽冠的树种种植的密度应稀一些,反之则应密一些。如果立地条件相对较好,则适合种植的稀一些,如果立地条件相对较差,则应采取密植的方法,但是针对干旱地区造林,则应该以稀植为主,有利于植物根系的扩展,吸收到更多的水分。

4 造林技术的应用

4.1 直播造林

顾名思义,直播造林就是将植物的种子直接播种在造林场地,这种造林技术应用较早,操作简单,省去了培育幼苗的环节,如果是大面积造林,该方法比较适用。该方法的缺点是种子的用量较大,对种子的发芽率、土壤的水肥条件等要求都比较高,播种后管理的难度较大,像干旱、过湿、杂草过多的造林场地并不适合,也不适用于那些价格较高的树种。

4.2 栽植造林

这种造林方法由来已久,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造林方法。一般栽植造林对于林地没有特殊的要求,在栽植的时候苗木带有根系,能够很快恢复生长机能,适应新的生长环境。造林前先育苗,可采用容器育苗和裸根育苗的方法,现在以裸根苗居多。为了方便运输,育苗地应选择在交通便利、距造林地较近的区域。在育苗期间要做好播种、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工作。在苗木移栽前要进行炼苗,主要措施是放风、降温、适当控水等,以提高幼苗适应外界自然环境的能力。移植幼苗时要按照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比如北方区域常常在每年春季的3—5 月之间进行苗木移栽,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在苗木移植过程中要按照技术要求做好起苗、分级、包装与运输等工作,防止幼苗在移植过程中失水、根系受到损坏等。目前我们本地常用的栽植造林苗木主要有柳树、刺槐、侧柏、五角枫和一些果树等等。

4.3 分殖造林

分殖造林也称分生造林,这种方法不需要提前育苗,可选择树木的营养器官直接进行栽植。根据树种的不同选择的营养器官也不相同,比如树木的枝条、幼树的树干、萌芽能力较强的根蕙和地下茎、根蘖幼苗等等。分殖造林技术简单,不需要单独进行育苗,可大大缩短造林时间和成本,另外分殖用的营养器官均采自生长健壮的母树,可以很好的保持树种的遗传特性。但是,分殖造林法不适合大面积造林,对于水肥的要求也比较高,沙棘、石榴、泡桐、竹类等常用这种方法。

5 造林后的抚育技术

5.1 穴面覆盖

在完成幼苗栽植之后需要使用塑料薄膜或杂草等物对穴面进行覆盖,以防止穴内水分蒸发过快,影响到幼苗的生长,而且还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干旱地区这种方法尤为适用,有利于幼苗的根系恢复,提高成活率。

5.2 水肥管理

造林后的水肥管理是影响苗木成长的关键,必须掌握科学的浇水方法和施肥原则。常用的浇水方法有侧旁灌水、畦灌、喷灌与滴灌等,浇水量一定要足,浇水后保证水能够渗透到根系,大量分布的土层当中,切忌表面过湿而底部干燥。还要保证林地内排水效果良好,防止雨季中出现积水,引起涝灾。施肥时要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和苗木的生长状况确定,按照苗木不同的生长期合理搭配各类肥料,要做到适时适量,科学施肥。在苗木栽植之前必须施足底肥,然后在苗木的不同生长阶段进行追肥,以满足苗木生长旺盛时对营养的需求。

5.3 除草松土

及时对林地进行除草松土是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树木生长的重要举措,通过除草松土后,给土壤内的微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防止杂草与树木争抢养分。在苗木栽植后的两天内开始定期对林地进行除草,除草的次数可根据杂草的生长情况、土壤、气候等因素来确定,如果杂草生长旺盛,可在杂草的生长期内将其割除,尽量贴着地面割,然后将其覆盖在苗木的行间。松土的次数可结合除草来确定,主要是防止土壤板结,改善土壤墒情。

5.4 病虫害防治

造林后要做好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测工作,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提高监测水平。不同树种所采取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不相同的,应综合考虑生物特性科学选择防治方法。目前很多地区已经采用生物防治的方法,生物防治很好地利用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与共生的关系,达到物种之间的生态平衡。要及时将枯死的病枝剪除,防止害虫通过病枝越冬。如果病虫害发生的比较严重,可以使用农药根治,按树种的特性选择适合的药物,可几种不同农药交替使用,这样可以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

6 结语

林业生产必须高度重视造林及抚育技术,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加快植物的生长速度。不同区域造林应按照本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树种及造林技术,造林后做好幼林抚育,加强日常的维护管理,促进幼林的健康茁壮成长,实现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