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

(泰安市林业保护发展中心,山东 泰安 271000)

0 引言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基本理念是培育一种接近自然生长状态的森林[1],是运用顺应自然的生长模式来经营管理森林的一种方法,其主要是从森林的自然更新阶段开始,到可以形成稳定的顶级群落的森林发育演替的一个完整过程,通过对森林各项经营活动进行设计和计划,不断优化森林的各项功能和结构,最终达到永续利用各种自然力,从而使森林可以逐渐恢复到近自然的生长状态。

1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的起源

为了解决因森林过度砍伐而产生的生态景观退化的状况,欧洲的中部地区最早产生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在19 世纪末,德国科学家戈耶(Gayor)面对此状况,在经过了长期系统研究后,率先提出了近自然林业森林经营的思想,他强调要最终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和生产力的可持续的有效结合,要充分尊重森林生态系统的各项规律。1920 年德国近自然林业学派通过总结,提出了较为完整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2]。20 世纪中后期,“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才到了真正的推广并得以广泛实践。20 世纪40 年代末,德国成立了“适应自然林业协会”,有关学者系统的提出了以“适树、混交、异龄、择伐”等为基本特征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理论。20 世纪60 年代,森林的多功能理论在联邦德国得到了推行。1975 年,德国将森林永续利用多效益的原则以森林法的形式予以确立。20 世纪90年代,近自然森林经营在联邦德国开始全面实施。

2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的特征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提出,要充分尊重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各项规律。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的基本原理是林分结构要是越接近于自然状态,其结构就会越稳定、健康、安全。与传统的经营理念相比较,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从最早幼树时期就开始选择目标树,森林经营的整个经营过程主要对那些选定的目标树开展单株抚育,其目的是为了促进森林天然更新,抚育以不影响目标树的生长并且能够形成良材作为准则[3]。总结起来,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的特征,主要是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选择乡土树种,因地适树

近自然森林经营为保持林地的生产力,以乡土树种作为主要的经营对象,以确保不出现生长衰退和林业有害生物爆发性灾害等不可挽回的各种灾难损失。因地适树,其主要是指依据当地自然条件下的乡土植被的分布规律,在当前的立地条件下使用或培育适宜在本地生长的乡土树种,这个是确保森林持续稳定的一个前提。乡土树种拥有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林地生产力的潜力,同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强,虽然从经济效益上来看,在较短的时间里,外来树种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近自然森林经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倡使用乡土树种,可是也不是完全排除外来的树种,对于外来树种的选择,即使是那些理论上认为可以引入的,也要十分谨慎,需要在局部的区域内先进行小范围的试种,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来确定其适应性,并且确保不会对本土的树种造成生态危害入侵以后,才可以大范围的引种[4]。

2.2 森林结构生态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日益明显的前提下,采用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培育的具有较高的生态稳定性的森林,更加凸显出了各种优势。近自然森林经营强调要可以持续地保持各种动植物生长环境的稳定性以及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要建立起的森林结构稳定丰富多样。培育的林分越是接近自然状态,其立地条件也就可以更加适应,产量也就会更加大,生态稳定性也就更加好,各树种间的关系就更加和谐稳定。通过研究发现,单一树种的纯林与混交林相比,其抵御各种形式的灾害的能力更弱。混交林其生物资源组成更为丰富,生态效益的发挥也更为突出,同时也具有更高的旅游方面的价值和审美方面的价值。同时,在近自然森林经营中,更加顺应自然更新,注重保护原有天然生长的植被,植被群落更加稳定和谐,可以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有效减少林业有害生物等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使森林生态系统自身对林业有害生物等自然灾害的抵御和控制能力得到增强,可以更加持续地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生境稳定,丰富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多样性,建立起更加稳定的和多样性丰富的森林结构[5]。

2.3 充分利用森林的自然更新的力量

近自然森林经营主要通过遵循自然规律,同时辅以少量的人为干预,借助自然力量、依托自然条件,加速森林发育演替的进程,培育接近自然同时又优于自然、质量优良、功能完备、结构稳定的可持续森林。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主张充分利用自然力,发挥森林的自我更新和恢复能力,利用森林的天然更新能力可以省去大量的育苗、造林、抚育和管护等各项人工费用。同时,持续良好的天然更新更是实现异龄、复层、混交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可以实现森林持续覆盖,恒续不断的发挥出森林的多种功能。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在森林经营的整个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森林自然更新的过程,没有太多的人为经营活动参与。在确定好目标树以后,通过少量必要的经营辅助措施,用来促进目标树的生长,使目标树在林分结构中可以处于中上层,保证他们成为优势树种。林木密度过大会使得森林内的枯死木过多,森林的各项生态功能也就会降低,致使导致森林的健康稳定状态的下降,因此持续的采伐木材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也是必要的。森林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每项措施都要与其他保护功能达到协调,要适应自然保护的要求。同时,在森林更新方式的选择上,也要以天然更新为主、人工更新为辅[6]。

2.4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其他特征

除了以上几个特征之外,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经济性也是其主要的特征之一。在近自然森林经营中,尽可能的降低人为干扰因素,所以它的人为投入量较低。另外,低投入高产出使得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经济效益更为明显,近自然森林经营培育出的林木可以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近自然森林经营还有另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在生态上的安全性,生产木材的可持续性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上的低风险性,还有森林的生态功能持续性和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功能上,可以寻求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各项发展上来追求三者之和的最大化[7]。

3 近自然森林经营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差异

传统的森林经营理念和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相比,是两种不同的森林经营方式,两者在经营理念、方法等各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与传统的森林经营理念的采伐木选择不相同,近自然森林经营以利于目标树的生长作为基础,是基于各种树木之间的竞争关系,单株择伐对象为目标树的竞争木,从而加快了目标树的生长,以实现森林资源的提质与增效;传统的森林经营以利于林分生长作为基础,是基于林分的结构,单株择伐对象为生长不良的树木以及“霸王树”等,从而实现了森林资源的提质增效。同时,在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方法下,采伐木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要明显大于传统的森林经营模式[8]。

(2)近自然森林经营更加注重借助于自然的更新力,从而尽可能减少对当前林地、幼树的造成的损害,同时减少水土流失和林地的生产力的退化程度,也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较好的栖息环境,可以有效维护生物多样性,最终可以实现异龄复层的混交林,增强了林分的抗逆性,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可以获得质量更高、种类更多的林产品;传统的森林经营方式主要是通过调整总体的林龄结构,不断采取措施,从而进行周期性的渐伐和主伐,最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其他效益的可持续性,但是伐后人工更新的生态效能及经济效益不能持续[9]。

(3)当前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与传统的森林经营方法相比,其各项效益更高,更有利于森林经营各项活动的实施。

4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在我国的发展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引人我国是从1989 年开始,由中国林科院的邵青还研究员对中欧部分国家,尤其是对德国提出的“接近自然的林业”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论述开始的[10]。之后,国内不少学者对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进行了探讨和实践,逐渐形成了相对较为完整的理论。王树立2000 年发表了红松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方法的研究,以近自然森林经营作为指导,研究中运用了实验生态学的一些方法,证明了林间空隙是有利于红松更新的,该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研究[11]。王良衍等2000 年在浙江省天童林场,通过科学设计对人工纯林的马尾松采取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方法,其主要包括栽植乡土树种,同时将常绿阔叶树种在林分改造时予以运用,作为演替后期顶级群落树种;同时对群落生境加强管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12]。王金锡等根据四川盆地周边森林常绿阔叶的退化天然林特点,合理编制了近自然经营方案,并将自然林经营的技术流程进行了总结[13]。陆元昌等在海南、云南、北京等地开展的近自然森林经营各个试点开展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的目标结构、改造技术指标、以目标树为主要特征的林分作业技术体系[14]。2011 年,北京市根据森林经营工作实际需求,发布了《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规程》,规程中规定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的各项内容,包括经营对象、演替阶段、经营方案、经营措施和年度作业设计的主要内容。近年来,我国近自然森林经营已在黑龙江、广西、河北、山西等地引进推广,取得了不错的实践效果[15-16]。

5 结语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和其他传统的森林经营理念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无论是在可持续性或者在发挥森林各项效益上都是较为先进的经营理念。与其他传统的森林经营理念相比,近自然森林经营更有利于提高森林质量水平,维系生态系统平衡,促进森林资源提质增效,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近自然经营理念具有诸多优势,因此是解决我国森林经营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方法,也是我国森林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的研究及实践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的具体内容还是不够完善、效果评价还有欠缺等。为此,建议,结合我国林业实际,进一步提高对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的实践与研究力度,形成系统完善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理论体系,更好的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